周國祥
明代以來,一大批隨從朱元璋部屬的軍隊將士來到陜北駐屯下來,有的是后來朝廷招徠外地流散人員到陜北編為軍籍,延安府、延安衛(wèi)把廣大的荒蕪土地分配予他們,耕墾免賦。元末荒無人煙的陜北地區(qū),不久便繁華起來,伴隨著也出現(xiàn)了一大批名門望族,膚施縣趙氏家族就是典型一家。趙氏家族從明后期嘉靖年間(1522~1565年)起勢,一直綿延至清朝末年,炫耀近400年。
趙氏家族傳承世系
據(jù)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延安府志》王豫嘉為趙氏第六代后人趙章撰寫的墓志銘記載,延安趙氏祖先在宋代為大宋居民,居住在今安徽黃山市休寧縣一個名叫坌口的地方,人口繁盛,數(shù)以千計。后來一部遷徙至甘肅天水。明初,天水趙氏隨從朱元璋部屬徐達來到延安,并在膚施縣西川金明坊(今延安西川)定居下來,以后逐年繁衍,延安府城、西川、東川、北川都有趙氏家族的成員。
按《趙章墓志銘》記述,趙氏世系傳承為:
第一代:趙質(zhì),入籍金明坊,為趙氏在膚施縣的立祖人。
第二代,姓名不詳,是文化人,從事教育事業(yè)。
第三代,清嘉慶《延安府志卷二十六》吏略一·封蔭條載:“趙養(yǎng)性,以曾孫彥,贈尚書。”《趙章墓志銘》中記載姓名不詳,稱在地方上是一個基層小吏,即縣以下的坊長一類負責人。
第四代:長兄名趙徭,弟名趙仕。
第五代:趙一麟。
第六代:趙一麟有四子,長子趙彥,次子趙章(生于嘉靖癸亥十二月七日,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歿于崇禎庚辰,即崇禎十三年七月初四、1640年),在世七十八歲。
第七代:趙章有八個兒子。長子趙廣印,次子趙大印,三子趙廷廓,四子趙隆印,五子趙廷錫,六子趙廷英,七子趙廷飏;八子趙廷嘉。
另據(jù)《明史·趙彥傳》載,趙彥有兒子趙昌胤(昌?。?。
第八代:趙章有孫六人。其中趙廣印子三人:趙標,趙權,趙樾;趙大印子一人,趙炳;趙廷英子一人,趙棫;趙廷飏子一人,趙模。
趙彥孫文獻記載有趙楫、趙標??滴酢堆影哺尽みx舉志第七》承蔭條載:“趙楫,明代膚施人,系太傅尚書趙彥之孫,承祖蔭錦衣衛(wèi)千戶”;《明熹宗實錄卷之四十一》記載,“天啟三年十一月,以皇子生覃恩錄,蔭兵部尚書趙彥孫標,原系監(jiān)生,準送文選司改注選?!?/p>
第九代:趙章有曾孫男七人。其中趙標子三人,趙振世、趙振宗、趙振甲;趙權子二人,趙振聲、趙振烈;趙棫子一人,趙振文;趙炳子一人,趙振邦。
第十代:趙章元孫男五人:趙振世子一人,趙惇;趙振宗子三人,趙榆、趙澤、趙恒;趙振聲子一人,趙恂。
趙彥后人除《明史》記載有兒子趙昌印(昌胤),《明實錄》和《延安府志》記載有孫趙楫、趙標外,再沒有其他記載?!囤w氏家譜》已毀失,《墓志銘》等資料尚未發(fā)現(xiàn)。但是,清代兩部《延安府志》記載同期膚施縣的趙氏名人,與《趙章墓志銘》記載的后人名字比對,其中應有趙氏家族的后人。
如嘉慶《延安府志卷二十四·吏略》明·貢生條載:“膚施縣有趙一鶚,趙一鵬,趙一光”,應為趙氏家族第五代人員。
嘉慶《延安府志卷三十六·吏略三》延安府祠祀條載:“文武名家坊,為錦衣衛(wèi)僉事趙昌印、游擊趙廓印立”。趙廓印也應為趙彥的兒子,趙氏第七代。
嘉慶《延安府志卷二十六·吏略》武舉條載:國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趙廷壁,應為趙氏第七代。
嘉慶《延安府志卷二十六·吏略》封蔭條載:“國朝,趙松,以子振紱封奉直大夫”;《延安府志卷五十九》列女條載:“國朝,蘭氏,兵部主事趙振紱之母”。趙松應為趙氏第八代,趙振紱應為趙氏第九代。
嘉慶《延安府志卷二十五·吏略》貢生條載:“國朝,康熙中有膚施人趙振芳,趙振遠”,“康熙后有趙振奎”,三人應為趙氏家族第九代人員。
康熙和嘉慶兩部《延安府志》中,記述明、清兩朝膚施縣有趙姓家族十幾個人,應是趙氏家族人員,但無文獻根據(jù),待考。
明朝著名人物趙彥
趙氏家族最耀眼的人物是第六代的趙彥,官至兵部尚書,執(zhí)掌明朝軍隊中將帥職官的選拔任命。按《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五·趙彥傳》和《明實錄》記載趙彥事跡共計三十二卷,卷文中記載趙彥一生的生平事跡如下:
趙彥出生年月文獻無載,按本人中選舉人年月推算,出生時間應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前后,萬歷七年(1579年)即20歲左右考中舉人,萬歷十一年(1583年)考中進士,授行人(朝廷中設行人司,內(nèi)置行人者承擔朝廷各大部門之間的聯(lián)絡送達事物)。不久調(diào)任為山西太原府知府,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升為山西岢嵐兵備副使,二十五年(1597年)升為山西省布政司副使。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由山西巡撫魏允貞循例薦舉,趙彥調(diào)任河南左布政使。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調(diào)補趙彥為山西左布政使。光宗繼位(1620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
趙彥巡撫山東,查看地情后就上疏朝廷,奏設登州、萊州,置將駐兵,加強了沿海一帶的防守。天啟二年(1622年),熹宗皇帝加升趙彥為兵部右侍郎,恩詔趙彥的兒子趙昌胤(昌?。橛腋倍加?、巡撫延綏(今延安、綏德);十二月又加升趙彥為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
原薊州人王森倡辦“白蓮教”,后來率領教徒舉事反叛明朝廷,勢力蔓延于京畿、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等地,自號“紅巾軍”,奪州略縣,稱帝改元。趙彥報告朝廷,調(diào)兵遣將,整肅軍紀,舉兵進剿。大小十幾戰(zhàn),滅叛亂黨徒徐鴻儒、于弘志等,撫其眾四萬七千余人,山東亂平。
天啟三年八月,趙彥離開山東巡撫崗位,回到兵部代替董漢儒執(zhí)掌兵部事務。十月,又因趙彥平叛功勞,熹宗詔命蔭趙彥兒子趙昌印職錦衣衛(wèi)僉事,世世承襲,還賞銀一百兩,大紅蟒衣一襲。十一月,熹宗帝又蔭趙彥孫趙標(監(jiān)生)入文選司,準備封任官職。
趙彥職兵部尚書,上疏熹宗,反映軍隊“詎意承平日久,法令盡弛,慣戰(zhàn)宿將,久已消亡;紈褲余息,未履艱險。至債帥之聲色貨利,世所罕聞,服食器用,擬于王者;武弁之豪奢縱欲,至今日無以加矣。彼不管土地,不理民人,累累長物,何所從來?止聞糧餉之侵克也,軍丁之虛冒也,馬匹之消耗也,武弁之剝削無忌,亦至今日無以加矣。”他提出了多條整治辦法。熹宗聽從趙彥意見,下詔“選任將領,稽核兵馬等事,具見安攘猷略。便行與督撫各官,協(xié)同心力,著實舉行。其冊報題覆,內(nèi)外相應,仍遵。屢旨部科注銷查參,務振積玩,毋事虛文?!?/p>
趙彥整肅軍隊,打擊了一些貪官污吏和不法之徒,又涉入了彈劾魏忠賢的黨爭中,不久就遭到了異黨一些人的激勵反對,接連向皇帝上疏趙彥的“不軌”行為。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四月,趙彥面對一些人的反對之聲,三次上疏乞求罷免職務。熹宗下旨:“卿定亂,功高筦樞,猷懋倚任方新。求退愈懇,準回籍調(diào)理。還著馳驛去?!?/p>
魏忠賢的黨徒們繼續(xù)上疏“趙彥縱子昌胤公開賄門,乞奪昌胤襲以謝天下?!膘渥谙略t“昌印革職”。九月,南京兵科給事中袁玉佩,追論原任山東巡撫趙彥誣功濫蔭。熹宗再一次下詔:“奪彥子昌胤,世襲為民?!?/p>
趙彥在兵部執(zhí)掌事務兩年,在魏忠賢黨徒的狂轟濫炸下,一敗涂地,一家人回到了老家膚施縣。
趙彥返回故里延安城,后來朝廷追尋趙彥在兵部及邊疆所立的功勛,又追封趙彥為太子太傅。崇禎年間(1628~1644年),陜北年歲災荒,趙彥在延安城籌措糧食,賑濟窮苦百姓,救活了不少的窮人。陜北爆發(fā)了李自成起義的戰(zhàn)爭活動,趙彥向時任巡撫延綏都御史的岳和聲撰寫了《上延綏岳中丞論剿撫書》,提出了對付農(nóng)民義軍的方略。
趙氏家族名人官職爵位
趙氏家族在明初落腳延安膚施縣金明坊后,由于重視文化教育,代代培育出了優(yōu)秀的文化人才,傳承不息,涌現(xiàn)出大批國家軍政要員或文化名人。他們有的靠讀書榮獲貢生、舉人、進士學位,有的在朝中榮升為重臣,有的為邊關將領,有的為地方官吏,有的為文化教授。一大批趙氏名人,為當朝國家或延安地方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顯著的貢獻。趙彥官至兵部尚書后,格外受皇帝恩寵,祖輩及其子孫多人封蔭爵位。趙氏在延安的數(shù)百年間,也和延安府的其它豪門家族聯(lián)姻成盟,成為延安周邊名重一時的望族大家。
據(jù)清康熙《延安府志》和嘉慶《延安府志》記載,明清兩朝趙氏家族涌現(xiàn)出的名人及官爵為:
第三代:趙養(yǎng)性,官職知縣,以曾孫趙彥贈尚書爵。
第四代:趙徭,明嘉靖丙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舉人,官職中書。
趙仕,嘉靖丙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舉人,晉武鄉(xiāng)縣令(今山西東南部)。以孫彥貴,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爵。
第五代:趙一麟,廩生,早年稱鄉(xiāng)賢,眉壽五封,以子趙彥贈封左布政、太傅、大司馬爵。妻李氏,封夫人,贈一品夫人。
趙一鶚,性豪宕,居家不愿做官。
趙一鵬,官職揚州通判。
第六代:趙彥,見《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五·趙彥傳》。
趙章,生于嘉靖癸亥十二月七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歿于崇禎庚辰(崇禎十三年、1640年)七月初四。年輕時參加考試,沒有中選。入國學進修,仍然沒有中選。后以子趙廣印,引例封蔭散京職,得光祿署之大官丞。五十多歲告歸還家,不問生產(chǎn)事務,謝絕紛華,屏跡公廷。開家塾,延名雋,一心一意訓科諸子樹德。
第七代:趙昌?。ú罚犹I袝w彥之子,承蔭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歷升本衛(wèi)指揮?!睹黛渥趯嶄浘碇份d“天啟元年(1621年)二月,以恩詔趙彥子昌胤(昌印)巡撫延綏右副都御史”,“天啟三年(1623年)十月,上誥命蔭一子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世襲?!?/p>
趙廣印,初仕山海關通判,以邊功于戊辰(崇禎元年、1628年),恩授兵部職方清吏員外郎,妻大參楊吉孫女。
趙大印,戊辰次年(崇禎二年、1629年),因?qū)抑鴳?zhàn)功,職甘固總兵官,晉都督同知,妻翰林學士王大任之孫、知縣王邦弼女。
趙廷廓,職漢羌鎮(zhèn)標游擊,妻都御史白希繡侄女。
趙隆印,拔貢,固始知縣(今安徽臨縣)。在職廉惠于民,因不愿加征百姓稅糧而得罪上司,焦慮成疾,隕于官位。固始老百姓贊曰:“固始一官死,汝寧萬姓活。”
趙廷錫,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舉人,十八年(1661年)進士,職天臺縣令,封蔭知州,后官中書舍人、官主事,妻湖廣參政馬懋才女。
趙廷英,貢監(jiān)候銓,妻知縣楊汝桂女;繼取大司馬、太保楊兆之孫女、鳳陽道僉事楊正苾女。
趙廷飏,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拔貢,國子監(jiān)學正,妻進士、都給事中薛文周侄孫、河南按察司經(jīng)歷薛廷謨女。
趙廷嘉,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同選拔貢,官孝豐縣知縣,戶部員外郎,山東東平知州,妻知縣馬如龍孫、商州學正馬懋華女。
趙章三個女兒(大女兒為廩生楊敷政之妻,二女兒為總兵蕭如蕙子、掌印蕭佩之妻,三女為舉人、貴定知縣劉爾怡之妻)。
第八代:趙楫,承蔭錦衣衛(wèi)千戶,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遼東巡撫?!睹魃褡诘蹖嶄浘碇偎氖拧罚骸叭f歷二十八年七月,升陜西右布政使兼副使榆林中路兵備趙楫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地方”??滴酢堆影哺尽みx舉志第七》承蔭條載:“趙楫,明膚施人,系太傅尚書趙彥之孫,承祖蔭錦衣衛(wèi)千戶。”
趙標,增廣生,妻工部右侍郎郝名宦孫?!睹黛渥诘蹖嶄浘碇氖弧份d,“兵部尚書趙彥孫標,原系監(jiān)生,準送文選司改注選”。
趙權,戊子(清順治五年,1648年)拔貢,任福建延平縣同知(今福建南平縣)。
趙樾,增廣生。
趙炳,僉事,妻都御史白希繡孫、廩生白廷芝女。
趙模,業(yè)儒,從事文化教育事業(yè)。
趙松,以貢生任直隸薊州知州。當時民歌之曰:“趙薊州,惠田疇;惠田疇,民何憂?”歷署磁州、寶坻、豐潤、永年、巨鹿、南和諸縣事,俱有循籍。后以子趙振紱封奉直大夫。
第九代:趙振世,奉祀生,妻大參楊吉重孫。
趙振宗,庠生,妻知縣張奇蘊孫。
趙振甲,庠生,妻知縣楊顯孫。
趙振聲,庠生,妻教授白希綬孫。
趙振文,妻知縣楊棲鸞女。
趙振邦,業(yè)儒,從事文化教育事業(yè)。
趙振紱,兵部主事。
趙振奎,順治拔貢,宜君縣訓導。
趙廷壁,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延安府學生。
第十代:趙惇,業(yè)儒,即從事文化教育事業(yè)。
趙恂,業(yè)儒,即從事文化教育事業(yè)。
趙氏名人文化業(yè)績
明清兩朝趙氏名人,在各地都能發(fā)揮才智,在文化、教育領域做出了耀眼業(yè)績。
一是創(chuàng)辦學堂,培養(yǎng)地方學子。據(jù)《延安府志》記載:趙氏第四代趙仕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任山西武鄉(xiāng)知縣,離職后返回故里,在延安開辦了“五經(jīng)社”,培養(yǎng)故鄉(xiāng)的學童。第六代太傅趙彥在延安城內(nèi)府署后修建了“尊經(jīng)閣”;在府城北關外“瑞芝園”修建了“趙公書院”,書院有燃藜樓、會經(jīng)堂、西廊,書院門外立有“義學坊”。趙彥弟趙章五十多歲后從京城返回故鄉(xiāng),“開家塾,延名俊”,培養(yǎng)聰明好學的學子。第七代有趙廷錫,在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與延安知府陳培基一起在鳳凰山頂修建了文昌閣,趙廷錫作了“修建文昌閣序”;還在府城北關外碧簪山坡修建了“阿姑圣母祠”。趙大印在城南南寨(今寶塔山)修建了“崇福庵”。
二是撰寫編印個人著作。趙氏第四代趙仕編撰印刷了個人著作《丹山集》,第六代趙彥編著有《籌邊略》。第七代,清代戶部湖廣司主事趙廷錫編撰有《趙戶部年譜》一卷和《趙戶部詩文稿》。辛丑(康熙六十年、1721年)離職返鄉(xiāng)后,加入撰寫《延安府志》的活動,帶領兩位學友“傍披廣采,摭拾成稿,多所未備”??滴醣尽堆影哺尽窌?,趙廷錫撰寫了“延安府志序”,落款康熙十八年歲次己末陽月之吉賜進士第內(nèi)閣中書,郡人趙廷賜撰。趙廷錫還在志書中的13處做了點評。趙廷錫在延安東關黑龍溝修建黑龍祠后撰寫了“修黑龍祠序”,還有“祭河神文”。第七代還有趙廷飏,面對陜北災荒民苦的現(xiàn)狀,向上級諫言“擬山上查荒滿官書”。
三是《延安府志》和地方摩崖石刻保留有趙氏名人的詩文,其中趙彥一首,趙章一首,趙廣印一首,趙隆印一首,趙廷錫四首,趙廷飏四首,趙廷嘉二首。詩文大部分鐫刻在城東清涼山石崖峭壁上,成為后世瞻仰延安的的勝景“詩灣”。
朝廷官府彰顯趙氏家族
趙氏家族成員,有的為國家長治久安奉獻了一生,有的為地方的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朝廷、地方政府及家族為了彰顯這些名人的功業(yè),按照當時社會的習俗,采取了多種方式進行了隆重的緬懷與祭奠。
一是國家歷史文獻立傳記載個人的卓著功勛。《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專門為趙彥立傳,傳文長達1400余字,甚為顯赫。《明實錄》有32卷中記載了趙彥為官所做的事業(yè),其中趙彥為了明朝攘內(nèi)安外,多次向皇帝上疏,《明實錄》原文記錄了趙彥的奏折11篇,長達9500余字,實屬罕見。
二是延安府在清代兩次編撰《延安府志》的人物志中,為明代趙仕、趙彥、趙章和清代趙廷錫、趙廷嘉、趙松立傳。
三是在延安府城立石牌坊。清代兩部《延安府志》吏略條中記錄有:在府城內(nèi)為趙徭、趙仕立有“兄弟同科坊”;為誥封山西左布政趙一麟立有“眉壽五封坊”;按照皇帝詔敕,為太傅、尚書趙彥立有“筦樞猷茂坊”;為趙彥立有“宮保尚書坊”;為太傅趙彥、光祿寺丞趙章、兵部員外郎趙廣印、都督總兵趙大印、錦衣衛(wèi)僉事趙昌印、游擊趙廓印立有“文武名家坊”。
四是修建祭祀的祠堂:在城內(nèi)有祭祀贈封左布政、太傅、大司馬爵位的趙一麟的“鄉(xiāng)賢祠”;有祭祀兵部尚書趙彥的“趙太保祠”;有祭祀太傅、兵部尚書趙彥的“名宦祠”和“鄉(xiāng)賢祠”;有祭祀趙仕的“名宦鄉(xiāng)賢祠”。在今安徽臨縣也建有紀念趙隆印的祀祠。
五是修建陵園:清代兩部《延安府志》記述:
一是“贈尚書趙仕墓,在城西十五里(賈《志》)”。表明趙氏家族第四代趙仕,即趙彥的祖父埋葬在延安城西十五里地方。1994年版《延安市志》記載:延安西川15里的棗園村八卦溝中嘴梁上有明代“趙閣老”墓。墓主無考,原有封土堆,墓前有石踏步、石柱及牌坊等建筑物。墓葬封土堆猶存,石踏步尚好,石牌坊倒塌。另裴莊村北山梁上也有明代“趙閣老”墓,墓主不清。原有封土堆,墓前有神道、牌坊等建筑物,占地約600平方米。墓地封土尚存,另還殘存石馬、石羊、石獅各一對及石牌坊。陜西省文物局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延安卷》寶塔區(qū)文物條載:“趙家?guī)X,明代。位于今棗園鎮(zhèn)裴莊村東北石馬梁,當?shù)厝罕姺Q該墓為‘趙閣老墓。墓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封土呈圓丘型,底徑1米,殘高約1米,內(nèi)部結(jié)構不詳。墓前殘存石望柱、石獅子、石羊、石馬及四柱三間石牌坊構件等遺物。”裴莊村距延安城20里,棗園村距延安城15里。按里程看,棗園村八卦溝中嘴梁上的“閣老墓”符合清《延安府志》趙仕墓的記載,但難以定論,待考。
二是趙一麟墓,在“城西神仙溝,子太傅彥、光祿章附(陳《志》)。章卒于崇禎庚辰,以癸末,附葬于贈太傅公父之次,與兄太傅彥分左右(王嘉豫撰《趙光祿章墓志銘》)”
“明趙太傅彥墓,子錦衣指揮昌印附。趙寺丞章墓,俱在神仙溝。知縣隆印附?;是?,趙知縣隆印墓,在神仙溝。”
《延安府志》記錄表明,趙氏第五代趙一麟,及其兒子趙彥、趙章,孫子趙昌印、趙隆印墓葬,均在延安城西五里地的神仙溝,即今城北大砭溝后山梁趙家陵峁處。《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延安市寶塔區(qū)條載:“趙彥家族墓地,位于橋兒溝鄉(xiāng)大砭溝村,明代。趙彥,陜西延安人,萬歷十一年(1583年)進士,官至都御史、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明史》有傳。墓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存圓丘形封土10余座。其中有彥弟(署光祿寺丞)趙章墓。墓地原有石碑、石像生以及牌坊等,均毀佚?!?/p>
三是“趙員外廣印墓,在城北二里王家坪(陳《志》)?!庇涗洷砻髭w氏第七代的趙廣印墓葬,在今城西的王家坪村。
趙氏后裔如是說
延安趙氏家族,從第六代趙章生于嘉靖癸亥十二月七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起推算,每一代間距25年,則第一代立祖人趙質(zhì)應出生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前后。到了清末,計477年,約傳承了19代。據(jù)延安大學《2010年陜北春秋》趙連雄撰文“趙彥及其家族”載:“趙氏家族人丁興旺,占有大量田產(chǎn)。延安城周圍有良田萬坰(每坰約三畝),且在延河上游購置了十七個村的土地,雇用大量長工種田,經(jīng)營商鋪,雇用傭人料理家務,生活奢侈。清同治年間社會動亂,趙氏家族人死財散,幸存者寥寥無幾,幾近絕嗣,在延安城周圍、延河上游羅居、火石界(今安塞鐮刀灣鄉(xiāng))等地有后裔居住?!?/p>
當代,延安趙氏家族后裔在哪里?筆者在研究陜北古代歷史的活動中,有了較詳細的了解。原在延安市科協(xié)供職的離休干部趙光先生在世時,多次與我交談了家族中有關趙彥及其先祖的情況,并陪伴我實地查看了今大砭溝趙家陵峁趙彥陵園與墓群,延安城內(nèi)趙彥祠堂及其建國初本家居住在南寨砭寶塔山低坡的老地方,而且提供了家族先祖有關資料和照片。
趙光先生講:延安趙氏家族分布較廣,有城內(nèi)大街趙家(及趙光本家),有北門趙家,有東門趙家;城外西川、北川、東川趙姓人家,祖上都和他們是一家,但是相互都不往來。
趙光講:他的爺爺趙維漢,就是趙彥家族的長門傳承人,居住在延安城內(nèi),生于清光緒年間,弟兄一人,生育五子二女,其中長子是趙榮章。趙維漢已是城市平民,夏天給人打零工,冬天在街上給人頂鞋為生。身亡后隨父墓地葬于延安城北大砭溝溝口(今市畜牧站地方),1943年趙維漢與先祖又一起被搬遷至大砭溝趙家陵峁老陵地。
趙光回憶:從趙維漢起,每一代“老大”的長子(嫡長子)就是他們這一門的傳承人。如果老大沒有男孩子,必須從弟兄中的男孩中過繼一人,作為嫡長子。比如他們家族的祖墳趙家陵峁,1949年陜甘寧邊區(qū)延安縣政府在土改中頒發(fā)土地證,就給他們的趙家陵峁陵地頒發(fā)了“土地證”,而這張“土地證”就是由嫡長子一人掌管,現(xiàn)在的保管人是趙榮章的長孫趙輝。實地看,這張“陜甘寧邊區(qū)土地證”欄目中記載:業(yè)主趙云章(趙維漢長子,即趙榮章),小商,現(xiàn)住延安縣北關;土地所在地,趙家陵峁;土地名稱,背咀;畝數(shù),壹拾畝;附著物,陵地;來歷,老地。證書印章為當時的縣長史記全、副縣長卜吉甫。時間署為1949年11月10日。
趙光先生生于1933年,據(jù)他本人回憶,在他記事起一大家子每年在過年的時候組織一次祭祖活動。趙彥祠堂在城內(nèi)今市電影公司地方,當時有幾間舊房子,一間為祠堂,里邊供奉著祖先們的神位。過年時將高祖(不知哪一代)的男、女兩幅神軸拿出來(神軸上刺繡著祖先的座姿像),懸掛在祠堂正中,然后在供桌上獻上過年的食品,點著香,燒過紙,全體子孫跪地磕頭作揖。其他兩間房子成了家辦的磨坊,一大家以此謀生。1938年冬和1939年春,日本飛機多次轟炸延安城,城內(nèi)赤土攤平,狼藉一片。他們家只好搬到寶塔山坡處的幾孔土窯洞里住,每年仍然如故,過年時對老祖宗拜祭一次。
趙光講:他大伯趙榮章是1936年入黨的共產(chǎn)黨員,土地革命時期任延安城地下北街抗日救國會的主任。他們家中保存有《趙氏家譜》。到1967年文化大革命時,橫掃一切牛鬼神蛇,趙榮章兄弟面對祖先的神軸和家譜著了慌,害怕遭到批判斗爭,幾經(jīng)商量,在一次延河發(fā)洪水時,從家里拿著《趙氏家譜》和兩幅神軸,走到南寨砭“范公井”處的崖畔上,拋向洪水中。趙氏家族最珍貴的家史資料,就這樣漂流向東,一去不返。
趙光講:趙彥陵園,他也記得很清楚。他帶領我們到了今大砭溝中,指證了趙家陵山下立牌樓的地方。原牌樓石質(zhì),四柱三間,牌額陰刻“鑫聚門”三字。1940年,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在牌樓左側(cè)地方籌建民族學院時,將牌額上的“鑫聚門”三字鑿平,然后在中間又陰刻了由毛澤東主席書寫的“清真寺”三字?,F(xiàn)在,趙家陵峁牌樓已成了革命文物,珍藏在“延安革命紀念館”。
趙光講:從牌樓處往山上走,一路上立有石獅、石馬、石羊等。山梁陵園地形呈人字形。趙彥等先祖的陵園位于左側(cè)的山梁上。過去曾立有石碑和陵園圍欄,現(xiàn)在這些石質(zhì)建筑蕩然無存,僅看見幾塊石構件躺在墓冢之間。墓葬嚴重被盜,尚有三孔盜洞,向下看能見到墓窯是由塊石砌筑而成。墓地有數(shù)棵老樹,在微風的吹佛下,無力地擺動著枝條。右邊的山梁,便是趙光爺爺?shù)容叺男聣災?。近年來,本家清明?jié)祭祖時,一般是先由幾個代表到先祖趙彥墓地上香燒紙,然后全體成員到趙維漢墳地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顯然比祭祀先祖趙彥等人隆重一些。每年清明節(jié)祭祖完畢,一大家族還要一起聚餐,意思為一次重要的家族活動。
2020年8月10日于延安新城
責任編輯:魏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