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四川省達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四川 達州 635099)
小兒腦癱是由于多種致病因素作用,導致在患兒出生前到出生后30天大腦發(fā)育期間內引起腦部的非進行性損傷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以及姿勢、反射、肌張力異常等[1]。運動療法是現(xiàn)在國內外使用較多的一種治療腦癱的手段,而針灸治療小兒腦癱歷史悠久[2]。本研究用針灸結合運動功能訓練治療腦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92例,均為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患兒,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6例。觀察組男49例,女47例;年齡3~8歲,平均(4.3±0.9)歲;病程6個月~3.5年,平均(3.7±2.2)年。對照組男52例,女44例;年齡2.5~7歲,平均(3.9±0.6)歲;病程8個月~4年,平均(4.1±2.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小兒內科學》[3]小兒腦性癱瘓診療標準及分型。
納入標準:①年齡2~8歲;②針灸部位皮膚無破損和感染;③無發(fā)熱;④無自發(fā)性出血;⑤無繼發(fā)性癲癇疾?。虎逕o嚴重的臟器功能障礙。
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病及嚴重癲癇;②智力低下,不能配合完成治療;③年齡大于8歲或小于2歲;③患有其他疾病,不適合治療。
兩組均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聯(lián)合康復運動功能訓練。①藥物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jīng)節(jié)苷脂2~5mL/d,1個月8~11d,服用4~7個療程。②康復運動功能訓練:用Bobath療法控制關鍵部位,從而糾正患兒異常姿勢及肢體運動形態(tài),促進恢復正常運動功能。Bobath療法包括行走訓練、坐位訓練、豎頭訓練、爬行訓練、站立訓練等同時配合Peabody運動訓練,以達到刺激運動神經(jīng)元和改善認知功能的目的。以患兒最大承受程度讓患兒每日早晚各進行1次為時45min的康復訓練。
研究組加用針灸治療?;純撼恃雠P位或坐位,雙膝屈曲約90°。選2寸毫針(吳江市云龍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食藥監(jiān)械生產許20010046號),穴位常規(guī)消毒局部皮膚。①頭針:取四神聰、頂中線、頂顳前斜線、頂旁1、2線等穴位,四神聰穴位于頭頂部,百會穴前后左右各開1寸處,共由4個穴位組成,平刺0.5~0.8寸;頂中線位于頭頂部正中線上,百會穴至前頂穴之間的連線,沿頭皮由前向后捻轉刺入達1.5寸;頂顳前斜線位于頭頂部側面,頭部經(jīng)外奇穴前神聰(百會前1寸,又名前頂)與顳部膽經(jīng)懸厘之間的連線,針尖先自前頂穴沿頭皮向懸厘穴方向刺入1~1.2寸,第2針接著第1針之針尖處下針,用同樣方法進針1~1.2寸,以后數(shù)針如上法,直至最后1針針尖刺至懸厘穴為止;頂旁1線位于頭頂部,督脈旁1.5寸,從膀胱經(jīng)通天穴向后引一條長1.5寸的線,沿頭皮由前向后捻轉刺入達1.5寸,每分鐘捻針刺激200次,持續(xù)捻轉2~3min后,留針10~15min;頂旁2線位于頂旁1線外側,頂中線(督脈)旁開2.25寸,從膽經(jīng)正營穴起往后引一條1.5寸的線到承靈穴,針刺操作同頂旁1線。由針刺的位置決定患兒的體位,捻轉使產生酸、麻、脹、重感,得氣后平補平瀉,痙攣性患兒于產生針感后留針,時間持續(xù)20min;徐動性患兒不留針。采取隔日治療法,每個療程為10日,1個療程結束后需休息10天再進入下一療程。②體針:上肢取合谷穴、外關穴、曲池穴,下肢取太沖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以及陽陵泉穴,背部取腎俞穴、肝俞穴、脾俞穴、督脈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間,當?shù)?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直刺0.5~1寸;外關穴位于前臂后區(qū),當陽池與肘尖連線上,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處,直刺0.5~1寸;曲池穴位于屈肘時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直刺1.0~2.5寸;太沖位于足背第1、2跖骨間,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直刺0.5~0.8寸;三陰交穴位于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直刺1~1.5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與解溪連線上,直刺1~2寸;陽陵泉穴位于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直刺0.8~1.2寸;腎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直刺0.5~l寸;肝俞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督脈穴位于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向上斜刺0.5~1寸;快速進針,得氣后退針,行平補平瀉針法,留針30min。1日1次,每個療程10天,1個療程結束后需休息10天再進入下一療程。
兩組均治療2個月。
采用GMFM[4](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和ADL[5](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量表對運動功能障礙評分。GMFM量表包括88個項目,評分越高表明粗大運動功能越好。ADL量表包括50個項目,評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考《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6]評價標準。無效:原始反射、關節(jié)活動度、協(xié)調功能、運動發(fā)育以及自動反應能力未改善甚至情況加重。有效:原始反射、關節(jié)活動度、協(xié)調功能、運動發(fā)育以及自動反應能力有明顯改善。顯效:原始反射、關節(jié)活動度、協(xié)調功能、運動發(fā)育以及自動反應能力恢復至同齡正常兒童水平。
兩組治療前后GMFM和ADL量表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GMFM和ADL量表評分比較 (分,±s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GMFM和ADL量表評分比較 (分,±s )
組別 例 GMFM評分 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96 108.44±6.32162.31±8.20 27.59±4.02 71.23±5.41對照組 96 109.21±4.69139.31±3.56 28.01±3.76 58.69±3.51 t 0.959 25.209 0.748 19.052 P 0.339 0.000 0.456 0.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腦癱是新生兒出生后發(fā)生的一種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多與胎兒于分娩過程中或在母體時腦部組織受到損傷或發(fā)育不全有關,多表現(xiàn)為運動功能障礙以及肢體動作和體位姿勢異常等。由于多數(shù)藥物不能穿過血腦屏障,治療效果往往不佳,因此常采用運動功能訓練來干預病情進展,改善運動功能[7]。
Bobath療法以神經(jīng)發(fā)育學為基礎,能依據(jù)不同運動障礙的特點和類型不斷的刺激通路上的神經(jīng)元,使其能夠產生新的興奮點,促使運動神經(jīng)功能完成重組。同時,充分利用平衡反射和自發(fā)性姿勢反射的特點,幫助患兒重建運動感覺和正常的運動姿勢與運動模式,以提高控制能力,加強對異常運動的控制,因此Bobath療法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Peabody運動訓練需要根據(jù)其對應的運動發(fā)育量表的測定結果設置對應的康復訓練目標并幫助患兒完成,其能夠對運動發(fā)育結果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制定出個性化的康復訓練目標。Bobath療法聯(lián)合Peabody運動訓練方式,能夠幫助醫(yī)護人員更充分科學的了解患兒的康復進度,并能夠根據(jù)康復進度靈活的調整康復計劃,縮短患兒的康復進程,提高運動訓練效果[8]。
小兒腦癱屬中醫(yī)“五硬”、“五遲”范疇。病機為竅閉神匿,髓??仗撘约靶纳袷юB(yǎng)。治療的關鍵應是疏通經(jīng)絡,補益肝腎以及健腦益智[9]。針刺四神聰穴可清頭明目、醒腦開竅,頂中線可鎮(zhèn)靜安神、緩解疼痛,頂顳前斜線可舒緩機體、疏風活絡,頂旁1、2線可緩解疼痛、刺激神經(jīng),合谷穴可疏通瘀滯,外關穴可聯(lián)絡氣血、補陽益氣,曲池穴可清熱解表、散風止癢,太沖穴可緩解頭痛、控制血壓,三陰交穴可健脾益血、調肝補腎,足三里穴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陽陵泉穴可舒筋通絡、緩解疼痛,腎俞穴可緩解腰疼、增加血氣,肝俞穴可疏肝利膽、理氣明目,脾俞穴可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督脈穴可調節(jié)陽經(jīng)、穩(wěn)固氣血。諸穴合用,可鎮(zhèn)痛,醒腦開竅。針灸可使大腦皮質產生反射性興奮,改善受損細胞的休眠狀態(tài),使其再度活化,甚至能夠恢復其正常的代謝功能,改善腦癱癥狀。還能擴張腦血管,增加血管彈性,改善腦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腦細胞缺氧狀態(tài),同時減輕水腫,降低其丙二醛以及一氧化氮的水平,減少發(fā)生后遺癥的幾率。
針灸結合運動功能訓練治療腦癱有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