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霞
重慶市江津區(qū)白沙中心衛(wèi)生院,重慶 402289
中藥,是在中醫(yī)藥理論體系指導下的用藥。我國幅員遼闊,中藥種類繁多,目前有12800余種。有些中藥名稱非常相近,如:白芍與赤芍,懷牛膝與川牛膝,木香與川木香,小茴香與八角茴香,石決明與決明子,大血藤與雞血藤,白附子與附子等。其中白附子與附子在臨床應用中,容易混淆,此兩藥來源不同,性狀有異,功效有別,需仔細辨清。
白附子和附子的原植物來源不同。白附子來源于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天南星科,附子來源于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毛茛科。白附子和附子的地上部分,葉形葉質不一樣,花序果實形狀顏色也不一樣,較容易相區(qū)分。
2.1科不同 白附子屬天南星科植物,該科植物的主要特征有:多年生草本,葉基附有膜質鞘,網狀葉脈。花小,肉穗花序,雄蕊子房上位,漿果,密集于花序上。
附子屬于毛茛科植物,該科植物的主要特征有: 草本,葉片多分裂或者缺刻,聚傘花序、總狀花序和圓錐花序,雄蕊與心皮多數,分離,常螺旋狀排列,聚合瘦果或者聚合蓇葖果。
2.2種不同 白附子的原植物叫獨角蓮,它的特征有:塊莖卵圓形或者橢圓形。葉基生,戟狀箭形,全緣或略呈波狀,葉柄肉質,基部鞘狀;花葶高7-17厘米,有縱條紫色斑點。肉穗花序,位于佛焰苞內,頂端棒狀附屬物為紫色;花序軸上部為雄花,下部為雌花。漿果紅色?;ㄆ?-8月,果期7-9月。
附子的原植物叫烏頭,它的特征有:塊根通常2個連生。葉互生,葉片卵圓形,革質,掌狀分裂。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被有反曲柔毛,萼片5枚,藍紫色,上萼盔帽形,側萼近圓形,花瓣2,變態(tài)成蜜腺葉。雄蕊多數,蓇葖果長圓形?;ㄆ?-7月,果期7-8月。
由此可見,白附子和附子的花期均6月起,果期均從7月起。
2.3藥用部位不同 白附子用的是塊莖。塊莖是一種變態(tài)莖,按種類分屬于地下莖的變態(tài),一般呈不規(guī)則塊狀,短而膨大。
附子用的是子根。子根也叫側根,是從烏頭主根側面長出的分枝。其栽培品肥大。
白附子和附子的藥材性狀也有較大的區(qū)別。白附子以個大、質堅實、色白、粉性足為佳。附子則有三種加工品,其中,鹽附子以個大、堅實、灰黑色、表面起鹽霜者為佳。黑順片以片大、厚薄均勻、表面油潤光澤者為佳。白附片以片大、色白、油潤、半透明者為佳。
3.1形狀、大小和顏色 白附子的形狀為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5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白色或黃白色,斷面類白色,富粉性 。
附子:鹽附子為圓錐形,長4-7厘米,直徑3-5厘米。外表面灰黑色。黑順片上寬下窄,是縱切片,切面暗黃色。白附片沒有外皮。
由此可見,白附子相比鹽附子而言,個頭小一些,形體偏圓,表面顏色淺。
3.2表面、斷面和質地 白附子表面有環(huán)紋及根痕,頂端具莖痕或芽痕。質堅硬,難折斷,斷面類白色,富粉性 。
附子中,鹽附子外表面被鹽霜,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圍有“釘角”,即瘤狀突起的支根或者支根痕,質重而堅硬,難折斷,斷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的形成層環(huán)紋,內側筋脈點(維管束)排列不整齊。黑順片切面暗黃色,油潤具光澤,半透明,并有縱向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白附片黃白色,半透明。
由此可見,白附子與鹽附子表面均可見芽痕,均難以折斷。不同的是白附子還可見莖痕,而鹽附子還可見的是根痕,且是突起的;白附子斷面富有粉性,而鹽附子有充滿鹽霜的小空隙。
3.3氣味 白附子氣微,味淡,嚼之麻辣刺舌。附子中,鹽附子氣微,味咸而麻,刺舌。黑順片和白附片氣微,味淡。
白附子源于單子葉植物的塊莖,附子源于雙子葉植物的子根,二者的顯微鑒別也是較大的區(qū)別。
4.1橫切面 白附子的橫切面可以見到,一是木栓細胞有時殘存。二是內皮層不明顯。三是有大型黏液腔散在薄壁組織中,較大的在外側,常排列成環(huán)狀,向中心減小而少,隨處可見黏液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四是散列的維管束為外韌型及周木型。五是薄壁細胞含有眾多的淀粉粒。
附子的橫切面可以見到,一是后生皮層為黃色的木栓細胞。二是長方形或者類方形的石細胞在皮層薄壁細胞中,有的單個散在,有的數個成群。三是內皮層明顯。四是有寬廣的韌皮部,有小型的篩管群;形成層呈多角形的環(huán)狀,其內側為木質部,其角隅處較發(fā)達,略呈“V”字形的導管或呈放射狀。五是中央有髓部。
由此可見,白附子與附子的橫切面中,內皮層的明顯與否是較大的區(qū)別點,同時,附子的形成層成環(huán)為多角形,這在中藥材橫切面特征中也是鮮見的。
4.2粉末 白附子的粉末為黃白色,粉末中可以看到,一是淀粉粒眾多,直徑2-29微米,單粒呈圓球形、半圓形或多面形,直徑2-29微米,臍點點狀、裂縫狀或者人字狀,復粒多由2-4分粒組成;二是木栓組織呈碎片狀,細胞多角形,棕紅色。三是黏液細胞內,草酸鈣針晶或成束,或散在。四是導管為螺紋或環(huán)紋。
附子的粉末也為黃白色,粉末中可以看到,一是石細胞較多,呈長方形或類方形,胞腔較大 ,直徑53-125微米。二是導管主要為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20-48微米。三是后生表皮表面觀多角形,垂周壁增厚,胞腔內有棕色物。 四是淀粉粒多,復粒多由2-7分粒組成。
由此可見,白附子與附子粉末顏色相同,都含有淀粉粒。但白附子可見針晶、黏液細胞,附子粉末可見石細胞、棕色物。
白附子之名始見于《名醫(yī)別錄》,附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
5.1性味有別 白附子性溫,味辛。附子性大熱,味辛、甘。
5.2歸經有別 白附子歸胃、肝經。附子歸心、腎、脾經。
5.3主治有別 白附子為化痰止咳平喘藥,屬溫化寒痰藥。它的功效是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一是治風痰阻滯經絡,口眼歪斜,驚風,頭痛;二是治瘰疬痰核,癰疽腫毒,毒蛇咬傷,此項多外敷。附子為溫里藥,功效為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一是用于亡陽證。系“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可下補腎陽,中溫脾陽,上助心陽。 二是用于陽虛證。治心、腎、脾陽虛。三是用于寒濕痹證。治風寒濕痹,周身骨節(jié)疼痛。
5.4毒性及禁忌 白附子和附子均有毒性。附子大毒,毒性成分為雙酯類生物堿(烏頭堿)。中藥十八反提及“半蔞貝蘞及攻烏”,即烏頭反貝母、瓜蔞(天花粉)、半夏、白蘞、白及,使用附子亦當注意此配伍禁忌。
總而言之,白附子與附子一字之差,功效作用卻是大相徑庭,在臨床應用時需將二者分清,小心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