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馬中元,彭 景,田 甜,譚立坤
(1.江西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南昌 330046;2.靖安縣氣象局,靖安 330600)
雷暴大風是靖安縣重要的強對流天氣之一,破壞力大。幾年來,雷暴大風呈多發(fā)態(tài)勢,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與財產(chǎn)損失。因此,研究雷暴大風天氣特征和開展雷暴大風的短臨監(jiān)測預警,成為當前重要課題之一。
對于雷暴大風,國內(nèi)外多有專家研究:高建平[1]等在研究上高雷暴大風過程中,指出副高邊緣雷達回波特征主要有兩種:一是南北向短帶回波,有時會發(fā)展為弓狀回波;二是強回波單體,超級單體和復合單體回波。帶狀回波上,雷暴大風分布在回波帶前沿,尤其是弓狀回波帶的頭部,雷電分布則在回波帶移動方向的后側(cè);強單體、超級單體和復合單體回波上,雷暴大風和雷電集中在強回波中心附近區(qū)域。王福俠[2]等在總結(jié)河北雷暴大風預報關鍵點時指出,雷暴大風的主要雷達回波特征有弓形回波、陣風鋒和徑向速度大值區(qū),出現(xiàn)其中1個或多個特征均可發(fā)布雷暴大風預警。郭英蓮[3]等在研究湖北3類有組織大風天氣時指出:線性MCS主要自西向東移動、非線性MCS以自西南向東北移動為主、孤立對流風暴的移動方向則更具多樣性,也更易出現(xiàn)后向傳播現(xiàn)象。還有其他學者對雷暴大風進行了諸多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為靖安雷暴大風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與參考依據(jù)[4-6]。
文章針對2013-2019年靖安縣5次雷暴大風天氣過程,從地面自動氣象站數(shù)據(jù)、天氣形勢背景和雷達回波特征3個方面,采用統(tǒng)計分析、天氣圖中尺度分析和圖像特征提取等方法進行分析,試圖為靖安縣雷暴大風天氣的識別和預測提供參考依據(jù)。
5次雷暴大風過程的資料主要有地面觀測資料、MICAPS資料和雷達拼圖等資料。地面觀測資料來自于靖安國家站地面觀測資料,天氣分析資料來源于MICAPS操作平臺,雷達拼圖資料來源于江西省氣象局WebGIS雷達拼圖平臺。
5次雷暴大風和冰雹出現(xiàn)的時間基本上發(fā)生在午后14:00-19:00,風速在17.3~19.2 m/s,有兩次過程伴隨冰雹,最大雹徑為30 mm(表1)。
表1 2013-2019年靖安縣5次雷暴大風出現(xiàn)時間及伴隨冰雹的直徑
不同的降水天氣系統(tǒng)有不同的回波特征,相同的降水天氣系統(tǒng)也有不同的回波特征。在靖安5次雷暴大風過程中,雷達拼圖上的回波特征有所不同,主要有5種:復合單體回波與雷暴回波短帶、雷暴回波帶與雷暴回波群、西南急流中颮線回波帶、冷鋒颮線回波帶Ⅰ型和冷鋒颮線回波帶Ⅱ型。
2013-03-22(圖1),由強單體不斷產(chǎn)生、合并形成的復合單體回波結(jié)構,在地面輻合線附近,逐漸演變?yōu)槎鄦误w組成的雷暴回波短帶。
圖1 2013-03-22江西WebGIS雷達拼圖:(a)16:00;(b)17:00;(c)18:00;(d)19:00
16:00,在湖南北部有一個復合單體回波發(fā)展,回波強度CR達到了65~70 dBz,強回波區(qū)邊界清楚,出現(xiàn)多個強回波核,強度梯度較大,其下風方有弱回波伸展,復合單體被整個卷云罩覆蓋(圖1a)。17:00,復合單體回波沿東南偏東方向移動進入江西,強回波核發(fā)展旺盛,排列緊湊,回波核強度均在65 dBz以上,最強達到75 dBz。復合單體回波整體形狀近似橢圓形,由多個強回波單體組成。復合單體回波下風方弱回波區(qū)面積進一步增大,說明回波系統(tǒng)發(fā)展旺盛(圖1b)。18:00,復合單體回波移至靖安附近,此時中心區(qū)強度有所減弱,但中心強度仍然在65 dBz以上,中心強回波區(qū)形狀接近圓形,說明強對流復合體仍然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其下風方的弱回波區(qū)面積進一步增大,這是典型的強對流云砧回波,說明高空風增大形成強烈輻散氣流,十分有利于強對流系統(tǒng)的維持;18:37,靖安出現(xiàn)17.3 m/s雷暴大風,并伴有3 mm冰雹(圖1c)。19:00,復合單體回波移出靖安,并開始由近似圓形回波演變?yōu)榻茤|-西向的短帶回波(圖1d)。
由此可見,多個強對流單體緊湊排列組合成的復合單體回波系統(tǒng),是此次靖安雷暴大風過程中的主要回波特征。復合單體發(fā)展旺盛時,回波強度CR達到65 dBz以上,其中強回波核沿途可以產(chǎn)生雷暴大風,甚至冰雹天氣。
2014-08-29(圖2),由地面輻合線觸發(fā)產(chǎn)生的不連續(xù)對流單體組成的雷暴回波帶,在午后地面增溫環(huán)境下,演變發(fā)展成雷暴回波群。
13:00,在江西西部有兩條雷暴回波短帶發(fā)展,A位于靖安—銅鼓一線,B位于宜春—萍鄉(xiāng)一線,中心回波強度CR均在55 dBz以上,最強達到65 dBz(圖2a)。14:00,A雷暴回波帶強度迅速增加,回波帶增長,其后部開始有新的對流回波發(fā)展;B回波則維持少變;14:51,靖安出現(xiàn)19.2 m/s雷暴大風(圖2b)。15:00,A雷暴回波帶及其周圍出現(xiàn)多個較強的對流回波單體,發(fā)展成為較大面積的雷暴回波群;群中的回波單體呈現(xiàn)初生、發(fā)展、強盛和消亡不同發(fā)展階段,個別達到弱超級單體的標準;雷暴回波群中單體回波之間具有一定間隔,整體穩(wěn)定少動;此時靖安附近有多個強回波單體,中心強度均在60 dBz以上(圖2c)。16:00,回波群中的回波單體不斷增加,但回波強度明顯減弱,產(chǎn)生靖安雷暴大風的強回波則迅速減弱(圖2d)。
圖2 2014-08-29江西WebGIS雷達拼圖:(a)13:00;(b)14:00;(c)15:00;(d)16:00
由此可見,雷暴回波群是由雷暴回波短帶周圍匯聚回波單體形成的,回波強度CR達到65 dBz以上,這種雷暴回波群常出現(xiàn)在盛夏副高邊緣的暖區(qū)午后地面強烈增溫環(huán)境中,可以給沿途帶來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2018-03-04(圖3),這是一次發(fā)生在西南急流中的強颮線過程,也稱為暖區(qū)颮線,江西省內(nèi)多地出現(xiàn)雷暴大風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颮線回波帶呈西北-東南走向,朝東北方向移動。颮線回波初期形成于湖南境內(nèi),是一個排列相對精密的對流回波群,然后朝東北方向移動,在移動過程中逐漸發(fā)展演變成具有“弓狀”形態(tài)的颮線回波帶。
圖3 2018-03-04江西WebGIS雷達拼圖:(a)13:00;(b)14:00;(c)15:00;(d)16:00
13:00,颮線回波帶開始進入江西,帶上強中心區(qū)的強度在55~60 dBz;颮線后部是較大范圍降水回波,強度達到45 dBz;由于颮線移動速度較快,達到90 km/h,地面開始出現(xiàn)雷暴大風(圖3a)。14:00,颮線在朝東北方向移動過程中略有加強,颮線南段吉安附近回波強度達到65 dBz,颮線上的對流單體排列更加緊密,颮線后部大范圍降水回波減弱,颮線的形狀也逐漸演變成弧狀,移動速度達到100 km/h,地面出現(xiàn)多站雷暴大風(圖3b)。15:00,颮線繼續(xù)向東北方向移動,靖安處于颮線回波帶前沿,15:13,靖安出現(xiàn)19.1 m/s雷暴大風(圖3c)。16:00,颮線回波帶移出靖安,影響下游地區(qū)(圖3d)。
由此可見,具有“弓狀”回波形態(tài)和移動速度超過80 km/h的颮線回波帶,是江西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天氣的主要回波特征,雷暴大風、冰雹和短時強降水等強天氣,發(fā)生在強颮線回波帶前沿強單體上,回波強度CR≥65 dBz。
2018-03-15(圖4)的颮線過程與2018-03-04的颮線有所不同,前者(2018-03-15)是受冷空氣南下影響所致的颮線過程,呈近似東至西走向的颮線回波帶,略帶弧形;后者(2018-03-04)是暖區(qū)西南急流影響下產(chǎn)生的西北至東南走向的颮線回波帶。
16:00,冷鋒颮線回波帶由多個單體回波排列組成,最強單體回波強度CR達到65 dBz以上,颮線回波帶近似東至西走向,后側(cè)存在大范圍層狀云降水回波,其颮線回波帶前方有新的對流單體回波產(chǎn)生;回波帶隨冷空氣南下,朝東南方向移動,移速在40~50 km/h(圖4a)。17:00,颮線回波帶在移動過程中,合并前方對流單體并發(fā)展增強,颮線回波帶排列更加緊密,回波帶排列弧線加大,弧線頂端的強對流單體強度進一步增強,65 dBz以上的強回波面積增大(圖4b)。18:00,颮線回波帶繼續(xù)南壓影響靖安,靖安附近的強對流單體發(fā)展成超級單體,中心強度進一步增強,開始出現(xiàn)75 dBz的強中心區(qū)域,受其影響,18:22,靖安不僅出現(xiàn)了18.1 m/s的雷暴大風,還出現(xiàn)了直徑為30 mm的冰雹(圖4c)。19:00,颮線基本移出靖安(圖4d)。
圖4 2018-03-15江西WebGIS雷達拼圖:(a)16:00;(b)17:00;(c)18:00;(d)19:00
由此可見,當冷空氣擴散南下影響江西時,沿地面鋒線附近觸發(fā)產(chǎn)生對流單體回波,逐漸排列發(fā)展演變成颮線回波帶Ⅰ型;在颮線回波帶上的強單體回波和超級單體回波,回波強度CR達到65 dBz以上,給沿途帶來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災害性天氣。
2019-04-09(圖5),當冷空氣侵入江西時,其冷暖空氣交匯處最易形成中尺度輻合線,而沿輻合線上產(chǎn)生線狀排列的回波,通過發(fā)展、加強等演變過程而形成冷鋒颮線回波帶Ⅱ型,帶來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冷鋒颮線回波帶Ⅱ型與冷鋒颮線回波帶Ⅰ型略有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回波帶的形態(tài)、結(jié)構和演變上,Ⅱ型冷鋒颮線回波帶的強度略弱于Ⅰ型冷鋒颮線回波帶。
13:00,沿中尺度輻合線上回波發(fā)展加強,但回波寬度較窄;回波帶進入江西西北部,回波強度CR只有55 dBz(圖5a)。14:00,回波帶整體朝東南方向移動,單體朝東北方向移動,回波帶發(fā)展增長,強度也有所增強,所經(jīng)之處有雷暴大風天氣出現(xiàn),14:39,靖安出現(xiàn)17.9 m/s的雷暴大風,形成颮線回波帶(圖5b)。15:00,颮線回波帶東段星子、都昌附近開始出現(xiàn)多個對流單體回波,并發(fā)展加強(圖5c)。16:00,颮線回波帶移出靖安,回波帶中段和西段減弱消散,東段發(fā)展演變成雷暴回波群,影響下游地區(qū)(圖5d)。
圖5 2019年4月9日13:00、14:00、15:00、16:00多普勒雷達回波
由此可見,冷暖空氣交匯處形成的地面輻合線是產(chǎn)生冷鋒颮線回波帶Ⅱ型的觸發(fā)機制,這種颮線回波帶在前期發(fā)展過程中,回波帶較窄,回波強度CR(55 dBz)弱于Ⅰ型冷鋒颮線回波帶(≥65 dBz),移動速度基本相似(40~50 km/h),在帶上的強單體可以產(chǎn)生雷暴大風等強天氣。
靖安縣的大風天氣主要發(fā)生在3-4月(4次)和8月(1次)。3-4月表現(xiàn)為有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或地面倒槽劇烈發(fā)展。8月靖安縣在副熱帶高壓邊緣和地面輻合線抬升作用下產(chǎn)生熱雷雨。一些熱雷雨發(fā)展旺盛也會形成雷暴回波帶(群),從而產(chǎn)生雷暴大風天氣,影響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
文章利用2013-2019年靖安縣5次雷暴大風過程選取特定角度,采用相應方法對靖安縣雷暴大風過程進行了分析,并得出相應結(jié)論,希望為靖安縣雷暴大風的識別和預警提供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