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杜甫有一首沉痛的《百憂集行》詩,開頭四句讀來卻令人感到親切,因為這是任何一個在鄉(xiāng)村生活過的孩童或少年,都可能有過的經(jīng)歷:“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p>
在我家鄉(xiāng),那遙遠的小山村,雖然別的水果很少見到,但棗樹倒有幾株。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棗樹都有頑強的生命力,不須有人特意栽植、護理,它就能生長出來;有時也不必很高大,一截樹干,橫逸幾根枝丫,就能結(jié)一串串的紅棗。
棗紅了,當然是成熟的。在我們村里,偶爾也會遇見哪個屋角旮旯里生長著一株高高的棗樹,青枝綠葉掩映著掛在高處的棗子,最初是青色,如一串串綠葡萄,饞嘴的孩子發(fā)現(xiàn)了,時常仰望著那棗,把頭頸都望酸了,可是也不敢輕易去打棗,因為這樣的棗子常常都是有主的,打棗被主人發(fā)現(xiàn),到底有些不便或者說難堪。所以我們只能眼巴巴地望著那棗由青轉(zhuǎn)紅,到了中秋前后,主人把棗撲打下來,或許還能分享一升半升。
我們那里若是饋贈棗子,必定用量米的“升子”,不知為何,這總讓我把棗子與糧食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這還真不錯,我從書上得知,在以往大饑荒年月,棗子還正是“救荒”的難得食物。這很好理解,饑荒年月,只要能食之物盡皆食之,何況是產(chǎn)量多、營養(yǎng)又豐富的棗子?我從當代作家孫犁的文章里也得知,他在戰(zhàn)爭年代,常常食不果腹,饑餓難耐,如遇棗熟,便走到山野里撿幾枚干棗子充饑。
棗子當然也是可口的水果。新鮮的大棗脆生生而甜,便于消化克食。曬干的紅棗,則補血益氣。醫(yī)家甚至認為長期服食棗子可以輕身延年,以此,它多少與“神仙”有些“瓜葛”?!妒酚洝酚涊d:李少君以卻老方見武帝說,“臣嘗游海上,見安期先生食巨棗,大如瓜?!薄兑矁?nèi)傳》:“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玉文棗,其實如瓶?!薄叭缙俊薄叭绻稀?,大約都是形容棗子的巨大,但大到這種程度,估計世間并沒有,只能到神仙界尋之。這雖是為“神異”其事而故為夸誕,到底也頗引人遐想。
我在家鄉(xiāng)吃過的棗子大約有兩種,一種圓形或水滴形,如成人小指頭大,很甜;一種如大拇指頭大,大致呈圓形卻似乎有點臃腫的樣子,口感不及前者,肉質(zhì)較松。我喜歡吃前者,但在我家鄉(xiāng),卻有一種經(jīng)過加工的很有名的特產(chǎn)叫“絲棗”,據(jù)說就以葫蘆棗為原料。絲棗原名金絲棗、琥珀棗,為什么這么叫?是與加工的工序有關(guān)。絲棗是要用割刀在表面絞絲的,而“琥珀棗”經(jīng)過白糖、白蜜熬煮,加工后仿佛琥珀,上著一層固化的蜜汁。此品已有三百年以上的歷史,清乾隆時秀才姚興泉先生在其《龍眠雜憶》中曾詠道:“桐城好,致遠亦非慳。蜜漬金絲原是棗,煉成秋石即名丹。只作土儀看?!蔽嵋剜l(xiāng)間,素來就有“秋石、絲棗出桐城”之說,鄉(xiāng)人以為自豪。家鄉(xiāng)的絲棗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字:甜,一種純粹而不膩的甜。
吃棗的時候,我總想起小時候在村莊里到處搜尋棗子來吃的往事。特別愛回憶,有一個小伙伴的家靠近村西的丘崗,他家院落的一面墻就是一堵平頂?shù)耐翈X,上面生滿了雜草、雜樹,其中就有一兩株野棗,在八月的夕陽下,棗子從綠葉中閃爍著青青而又紅紅的光色,令人心動。終于有一天,我們說服那個小伙伴,讓我們爬上去,很節(jié)制地摘取一捧兩捧后,便忙不迭地溜下樹來,以免被發(fā)現(xiàn)后讓他蒙受家長的喝叱而使彼此尷尬……我多少年沒有回家鄉(xiāng),就是回去,也沒有再去那個小伙伴家,不知他家那一堵非人工的高峻而寬闊的土嶺墻是否還在,上面是否還叢生著草樹、野棗?對此總是有一種不盡的憶念。
(摘自《文匯報》2020年12月6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