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珍 鄭文欣
【摘要】本文針對后疫情背景下兒童的心理狀況,論述兒童心理危機干預和疏導的對策,建議建立兒童心理援助體系,提供心理危機干預;運用兒童心理沙盤技術,創(chuàng)新沙盤與輕黏土結合制作解壓玩具,緩解兒童心理壓力;建立心理服務轉化機制,對兒童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心理干預 疏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由于兒童心理應激能力不足,自身生理、心理不正常運轉,加上受到各種不良行為的干擾,大部分兒童容易出現(xiàn)心理變化,常常處于亞健康心理狀態(tài),引發(fā)不良情緒,且兒童本身處于弱勢與被動的位置,他們即使有改變現(xiàn)狀的意愿,卻沒有能力去應對這些心理壓力。在后疫情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僅僅對兒童實施物質關愛是遠遠不夠的,加強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已迫在眉睫。為此,本文針對后疫情背景下兒童的心理干預疏導提出建議和指導。心理干預與疏導是心理治療、心理防御的重要內容與手段,在對兒童問題的引正中,能夠正確引導兒童疏泄不良情緒,讓兒童意識到自身問題行為的根源,主動、積極地改變不良行為,提高兒童對后疫情社會的適應能力。
一、兒童心理狀況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國蔓延,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兒童作為應激事件的弱勢群體,在社會適應機制不成熟的情況下,大多數(shù)兒童容易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對兒童心理反應的有效識別,是合理開展心理干預和心理疏導的前提之一。兒童的心理問題,更多地表現(xiàn)為生理與心理行為的改變。3歲左右的兒童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生活規(guī)律,疫情居家期間,兒童互動減少、未能參加豐富的游戲活動……這導致兒童容易出現(xiàn)煩躁、過度哭鬧等不良行為,特別是對家人的情緒感受更為敏感。疫情期間,成人的焦慮、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也會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久居家中的兒童,活動范圍較小,可能出現(xiàn)長時間情緒消沉、面容呆滯、食欲欠佳等,在生理方面也可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反應,如疼痛、消化功能減退、疲勞、睡眠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在這樣的社會趨勢下,我們需要對兒童進行相應的心理干預與疏導,需注意的是,干預與疏導方式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同的兒童應有不同的心理干預方式。
二、兒童心理干預與疏導對策
心理學家貝金爾(Belkin)提出三種心理危機干預與疏導模式,即平衡模式、認知模式和心理社會轉變模式。這三種模式為兒童心理干預和疏導奠定了基礎。心理干預與疏導,不僅在預防危機的過程中,能夠及時有效地為面臨問題的兒童疏導心理,提供幫助與傳遞必要的信息,防止兒童在面臨危機時因被他人責備,而采取消極回避的方式。心理學家Gillinland和James等人提出危機干預六步法:確定現(xiàn)實問題、保證求詢者安全、提供支撐鼓勵、提出并驗證變通的應對要領、制訂策略、得出結論。通過心理危機干預與疏導的督導訓練,有效幫助兒童提高認知能力,促進兒童成長。因此,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者需要接受專業(yè)技能訓練,掌握心理診斷、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操作技能,在兒童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滿足物質需要心理支持和關心、小組干預、輪班換崗、伙伴協(xié)同工作、定時評估心理狀態(tài)和撤離現(xiàn)場等),幫助他們恢復心理健康。
(一)建立兒童心理援助體系
疫情背景下,居家隔離給兒童心理造成極大的影響,相關部門應提供兒童心理援助服務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學校、社區(qū)應成立兒童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組建兒童心理疫情防控專家組,為后疫情背景下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兒童提供心理支援及危機干預,針對社會、家庭及兒童個體提供支持性策略,避免后疫情引發(fā)的兒童情緒失穩(wěn),維護兒童心態(tài)平衡,防止兒童因心理行為失控而出現(xiàn)其他繼發(fā)性問題。
提供兒童心理援助服務,就是依托兒童與同伴關系發(fā)展的特點,從他們的心理需要出發(fā),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教育工作者通過心理危機干預,幫助兒童盡快融入角色,加強同伴關系疏導心理,針對兒童后疫情背景下廣泛性的心理問題提供指導、幫助和訓練,加強應對機制。在進行心理援助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適當加入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動環(huán)節(jié),提高兒童的積極性和樂群性,通過充分了解兒童的性格與特征,幫助兒童緩解心理壓力,提高自信心,指導兒童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學會與他人相處等,能夠在具體情境中做出積極的情感反應,并運用到實際生活實踐當中。
心理救援還可以通過心理團輔活動的方式,讓兒童體驗團體輔導活動的樂趣,舒緩心理壓力;通過營造一個舒適區(qū),讓兒童啟發(fā)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幫助兒童在游戲活動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在團輔游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鼓勵兒童自我開放、互相體諒、互相幫助,讓兒童通過團體活動促進自我探索、自我成長。心理援助還具有適用性強、形式多樣、生動有趣、耗時短等特點,能在最大范圍內影響和修正一些兒童不良行為的習慣和想法,在有效緩解心理壓力、逐步獲得積極人際關系的同時,提高兒童的自信心,為積極達成發(fā)展任務的兒童指引正確的價值觀。
(二)應用兒童心理沙盤游戲
沙盤游戲是由沙箱和各種小擺件組成,來訪者可以通過多種擺件,如動物、人物、植物、建筑等,在一定時間、一定大小沙箱范圍內,打造屬于自己內心世界的三維空間。沙盤游戲作為一種重要的心理治療方法,在學校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由于年齡和發(fā)展水平等原因,兒童在表達內心想法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導致教育者無法有效了解兒童內心的想法。通過沙盤游戲引導兒童自由擺放相應的小擺件,能更好地呈現(xiàn)兒童的內心世界,便于教育者發(fā)現(xiàn)兒童的心理問題,并及時有效地實施心理干預,以提升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國務院印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強調兒童人群心理疏導的重要性,以維護兒童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市場上的心理解壓產品往往附帶危機狀態(tài)的評估方法,以及相應的心理干預技術,如“我的世界”開發(fā)箱——心理健康包(以下簡稱健康包),針對疫情后兒童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做出相應的心理疏導對策。健康包是一款具有低成本、易操作、趣味性強等特點的心理疏導類產品,針對疫情后兒童產生的心理焦慮,甚至恐懼等問題,教育工作者可以組織兒童積極地參加沙盤游戲,充分利用超輕黏土做出兒童創(chuàng)意心理沙具,創(chuàng)設兒童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兒童借助玩具、沙子回歸游戲世界,從中借助解壓玩具緩解焦慮、壓力等情緒,以敞開心扉,提高人際交往技能,同時開發(fā)兒童的大腦,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梢姡潮P游戲迎合了兒童愛玩游戲的天性,容易被兒童所接受,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能有效緩解后疫情期間兒童出現(xiàn)的心理焦慮等問題。
(三)建立心理服務轉化機制
疫情期間,兒童呈現(xiàn)出消極負面情緒是不可避免的,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兒童辯證地認識消極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兒童正處于成長的不穩(wěn)定時期,他們的許多行為需要教育工作者給予指導,由消極心理向積極心理轉化,具體的指導方法有感恩教育、心理暗示以及家庭教育等。心理暗示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傳遞方法,是人或環(huán)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fā)出信號,目的在于通過恰當?shù)姆绞?,在不經意間給予對方疏導和干預,個體在偶然間接受相關信號,從而做出心理反應的一種現(xiàn)象。消極的心理暗示給兒童帶來不良的影響,而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通過委婉含蓄的方式,促進兒童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在后疫情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積極心理暗示,如語言暗示、行為暗示、情境暗示、榜樣暗示等,對兒童進行心理教育,塑造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正確運用語言,不能有語言攻擊與辱罵行為。語言是實施積極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含蓄與委婉的特征,兒童通過理解受教育者的語言而調整自己的言行,不僅可以有效加強兒童的心理接受能力,還可以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要對兒童充滿愛心,這也是引導兒童塑造良好行為習慣的重點。教育工作者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具備合格的專業(yè)能力,以耐心、愛心、關心激發(fā)兒童形成積極的行為習慣。最后,需要行為得體,教育者的行為暗示方式主要有手型、表情以及體態(tài)等,教育者可以根據(jù)兒童在課堂中的不良行為進行不同的心理暗示,例如引導兒童勇敢地發(fā)言,給其他小伙伴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幫助其他兒童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這樣的積極暗示會給兒童帶來積極的效果,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后疫情背景下對兒童進行心理危機干預與疏導,不僅有效緩解兒童的心理壓力,還能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建立疫情背景下的兒童心理危機干預與疏導系統(tǒng),既是全面提高兒童心理發(fā)展水平的必要舉措,也是增強兒童對應激事件的反應、提升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還是兒童進行心理保健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熊韋銳,王彬.試論困境兒童心理健康現(xiàn)狀及其權益保障[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8)
[2]韓陽.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理干預與疏導[J].黨政干部學刊,2020(5)
[3]魏華,陳立,錢英,郝燕,柯曉燕,程茜,李廷玉.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的影響及家庭干預的建議[J/OL].中國兒童保健雜志:1-9[2020-07-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46.r.20200305.1105.002.html
[4]焦文燕,劉娟,孫彥,宋東峰,易媛,張?zhí)觳?COVID-19疫情期兒童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的預防及處理[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20(2)
[5]陳慧.淺談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問題[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4)
注:本文系2019年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心理資本視域下民族地區(qū)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與實踐”(編號:GXGZJG2019B1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何珍(1986— ),女,瑤族,廣西恭城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鄭文欣(2000— ),女,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