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瀛倫
文? 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交往中,人們往往因某方面相互吸引而走得比較近,同時疏遠、排斥與自己存在較大差異的人。
面對這樣的交往,有人覺得趨同會給人帶來快樂、和諧;也有人覺得這意味著多樣性的缺失,還可能會影響到認知。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導(dǎo)? 寫
聚焦人際交往中相互吸引與排斥的現(xiàn)象,引導(dǎo)學生樹立理性的交友觀是本次作文命題的意圖。從客觀現(xiàn)實的角度看,人們在交往過程中,一般都是找“共同點”,愿意與志趣、愛好、價值觀等相近的人走近,而疏遠甚至排斥“異己者”,慢慢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從理性角度關(guān)照這一普遍現(xiàn)象,一方面要思考產(chǎn)生這一普遍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說到底,人怕孤獨,喜歡和諧。而不同、沖突等不能滿足人的這一情感需求。但如果理性地看,“不同”也許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zhì),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因此我們在交往過程中,要敞開心扉去接受與自己不一樣的人。這樣既可以讓交往變得更舒暢,也可以擴大我們的視野,差異性的交流與碰撞對成長是有益的。人與人的交往如此,國與國的交往亦然,寫作中放開眼光,聯(lián)系當今國際關(guān)系可以使文章更有深度,這應(yīng)該也是命題者考查學生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現(xiàn)實,思考社會、人生問題的命題目的。
寫作必須在人際交往的大前提下展開,而且必須圍繞交往的相吸性和排他性來闡述。泛泛地談交往或包容是不準確的。同時,所探討的必須是正常的人際交往,出于某種明確功利目的的交往不在本題討論范圍之內(nèi)。
求同存異,方為大同
半個世紀前,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就國際交往提出了“求同存異”,聲震世界,而它同樣適用于人際交往,求同存異,方為大同。
所謂人際交往的求同存異,并非字義上“追求相同”而“留存不同”,而是“追求相同”與“容納不同”。交響樂隊,既有樂器的求同為一體,又有不同聲部碰撞為和聲,方能奏響大同的樂章。
求同者,知音也。如此佳話,縱橫千古,古有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同氣相求,又有荊軻高漸離贈別,一曲壯士落淚。求同,即在交往中擁有相同志趣,更易在靈魂上產(chǎn)生共鳴,帶來歡樂和諧。燕雀不知鴻鵠之志,夏蟲不可語冰。共同的話題是增進友誼的直升機。
然而,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求同,必然導(dǎo)致認知的狹隘。勒龍在烏合之眾中論述群體是“無意識人格的顯現(xiàn),有意識人格的消失”,個人特性的減少、群體的個性凸顯是群體形成的必然結(jié)果,所以孔夫子言“君子和而不同”??鬃于s赴齊國與老子相會,儒道兩家截然不同的思想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你以為“秋水共長天一色”,其實,秋水更明白自己是秋水,而長天更明白自己是長天。新文化運動時期百家爭鳴,胡適與魯迅相逢,經(jīng)常相互攻訐批評,但只就事論事,不影響私交。不論孔子與老子還是胡適與魯迅,他們的思想因相互激烈的碰撞而更有棱有角。燕雀若僅與啁啾交往,囿于自己一方騰躍之地,何以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豪邁氣魄和廣闊視野。若一味趨同,固守自己的小圈子,而不求異,境界的禁錮始終在那里。
由是觀之,求同存異的人際交往,方可成大同之境。我們可覓知音,尋志同道合的朋友,上談國際政治風云變幻,下聊養(yǎng)貓遛狗之趣事,但我們更要尋找有不同見解的朋友,坦誠交流,接受截然不同的思想,養(yǎng)成寬容接納的態(tài)度,如同伏爾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講話的權(quán)利”。如此方能提升境界,追尋鳶飛魚躍的大同之境。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币晃肚笸瑒t認知狹隘,一味求異則失去歡愉。因此,求同存異方是人際交往之正道,何必求同固守自我?
求同存異,方為大同。
點? 評
文章首先亮明觀點,用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自然地引出“求同存異,方為大同”這一觀點。然后從求同與存異兩方面展開論述,緊扣相吸性與排他性,對人際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利弊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議。最后簡明有力地收束全文。行文述議自如,文氣貫通,結(jié)構(gòu)嚴謹,內(nèi)在邏輯清晰,語言很有特色。作者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儲備,在論述中能隨時引用。從文中的引用和例證可見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和說理能力,這必定是長年閱讀和思考的積淀,絕非刻意準備所能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