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圓圓,吳珺珺,董秀維,張建林
1.西南大學 園藝園林學院,重慶 400715;2.西南大學 實驗幼兒園,重慶 400715
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念強調人所受的教育“受之于自然或之于人或之于事物”.而自然教育指在自然中體驗學習關于自然的事物、現象及過程的認知,目的是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從而形成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形態(tài)[1].正如泰戈爾[2]所說:孩子確實需要融入大自然 ,而不僅知道大自然.瑪麗亞·蒙臺梭利認為:人,尤其是幼兒,必須在自然中獲取身心成長的各種原動力[3].世界著名自然教育家約瑟夫·克萊爾[4]也指出“大自然以其獨特的方式觸動著我們每一個人”.
在城市兒童面臨自然缺失的時代背景下,建立以自然為媒介的教育途徑,讓兒童建立自然觀,滿足自然認知的需求;通過基礎自然因子促進兒童的生理代謝;同時對情緒控制和社交培養(yǎng)都起到積極作用.人類環(huán)境為兒童提供了自然、開敞、街道、無序、隱蔽和建構6種主要類型的游戲空間,自然空間作為最首要的游戲空間,是兒童開展情感教育和感悟人生真理的重要場所[5].安全而有趣的游戲空間需要開敞空地、休息區(qū)、游樂器械區(qū)、沙池和自然區(qū)等,落葉、石頭、沙、水、樹木和其他植物等自然要素可以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游玩內容[6].
現代學前教育鼻祖福祿貝爾將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學前教育機構命名為“幼兒園”(kindergarten).在西方的觀念中園林(garden)是第三自然[7],“kindergarten”這個新創(chuàng)的詞匯體現了幼兒園自然環(huán)境以及自然事物對兒童自然發(fā)展的重要性.近年來,在國外興起的“韋爾多”幼兒園就注重兒童在與自然的直接接觸中,體驗對自然的謹慎和尊重[8].因此,幼兒園是自然教育的重要場所,在幼兒園中創(chuàng)設豐富有趣的自然教育環(huán)境,是教育、建筑和景觀等相關專業(yè)共同關注的話題.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認為:“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關于當前發(fā)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等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正式開啟了自然教育的大門.《城市幼兒園建筑面積定額》和《幼兒園建設標準》(建標175-2016)在建設標準層面上明確了自然綠地的重要性,為自然教育基址的建設提供了依據.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本文簡稱《指南》)中有關健康、科學和藝術領域的教學目標也顯示出與自然教育非常緊密的關聯性(表1).
表1 《指南》的教學目標與自然教育的關系解讀
幼兒園戶外空間按功能性進行劃分,包括集散區(qū)、體育運動區(qū)、游戲活動區(qū)、綠化觀賞區(qū)和勞作體驗區(qū)等.2019年版《托兒所、幼兒園建筑設計規(guī)范》(JGJ 39-2016)指出:幼兒園綠地率不小于30%,集中綠地人均面積不應低于2 m2.在戶外空間不足的情況下,可結合建筑發(fā)揮屋頂花園和連廊空間的功能性,補充綠地活動空間.幼兒園并不是有綠化、有沙坑和有戲水池就能稱得上自然資源豐富,就能滿足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的需要[9],自然要素也不僅局限于綠地和植物,在區(qū)域和元素方面應更加全面.因此場地、建筑和設施等兒童可及的戶外空間中的植物、沙石、水體、光照、通風等都應納入研究范疇.豐富的自然要素利于激發(fā)兒童的各種游戲行為,鍛煉其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增加兒童的自然接觸,以此提高兒童的親自然力(表2).
表2 幼兒園戶外空間的自然要素特點與兒童游戲行為關聯
續(xù)表2
隨著全球性的教育大發(fā)展,發(fā)達國家中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透過園所建筑、幼兒活動環(huán)境和游具等,將教育理念滲透到幼兒的學習生活中[10].日本將環(huán)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新《教育基本法》和新《學校教育法》將幼兒園建設放在了各類學校教育之首[11].日本《幼兒園設施規(guī)劃指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幼兒園發(fā)展綱領》均強調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讓幼兒園“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擁有對各種事物的興趣和關心”,即幼兒園教育的基本特點是通過環(huán)境進行教育.隨著《增進環(huán)保熱情及推進環(huán)境教育法》的出臺,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自然教育理念在日本得到迅速推廣.
綠地是傳達自然規(guī)律的重要場所,也是適宜的兒童游樂空間,很多元素能夠引起兒童的興趣,讓兒童的游玩行為更加豐富[12].日本幼兒園注重綠地的開放性設計、植物品種的豐富度配置以及園藝栽培的深度體驗.
3.1.1 開放式綠地設計
低影響的開放式綠地能夠激發(fā)兒童的探知欲,讓兒童通過主動思考開展自主探索.綠地的存在價值并非單方面通過面積和景觀質量來衡量,而是以綠地的可使用度來實現其自然教育的意義.集中綠地以樹林和灌叢形式為主,避免使用樹池和花壇等僅供觀賞的形式,盡量提高綠地的親自然化,營造自然野趣.滲透自然教育思想的綠地一定是允許兒童可自由進入并親密接觸的,能滿足兒童捉蟲、捕蝶、觸摸、嗅聞、觀察和躲藏等自然游戲需求(圖1).
圖1 自由開放的綠地
3.1.2 品種豐富的植物配置
綠地中借助草木枯榮、花開花落幫助兒童認知四季變化.日本幼兒園多配置櫻花、紅楓、桂花、蘋果、柿子、海棠和八仙花等國民喜愛的植物,利用其季相特點結合傳統節(jié)日開設豐富的自然活動,增加兒童對不同植物的日常接觸.大阪寢屋川市楓保育所以楓樹為特色,并通過植物的花、果、葉、桿、根、味等提供五感體驗來滲透自然教育.此外,東京都世田谷區(qū)昭和女子大學附屬昭和兒童園內營建了豐富的綠色走廊,兒童不但能學習生態(tài)知識,還能通過植物建立幼兒園美化回憶的記憶標簽.
3.1.3 深度園藝體驗
日本幼兒園的種植園地提倡農作物的種、養(yǎng)、食一體化體驗,強化食育文化.老師會制作作物生長過程簡圖,并對園藝勞作各階段活動進行簡報宣傳,讓兒童對作物生長的整個過程有系統的了解.柿木幼稚園的孩子們在初秋挖掘了自己種植的土豆(圖2),勞動了半天的小朋友們,中午享用了一頓蘸沙拉醬的烤土豆大餐.豐收和食用的愉悅,讓兒童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并進一步理解土地的生產性價值.同時,日本先進的園藝技術也被植入幼兒園中,教室走廊外倒掛種植的茄子和番茄等作物(圖3),不但節(jié)省土地空間,也將園藝技術和教室環(huán)境建設有效結合,利于兒童就近了解園藝技術,并引發(fā)相關思考.
圖2 挖掘體驗
圖3 園藝技術展示
3.2.1 以自然要素構建中心活動場地
日本幼兒園體現自然為先的教育理念,通過草坪、裸地或沙地肌理營建中心活動場地,取代人工操場和工廠化游戲設施的主導地位.提倡“學習與自然相處”,融入冒險游戲場的精神:尊重原有的地表肌理,在裸地、草地、林地、沙地基礎上,結合坡地、平地、水體、喬木進行靈活設計[13],雖然有可能增加兒童摔倒時受傷害的風險,但正是環(huán)境的無聲影響實現了兒童的安全教育.東京都立川市富士幼兒園的加藤園長特別指出,幼兒園中心的草坪是全校集會和游戲的主要活動空間(圖4),故意保留草地的自然狀態(tài),利于兒童在奔跑、打滾、游戲時,體會自然肌理的凹凸變化,并感知其對身體行為帶來的影響.但日本多采用自然砂地(圖5)和泥地作為幼兒園中心活動場地,兒童可以在地上設計迷宮、畫畫、在雨后觀察和玩耍積水、進行建構游戲等.排除建設經費的因素,中心活動場地采用不同自然地表質感對于激發(fā)兒童的自然游戲具有更高的價值,增強了兒童的自然體驗,拓展了活動場地的功能性.
圖4 草坪中心場地
圖5 砂地中心場地
3.2.2 利用多變的自然地形增強自然感知
幼兒園戶外環(huán)境的內險性越低,提高兒童運動能力與激發(fā)兒童冒險精神的可能性越小[14].國內幼兒園多在平地開展自然游戲活動,而日本幼兒園鼓勵兒童在自然空間中體驗風險和自我挑戰(zhàn),坡面、淺丘等自然地形被視作珍貴的自然教育要素加以利用.因用地受限的普遍現象,以自然草丘為主、土丘和石丘為輔的微地形淺丘形式極為常見,例如千葉縣松戶市柿木幼稚園(圖6)、愛媛縣松山市KO幼兒園、埼玉縣埼玉市ST保育院、大阪KM幼兒園和TM保育院等園所中的小山丘,可激發(fā)兒童攀爬、滑行、俯沖等多種游戲行為,加強兒童對自然地形起伏變化的體會,促進兒童與環(huán)境產生互動.有的還在草丘中嵌入水泥管(覆草管山),便于兒童鉆潛藏匿;同時兒童可自由塑造地形,挖掘正是兒童與自然交流的過程,便于兒童從不同的視角觀察自然生境.神奈川縣橫濱市HN幼兒園則更為大膽,園所保留了具有5 m高差的稀樹草坡,兒童在攀爬過程中可獲得體能鍛煉和挑戰(zhàn)的成就感;而在下坡時,兒童會根據自身的行動能力,采取俯沖、滑草、慢行等多種途徑回到坡下,這個過程鍛煉了兒童的自我風險評估能力,促進自主思考.石川縣金尺市的小立野善鄰館愛兒園吉田敬子園長認為,安全并非不讓危險發(fā)生,而是讓兒童通過游戲來了解危險和學習回避危險以保護自己,在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成長.
圖6 具有可塑性的小山丘
日本幼兒園的建設和設施體現出對場所精神的尊重和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園所多保留原有喬木,出現與樹木共生的建筑和設施.富士幼兒園的建筑保留了原有喬木,喬木從教室里挺拔地探向天空,孩子可以在教室里擁抱大樹(圖7),促進思考建筑與大自然的關系.川和保育園的畢業(yè)班爸爸們搭建了樹屋,借助于自然要素的作品是家庭和校園與兒童之間的情感紐帶,兒童要通過努力攀爬才能進入樹屋,抓握能力和平衡能力得到了提升、腿部肌肉得到了鍛煉,還增強了勇氣、提升了意志力.日本幼兒園同時注重水資源的環(huán)境教育,借助建筑和設施將功能性需求與自然教育展示有效結合.川和保育園將雨漏與自然教育結合,并進行藝術化處理;富士幼兒園通過屋面排水設施提供觀察雨水跌落的機會(圖8),進而引發(fā)兒童對水循環(huán)的思考:水從哪里來,水又到哪兒去了?
圖7 植物與建筑的交流與滲透
圖8 屋頂雨水排水設施展示
3.4.1 自然材料建設設施
在地化的自然材料能夠營造幼兒園的獨特標志,向兒童展示本土的自然材料的功能性和可持續(xù)性,還能樹立兒童的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同時提高兒童的自然審美和自然感知,例如富士幼兒園用落葉制作自然綠肥,戶外倉庫存放著園區(qū)木材以修建座凳和游戲設施,茶室屋頂用樹皮建造,用原木片和礫石鋪設洗手區(qū),兒童可以在洗手時觀察水慢慢下滲的過程(圖9-圖12);柿木幼稚園校長常常親自修剪植物,將修剪物粉碎后回填到綠地中作為綠肥,并向兒童講解相應知識;茨城縣水戶市D.S保育院利用現有石材和木材修建花壇和樹池,將修剪物和樹皮覆蓋種植土表,良好的校園自然環(huán)境利于營造小生態(tài)群落,更利于引發(fā)兒童對自然資源循環(huán)利用的思考.
圖9 戶外小劇場
圖10 兒童茶室
圖11 木材倉庫
圖12 具有挑戰(zhàn)的洗手區(qū)
3.4.2 沙水設施一體化設計
沙和水都是可塑性極高的自然要素,日本幼兒園多通過石材和木材等自然材料圍合沙水游戲空間(圖13),為兒童提供更加真實的自然情境化游戲環(huán)境,培養(yǎng)兒童對自然材料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理解不同自然要素之間的關系.神奈川縣橫濱市川和保育園致力于建設“孩子們的庭園”,在30年的建園過程中形成了6處沙土游戲區(qū)域,保留沙土的自然堆放形態(tài),并配制水泵,出水口直接引到沙土中,便于兒童堆積沙土蓄水、開挖溝渠、觀察水流和玩泥構筑等,有效延長了兒童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游戲時間.
圖13 沙水綜合游戲區(qū)
可見,自然要素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兒童自發(fā)性和構建性的游戲行為,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通過自然玩耍、自然學習,提高自然審美,讓自然體驗更加深刻.當兒童的行為活動與自然要素的互動增加時,兒童的思考會更加深入,自我意識的增強將對環(huán)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圖14).日本幼兒園的戶外空間保留自然要素本身的特質,營造兒童對幼兒園的獨特記憶.同時在國土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注重綜合性戶外空間的設計與節(jié)約型材料的使用,而非單方面增加綠化面積和堆砌游戲設施.
圖14 戶外空間自然要素與兒童行為和心理特點關聯
幼兒園戶外空間的研究重點已經從教育性、安全性、趣味性逐漸轉向自然性、互動性、參與性,而我國普通幼兒園存在戶外空間不足、綠化形式單一、自然元素運用不充分、可持續(xù)性差等問題[15-20],基于自然基于理念的戶外空間研究和實踐不足.重慶市作為典型的山地城市,幼兒園的辦園條件更加受限.選擇以主城區(qū)為主、周邊區(qū)縣和鄉(xiāng)鎮(zhèn)為輔的29所幼兒園作為研究對象,公立幼兒園數量與民辦幼兒園數量之比為19∶10,示范園和一級園與普通園數量之比為15∶14,辦園時間超過50年的園所超過30%;調研對象中48.3%的園所生均戶外面積超過10 m2,高于國家標準5倍,具備良好的自然教育場地建設基礎,但針對自然教育的空間依然缺失.
幼兒園的戶外空間布局主要受限于園所選址和建筑布局兩方面因素.小型幼兒園的人工操場和塑料組合游戲設施占據中心地位,綠地被壓縮到邊緣,以觀賞性為主,功能性不完整;小到中型幼兒園的戶外空間和功能得到一定拓展,集中綠地的復合性功能不完備;中到大型幼兒園功能分區(qū)更加完整,以散點式綠地布局為主,但因地形割裂的碎化地塊被作為廢棄地或禁入綠地,未深入挖掘其價值.
綠化形式單一,種類較少,以常綠植物為主,季相性差,色葉、芳香、觀果植物不足(圖15),景觀配置效果欠佳;以花壇樹池為主,自然林地和草坪少,綠化可進入度低,植物可使用度低,植物趣味性差;自然教育的載體不足,兒童對植物的了解途徑有限.
圖15 綠化類型統計
幼兒園的戶外環(huán)境并未較好地支持兒童的冒險游戲[21].園所過度關注安全性,廣泛采用平整的人工地面(圖16),自然地表肌理類型少、面積小,只有20%的園所具有地形變化,但多被作為隔離廢棄地;僅24%的園所區(qū)設有水景,戲水空間更加缺乏;沙池景觀度差,沙水互動游戲條件不足.
圖16 鋪裝材料統計
戶外空間的設施多為工廠成品,創(chuàng)意性的在地化設計少;休憩設施與環(huán)境融合度不高,兒童戶外交流受阻,戶外停留時間受限;促進自然探知的庇護設施不足,探索、隱秘等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服務設施少,開放性工具房和可移動材料缺乏,參與園創(chuàng)的自主性不強,自然美育機會減少,兒童難以與幼兒園建立情感.
園所綠化因經費短缺、管理人員不足,大部分園區(qū)呈現中到低等的景觀水平和維護水平,土壤板結、草坪退化、綠化雜亂、水體閑置等現象突出,很多園方認為開設豐富的自然教育活動條件不充分.自然教育課程體系的普遍缺失,除了與居高不下的生師比和教師知識結構不完善有關,還因環(huán)境對課程的支持力度不足.各幼兒園多以單次活動的形式開展,系統性不強.
借鑒日本幼兒園的營建理念,結合重慶幼兒園的調研分析總結,倡導幼兒園戶外空間應發(fā)揮綠地的多功能性,集觀賞、環(huán)保、游戲、教育與一體,便于兒童理解各自然要素組合的關聯性,以及靈活切換不同自然要素的游戲行為(表3).教育是否成功,有賴于環(huán)境中各要素的創(chuàng)造性整合,沒有一處無用的環(huán)境[22].創(chuàng)設園本化的教育環(huán)境,需要發(fā)揮戶外空間的功能性,挖掘自然要素的最大價值,以及優(yōu)化教師對兒童的有效引導,才能逐步實現自然教育的目的.調研對象從區(qū)位分布和辦學類型上兼顧均衡性與代表性,立足重慶、著眼全國,為我國幼兒園戶外空間的營建提供參考.
表3 幼兒園戶外空間營建策略
續(xù)表3
總之,從“重參與輕欣賞、重體驗輕教化”的核心要點出發(fā),尊重地形、開放綠地、完善設施、適度留白.轉變觀念,對戶外空間的引導轉向兒童自主感知體驗、參與園建和維護的方向轉變.在“以幼為本”的學前教育價值導向下,以幼兒基本特性為依據的“八性”為基礎,讓兒童在觀察中 “感知”自然,在游戲中 “親近”自然,在藝術中 “共賞”自然,在冥想中 “聯結”自然[23].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在幼兒園的草地里打滾、看螞蟻搬家、聞聞花香、玩沙玩水,感受風和陽光,在自然中自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