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秀華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古詩里的景致往往需要身臨其境,才能品味出詩人描述的奇妙之處。
有一年早春,我去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遠處裸露的黃土地上,仿佛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綠色絨氈,就像嬰兒皮膚上細軟的汗毛。當時“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詩一下子就涌上了我的心頭。當我走到近處,嬰兒般的親切、柔和卻逐步消失,美到極致的遠景逐漸還原貌似疤痕一樣斑駁裸露的黃土地。
春天里,同樣在心中吹皺一池春水的是早春的楊柳。遠遠地,楊柳的樹干頂上升起了一團團嫩綠的云霧,隨著溫暖的氣流,輕輕地在空中時而左,時而右,仿佛一組組綠色的團扇舞。然而,當你逐步走到樹下,只能勉強地在淺褐色的枝條上找出低調得近乎隱身的葉芽。
為什么會這樣?先看右面這兩張圖。上圖是1963年遇刺身亡的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下圖是用很多張上圖的縮小版拼成的。而從遠處看,我們的眼睛只看到大的頭像,完全分辨不出里面的若干張小頭像。
似乎我們的眼睛在欺騙我們,其實這不僅和眼睛的結構有關,還和視力的進化適應有關。
人眼就是一個凸透鏡,但不是一個完美而單純的凸透鏡。當物體與一個完美凸透鏡的距離超過凸透鏡焦距的2倍時,那來自遠方的物體表面的光線經折射后,會匯聚在凸透鏡的焦點上,形成倒立、縮小的實像。這正是在人的眼睛上發(fā)生的事情。外部物體投過來的光線經晶狀體折射后,聚焦在視網膜上??梢?,人眼這個凸透鏡的焦距是極小的,外部的物體基本都能滿足物距大于2倍凸透鏡焦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要求。
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必須在視網膜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呢?因為如果實像大于或等于原物體,我們的視網膜得長多么大,這需要多么大的一張臉才能放得下!而為了巨大的臉和眼睛,我們又需要多么大的軀干和四肢來支撐!
外部的物體不管多大,都要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小小的倒立實像后,被編碼成電信號,經視神經傳遞到大腦的視覺中樞,被大腦感知,如此才形成視覺。在同樣的距離上,大的物體在視網膜上形成大的實像,小的物體形成小的實像,因為大物體相對的兩個邊緣(上下或左右)之間與眼睛的夾角大,小物體的邊緣之間與眼睛的夾角小。同樣大小的物體,當物體距離較遠時,物體邊緣與眼睛的夾角小,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實像??;當物體距離較近時,物體邊緣與眼睛的夾角大,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實像大。
不同大小的實像,占用的視覺細胞數量不同,所包含的像素也不同。大家愛用手機隨手拍,卻未必能說清楚什么是像素。簡單地說,像素就是一個畫面里所包含的視覺元素的總數。像素高的圖片,細節(jié)清晰;像素低的圖片,細節(jié)模糊。這就是會出現“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原因。遠看,初春巨大的草地在視網膜上組成一個實像;近看,草地的某一個局部在視網膜上組成一個實像。假設兩個實像一樣大,遠看時,綠色的萌芽和周圍的黃土可能共同占用一個視覺細胞。由于我們的眼睛對綠色更敏感,視覺細胞可能會在編碼電信號時,被編碼為綠色,這樣大腦就接受為綠色。而近看時,綠色的萌芽和周圍的黃土可能會分開占用不同的視覺細胞,不同的視覺細胞為萌芽和黃土編碼不同的電信號,于是我們的眼睛就看到了裸露的黃土,上面鑲嵌著綠色的萌芽。同理,也可以解釋上面的肯尼迪照片。在遠視和近看時,成像所占用的視覺細胞以及編碼電信號可能會有區(qū)別。
而實際上,人眼的視覺遠比凸透鏡復雜。比如,在做證券交易的人群中流行雙屏幕電腦,一個人要面對兩個電腦屏幕,處理兩個電腦屏幕上出現的信息。或者在各種用途的監(jiān)控室里,一個人要同時面對9塊甚至更多的顯示屏。毫無疑問,一個人能同時看兩個甚至更多屏幕。然而,這個人具有同時分析出各個屏幕上信息的能力嗎?
人眼有中心視力和周邊視力。人類眼球的后部內側有一個很小的凹陷,富含葉黃素,比周圍的視網膜顏色深一些,叫作黃斑。黃斑中央的凹陷稱為中央凹,這里分布的主要是視錐細胞,是視網膜上唯一能夠保證100% 清晰成像,即視力最敏銳的部位。這一部分構成我們的中心視力,我們大腦的注意力在哪里,就會用中心視力去掃描、跟隨、凝視哪里,即不僅“看”,還能“看見”,繼而形成分析、理解和記憶。
而視網膜的其他部分主要是視桿細胞,構成我們的周邊視力,可以用于“看”。但因注意力不在那里,大腦未必去分析、解讀,即未必能“看見”。所以,我們的眼睛并不是像照相機、攝像機那樣機械地記錄信息,而是對信息有取舍、有加工,取舍、加工的目的是去粗存精,加快大腦分析外部視覺信息的速度,快速形成視覺意識,從而讓身體做出相應的反應,趨利避害。
在視神經穿越視網膜的地方,還存在一塊盲點。這樣,人眼的初始視野其實是兩塊畫面被挖去了兩個洞洞的重疊圓形畫面,這顯然和真實的世界是不同的。這個初始視覺信息要經過大腦的剪裁加工,才能如實地反映真實的世界圖景。大腦對初始視覺信息的剪裁加工能力,來自我們在過去的視覺經歷中逐步形成的智能算法。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人工智能的圖像處理技術可以與這種算法相媲美。
人眼和現在的手機哪個像素大、分辨率高?人眼的分辨率應該在700萬像素左右,手機顯然在這些硬件指標上遠遠超過了人眼。然而,人以及很多動物大腦中視覺中樞的圖像處理能力,卻遠超過手機。我們可以很詩意地感受到“草色遙看近卻無”,在手機中卻是一張拍模糊的差圖。
你能認出這是哪里嗎?
這種現象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有些自來水中可溶性鈣鎂化合物含量較高,水中的鈣、鎂離子可以與肥皂中的脂肪酸鈉相互作用,形成不溶于水的鈣、鎂脂肪酸鹽附著在毛巾上,導致毛巾變得越來越硬。
此外,自然風干的晾曬方式也會對毛巾的硬度產生影響。微觀上,棉毛巾由棉單纖維組成。由于水的表面張力,纖維之間存在毛細作用。因此,在晾曬過程中,纖維間的距離會隨著水分的降低變小,但仍會有約8%的水以結合水的形式留在毛巾上,這樣形成的棉單纖維交聯(lián)結構讓毛巾的硬度發(fā)生改變。
要想讓變硬的毛巾恢復柔軟和蓬松,通過加熱,除去毛巾中的結合水即可。
茶葉的原料是茶樹新生的嫩葉,由葉柄和葉片兩部分構成,其背面通常密生茸毛。嫩葉被采摘之后,經過炒青、揉捻、干燥等步驟制成干茶。
盡管干茶的密度與外形、老嫩等因素有關,但在一般情況下,其密度與水的密度相近。因此,一些茶葉會先漂浮在水中,隨著不斷吸水而漸漸下沉,最后優(yōu)雅地躺在杯底。
那為什么懸浮的茶葉會呈現“豎立”的狀態(tài)呢?一方面是因為葉柄的密度通常比葉片的密度大;另一方面則是葉片背面密生的茸毛在搗亂:水中的氣泡會吸附在茸毛上,導致葉片除了受到水的浮力之外,還有氣泡提供的豎直向上的作用力。同時,密布的茸毛還會降低葉片的吸水速率。因此,在泡茶時,茶葉通常會以葉片在上、葉柄在下的姿態(tài)立在水中。
世界很奇妙,相信同學們對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腦海中盤旋著大大小小的問號:為什么呢?那些苦于沒有人解答的問題,讓科學家來解答吧!滿足同學們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快來和我一起向科學家提問吧!
請將你的問題發(fā)送至郵箱:289029765@qq.com,亦可郵寄至: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湖北路85號《科學大眾》編輯部(210009) 陸艷收。哦,對了,也可以附上你的照片!
歡迎你來問,沒準兒就會看到你和你的問題出現在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