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迦
去鼓浪嶼旅行時拍的精修照片拿到手,我被嚇到了。我明明只有162cm,照片里看起來卻有180cm,體重更是被修掉了幾十斤,反倒遠沒有原圖順眼了。我開玩笑地問客服:“這是我嗎?”客服說:“修圖師可能修得有點過了,不過大多數(shù)客人都是這么要求的,拉高、調(diào)瘦、磨皮……看上去年輕也漂亮?!?/p>
我沒話說了,但心里忍不住地說:“把年齡修沒了,時間也就沒了?!?/p>
35歲的我,不會像20歲時那樣體態(tài)苗條,也不會像那時一樣皮膚光潔,眼角的皺紋、笑容里的疲倦,總是免不了會有的。精修照片里的那個人,的確是個更年輕更好看更高更瘦的人,但不是我,更不是當下的我!
我們拍照是為了什么呢?
美。這是肯定的,所有的人都愛美。但在美之前,我認為還應(yīng)該排一個字,那就是“真”。如果把細紋抹掉,皮膚的紋路全磨光,年齡的“真”也就不存在了。客服說:“絕大多數(shù)客人的要求是,只要看上去足夠美,像不像自己倒是無所謂。”
那照片里的人是誰呢?當時記錄的又是誰呢?
是35歲的我,忙里偷閑安排了一場出行,這出行里有很多意思,比如休憩,比如暫時的回避,比如對自己的安撫……不是一個不知從何處來的為了把臉部修小而把笑容修到僵硬的年輕姑娘。
我想起了前不久遇到的一個人。此人言必稱“我是認識誰誰誰的,當年和誰誰誰都合作過的”“我是見過好東西的”“我這個人很挑剔的,只有精致的東西才看得上”……如此種種,讓人聽起來格外不舒服,而事實上,此人不過是因工作關(guān)系、接觸了一些藝術(shù)家、收藏家以及富商而已。
與另外一位朋友吃飯時聊到此事,我們共同感慨,這就是一個人角色的錯位。賣奢侈品的姑娘、攢3個月工資買一件奢侈品的姑娘,以及平日買奢侈品像買冰激凌一樣的姑娘,三者,其實是三類人,她們并不因為都跟奢侈品有所關(guān)聯(lián)而成為同一類人。有人是宴會的發(fā)起者,有人是參與者,有人是服務(wù)者,雖然,大家看似在同一場宴會上。
同一場景下,會有不同的角色,但因為在同一場景中,很多人會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到底是什么。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生活中反倒常常看見那些“小人物”的揚揚得意,因為每次出現(xiàn)在這樣的場合下,都是他們?nèi)松母吖鈺r刻,必須要向旁人大聲宣布他們當時在場。而如此強調(diào),不正因為這個場景并不是他們?nèi)松娜粘幔?/p>
“平?!辈皇鞘裁纯蓯u的事情,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是絕大多數(shù)人人生的日常。令人遺憾的是,總有一些人無法接受自己人生的“平?!?,尤其在別人面前,所以,只好拿一些所謂的“高光”來修飾自己,試圖力證自己的“身價”,但這種淺顯的把戲,太容易被旁人看穿了。
一個人理想的狀態(tài),是他能夠接受真正的自己,并且喜歡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只能接受自己的“高光時刻”,甚至偽造出自己的“高光時刻”。
活在一個“失真”的人設(shè)里,對我們真正的修正、開放與成長毫無增益,而倘若一個人一生都活在“失真”中,只能說,他從未肯定和喜歡過自己,這樣活過的一生難道不令人惋惜嗎?
(離蕭天摘自《時代郵刊·下半月》)(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