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霞
會意字大多是由兩三個獨體字組合而成后產(chǎn)生新的字義,不妨從字理出發(fā),引導學生通過字理識記會意字,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一、圖文對照,觀察字理
低年級學生識字的興趣并不是天生就有,需要教師去培養(yǎng)。會意字的構成部件很多都是一個獨立的字,采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出示會意字的最初圖形,師生共同分析圖意,推測圖形到漢字是如何演化的,形象感知會意字的構成。通過觀察字理識記會意字,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加深了學生對新學漢字的印象。
“春”是一年級下冊第一課中的生字,學習這個會意字時,教師先出示甲骨文“春”字,讓學生仔細觀察后進行描述:這是一幅春光圖,左邊的日字表示太陽,右邊是一顆種子,感受到陽光的溫暖后開始向上萌發(fā)出一根新苗,向下長出根須。再出示楷書“春”字,觀察“春”字包含的“三”“人”“日”三個部件和甲骨文中的“春”字之間的關聯(lián),引導學生把“三”與“土地”聯(lián)系起來,穿過三橫的“丿”好像一棵小草破土而出,沒有穿過三橫的“? ?”好像向下生長的根須,下面的 “日”字表示土壤里很溫暖。三個部件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有了溫暖的陽光,植物就發(fā)芽了,它們一邊向下扎根,一邊把頭鉆出地面,代表著春天來了,萬物都開始蓬蓬勃勃地生長了。通過這樣的細致觀察字理并進行聯(lián)想,學生就牢牢地記住了“春”字。
二、多媒體演示,觀察字理
多媒體主要利用圖像、聲音、色彩的變化快捷地向?qū)W生介紹各種知識。學習會意字的時候可以采用多媒體演示會意字的變化過程,帶給學生視覺和聽覺的感官刺激,讓抽象的事物變得靈動可感,學生馬上就能懷著巨大的學習熱情去關注所學內(nèi)容并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力,生發(fā)出濃濃的學習興趣。
教學一年級上冊“識字9”時,教師先讓學生猜一猜“二人從,三人眾”的意思,然后用動態(tài)演示一個人、兩個人、許多人,學生馬上就明白了“從”就是一個人緊跟著前面的這個人,“眾”就是許多人在一起。教師趁熱打鐵告訴學生“從”“眾”是會意字,并介紹會意字的造字規(guī)律,再次用動態(tài)的畫面,演示用兩個“木”拼成了“林”,三個“木”拼成“森”。利用動態(tài)的畫面,學生觀察清楚了字理之間的區(qū)別,輕松地體會出了字義。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趣味,又有利于學生將漢字的音、形、義進行融會貫通。
三、動作示范,觀察字理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持久力不長,但是通過開展各種活動能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活力。會意字中有很多是表示動作的,教學時可以通過簡便的示范動作讓學生觀察字理,根據(jù)會意字的構形特點來理解字義,實現(xiàn)“由形到字”的有效銜接,提高學生識記會意字的效率。
如教學生字“坐”時,教師搬了一把靠背椅子和某一個學生面對面坐了下來,讓學生猜一猜,師生二人的動作合起來可以用哪個字來表示,學生馬上就猜出這個字就是“坐”。教師出示會意字“坐”,讓學生觀察這個字的構成與剛才教師與大家一起做的動作有哪些關聯(lián)之處。學生觀察到這個字由兩個“人”和一個“土”字構成,表示兩人坐在土堆上,然后師生一起總結出“坐”就是指臀部坐在物體上休息的意思。這樣通過動作的示范非常容易地幫助學生觀察字理去領會生字的意義,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教師的動作演示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達到快速記憶會意字的目的。
(作者單位:浙江湖州市弁南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