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綠葉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币蚨?,如何讓學生生發(fā)閱讀興趣、融入閱讀氛圍,如何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等方面的思考與探索,成為教師議論的熱門話題。筆者以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教學為例,談談在課堂教學中以導、讀、悟、品為主要步驟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策略。
一、選取核心詞語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閱讀課堂教學而言,導入新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如果抓住課文中的核心詞語,用簡明扼要的語言開門見山地導入話題,定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迅速活躍起來,學生就會在積極的心態(tài)中進行學習。教師在課前準備這些核心詞語時,必須做全盤的考慮,要盡量選擇能夠涵蓋課文主要內容的重點詞語,數量無須多但不可隨意選用。
《青山不老》講述的是一個山野老農在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的晉西北,用15年的時間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人生價值的感人故事。這是一篇新聞稿,聚焦的是大山深處的普通人,文中的老人默默地用實際行動來守衛(wèi)山嶺,他這種與環(huán)境做斗爭的不屈精神讓人感動。由于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對山林老人的生活環(huán)境不熟悉,所以筆者在備課時反復推敲課文內容,精心選取了文中最能反映老人思想的一個核心詞“奇跡”來導入新課:“奇跡的意思是極難做到的、不同尋常的事情。同學們,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要認識一位創(chuàng)造奇跡的老人,通過預習,誰能告訴老師他是誰?”這樣的導入語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的印象中,往往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才會被稱為“奇跡”,一位普普通通的山野老農怎么在老師的眼里會成為一個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呢?在短暫的驚訝中,學生馬上就會提出一系列問題:“他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是什么支撐他這么做的呢?”“他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由此可見,學生思維的火花一下子就被點燃了。
上述案例中的導入語非常簡短,運用開門見山的方法,選取“奇跡”一詞緊緊抓住課堂最初三分鐘的黃金興奮點,開啟了學生求知欲的內在動力,激活了他們閱讀課文的熱情,從而使學生輕輕松松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中。
二、抓住核心問題引導閱讀
教材中的略讀課文都不設課后習題,但是在文前安排了“學習提示”,提出了一些要求學生思考并解決的核心問題。“學習提示”指向教學目標,明確交代了學習任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緊緊圍繞這些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展開閱讀,以便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青山不老》的“學習提示”中的第一個核心問題是“說說文中的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有目的地閱讀”這一策略進行默讀課文,并進行思考:應該重點關注哪些段落才能完成這個任務。如第1自然段中的特寫鏡頭“窗外是……,山上全是……,四周全是……”,讓學生邊朗讀邊圈畫,從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等多方面關注作者對老人創(chuàng)造“奇跡”的感性印象。其次,要讓學生關注課文具體介紹“奇跡”的部分,如第4自然段的一連串數字“十五年”“八條溝”“七條防風林帶”“三千七百畝林網”來讀懂“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抓住第5自然段中描寫溝里的樹和老人的話,聚焦“如臂如股”“勁挺”“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山洪的兇猛”等詞句,并與課文的第1自然段描寫的內容結合起來閱讀,體悟老人種下這些樹的原因;反復讀一讀老人說的話“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還可以讓學生在重點句段旁簡單地寫出自己的體會,而后跟同桌分享,體會老人對植樹造林的熱愛之心、堅守之情與奉獻精神。
在解決核心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直奔主題,關注到了課文中相應的重點段落,通過朗讀、寫批注等方法,圍繞核心問題捕捉到重要信息,對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細心讀書、邊讀邊想的好習慣。
三、通過合作探究進行感悟
課標指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閱讀中的領悟就是要求學生把讀書與思考相結合,通過合作探究和自主學習的方式產生新的認知,形成自己新的獨特的感受,這對學生形成閱讀能力很有幫助。
《青山不老》的“學習提示”中要求學生說出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這是本課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小組交流活動,重點關注課文的第2、3自然段,從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huán)境和這個院子所在的小環(huán)境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共同探討大環(huán)境中“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從兩個“是”傳遞出來的信息可以判斷出這條山溝的險惡,探討課文引用縣志作為旁證所起的作用,探究小環(huán)境中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儉樸單調的生活的動力。課文還簡單羅列了老人的三個典型事例來反映他為植樹造林的默默付出,不難推測老人在漫長的15年里肯定經歷了很多的風風雨雨,那么他的生活可能是什么樣子的呢?還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呢?學生在合作討論中展開想象,各抒己見,進一步體會“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的深刻含義。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不僅能讀出對老人由衷的贊美之情,同時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也就潛移默化地積累在學生腦中。
閱讀教學一定要注重學生的感悟與積累,結合課文難點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展開交流學習,避免了教師煩瑣多余的內容分析,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探究思維的發(fā)展,在主動學習中獲取更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四、擷取文眼仔細品味主題
課堂閱讀不是隨心所欲、漫無目的的觀賞瀏覽,也不是囫圇吞棗、淺嘗輒止的泛泛而讀,它應該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具有進取心的閱讀,應當帶著一種樂觀向上的審美心理去充分理解、感受、品讀課文。擷取文眼讓學生仔細品味,學生就會品出課文中更多的真、善、美。
課文的第6自然段描寫了老人用生命捍衛(wèi)青山的偉大精神,可以把“村口道別”的場景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全文的關鍵語句——第7自然段的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聯系上下文,將昔日大風肆虐的晉西北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和如今微風蕩漾的寧靜小院相對比,將城里悠閑輕松的晚年生活和山溝里艱苦的種樹生活相對比,理解老人的默默奉獻精神,以及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的原因。體會出“青山”一詞表面上是指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實際上象征著老人的高貴品質,他的執(zhí)著精神就像青山一樣充滿生機;“不老”是指老人雖然會離開人世,但是他種下的青山和他崇高的奉獻精神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顯而易見“青山不老”是這篇課文的文眼,點明了課文的寫作主題。因此,學生反復朗讀、細品這個“文眼”以后,就會發(fā)覺文中原本離自己很遙遠的山野老人變得具體可感起來,同時也從內心深處涌出對這位“造林英雄”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閱讀教學的最佳效果就是能讓學生產生思維的火花,擷取文眼去仔細品讀,也就抓住了文中最能打動人的要素去學習,因而容易讓學生從靜態(tài)的文字中感受到主人公熾熱的情感,產生共鳴,自覺生成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如此結合起來,使得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師的肩頭重擔,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所學課文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通過導學、朗讀、感悟、品味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走進教材,習得語文的真諦,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學習能力,塑造人格,扎扎實實地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蕭山區(qū)南都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