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文本在創(chuàng)作時,都或多或少帶有時代背景的烙印。但是,現如今語文教材中的有些文章,因為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很難跨越時空,憑借自身已有的知識積淀和情感價值去真正理解文本的內蘊。那如何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熏陶,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從深層次剖析作品呢?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倘若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1]因此,文本教學時,在恰當的時機加入文本的背景知識介紹,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和創(chuàng)作動機,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感悟和理解文本。本文將以鄭振鐸《貓》的教學為例,淺析背景知識介紹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和實踐。
一、背景知識介紹的重要性
《貓》是統編教版七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對于這篇文章的主題概括,歷來爭議不少。有些教師會把《貓》歸為寫小動物的課文,認為它是“狀物的散文”,還有的教師在講解時,淺顯地歸納文章所流露出來的思想:“不應憑好惡、偏見辦事”[2],或是“珍視愛護弱小的生命”[3]等等諸如此類的架空文本的淺顯理解。
當我們對一篇文章的主題難以做出準確合理的定論時,當我們發(fā)現一篇文章的重難點難以突破時……我想,背景的介紹顯得尤為重要?!敦垺肥青嵳耔I1925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后來編入他的小說集《家庭的故事》。作品在講述三只貓的故事,可是想要傳達的內蘊超出了貓本身。“五四”之后,整個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作家鄭振鐸像魯迅先生那樣拿起筆來,聲嘶力竭地大呼:“中國舊社會的黑暗,是到了極點了”!他呼吁人們起來考察社會的壞處,暴露社會的骯臟和悲慘,并對之進行改造。這是他的文學主張,當他在寫舊家庭的故事時,他認為,罪惡的根源在社會,而非家庭?!霸S許多多的悲劇,還不都是那些舊家庭醞釀出來的么?不過假定他們是‘壞的,或‘不對的,那是他們本身的罪惡么?”[4]他的矛頭直指當時的黑暗社會。作者寫《貓》,就是在揭露那段歷史背景下,社會不堪的一面,以及在社會一隅帶著丑陋面具的人們。把這段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既可以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也有利于提升他們對文章和作者的情感。
其實,有許多文本在學習時,都需要引入背景知識來幫助學生理解。比如說,在學習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時,學生不理解為什么對侵略者如此憤怒的作者卻取了一個日本人的筆名。在學習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時,學生不理解為何看著如此美麗的花,作者卻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許多的不理解都需要學生深入了解作者及作品所處的那段的歷史。
二、背景知識介紹的時機應恰當
背景知識介紹的時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上《貓》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實驗:甲班在學習課文前介紹背景知識,乙班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介紹背景知識,效果大相徑庭。甲班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課前介紹了作者寫作此文的“社會功用”,在回答問題時,他們一直往答案的“深處”想,而這種往深處挖是為了迎合我的教學,并非他們真正的理解所得。
乙班教學時,我把背景知識的介紹放在理解“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上。這里也是教學的難點,不易于學生理解。這時再適時介紹接受過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鄭振鐸寫作此文的目的,學生會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哦!作者言語之間,是在批判社會的種種陰暗。周家的丫頭不就象征著社會上那一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的人們,捉貓的過路人不就代表著社會上那一類損人利已、品行惡劣的人們……再通過設置問題:“我”既然覺得愧疚,那為什么不開個寵物店,收留流浪貓,“將功贖罪”呢?為什么是“永不養(yǎng)貓”?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匠心:因為即使我不再憑個人好惡,我不再帶有私心和偏見,于貓都是無用的,因為“貓”在這個時代里,不改變這個時代,不改變這個社會,貓的境遇也不會得到改善。通過背景知識的介紹,學生再去把握鄭振鐸真正的創(chuàng)作意圖會容易的多。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背景知識的介紹,因文而異,在恰當的時機引入即可??梢栽诮虒W之前,可以在教學之時,亦可在教學之后,只要在引入時,能讓學生茅塞頓開,能使他們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比如說,《我的叔叔于勒》的背景介紹可以放在教學總結之時,通過小練筆“假如叔叔于勒是個富翁”的設置,讓學生圍繞情節(jié)發(fā)展最后會有何不同讓學生展開思考,再適時補充背景,學生就可較深地理解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三、背景知識介紹的內容要適度
(一)全面了解,方能信手拈來
教師需要對所教的每一篇文章做全面且細致的研究,從作家的創(chuàng)作經歷、文學追求、時代背景等等。只有全面透徹地了解這些,教師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初衷,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向學生講解時,才能清晰明了地傳達清楚。
鄭振鐸的《貓》,選自小說集《家庭的故事》,細讀其它的小說,則更容易理解鄭振鐸對社會的批判。在《書之幸運》中,仲清因為買書時常和妻子吵架,買來一堆“有用”“無用”的書,只是喜歡,卻全然不顧家里的境況。現在,終于到了賒賬買書的境況了。作者對仲清本身有批判,但更多地嘲諷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淡漠》中,文貞感覺到了芝清在這個“現實”里的“變異和利己”,她控訴現實,這個不堪的現實讓許多有熱情有理想的人,變得如同“一片枯黃的樹葉”……在學習《貓》之前,教師提前讀完這15篇小說,我想,對于《貓》的創(chuàng)作意圖,一定可以了然于心。在講解《貓》時,將15篇小說信手拈來,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亦可加深他們對《貓》的理解,何樂而不為呢?
全面了解,也要求教師有相當數量的讀書量,至少對初中課文牽涉到的文本和作者要有深入的研究。教師只有自己先讀,才會給學生的推薦讀,學生才會有更真切的理解。
(二)取其精華,才能為我所用
教師在下足功夫,搜集材料,全面掌握作品的背景知識之后,在向學生介紹時,應該遵循適度原則。而不是不加選擇,要取其精華。針對課文,選擇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有利于升華學生情感的知識,無需過多,也無需過全。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張照片,一段話,一個點,只要能為文本的解讀提供幫助,就已足夠。鄭振鐸在書寫《貓》時,為何字里行間流露出濃濃的生活情趣,用他自己的話說:“未免有幾分的眷戀”,所以小說言語之間雖有批判,卻缺失了一針見血的深度和力度。但是這無需向學生介紹,他們只需要了解作者書寫此文,是為了影射當時的社會現實即可。
還有如,初中教材里,很多課文是以文革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老王》《華南虎》等等,但是在向學生介紹這段歷史時,只需要讓他們了解那段歲月里,許多文人受到迫害,無法自求多福。但為何會遭到迫害,無需向學生講解過多??偠灾?,在向學生介紹文本的背景知識時,重點不在于介紹的內容是否全面,而在于是否適度。
(三)類比閱讀,實現拓展延伸
要加深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識,學生還可通過拓展閱讀來實現。魯迅的《兔和貓》也是以動物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也創(chuàng)作于“五四”之后。和鄭振鐸《貓》類似的是,它也是借動物來寓視社會現象,譴責社會上那些任意踐踏他人生命的“強勢者”。它和《貓》有著內在的契合:雖然在寫動物,但是內蘊深厚,都是現實社會生活的投影。所以,在學習《貓》的同時,推薦學生去讀魯迅《兔和貓》,我想更加有利于學生把握那個時代,并在類比中發(fā)現問題,加深理解。
這樣的方法,適合在很多課文中,比如說,在學習《秋天的懷念》時,可以推薦學生去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合歡樹》等;在學習《再塑生命的人》時,可以建議學生讀完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在學習杜甫《石壕吏》時,可讓他們讀完杜甫的《新安吏》《潼關吏》等等。
新課標強調學生“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獲得對自己、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而有一些教師在教學時,會過多強調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賞析、解讀文本,這其中,學生自然有很多屬于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可作者創(chuàng)作的“主體性”又如何在學生理解的“主體性”上體現呢?“任何一篇課文的作者都不是為了我們現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創(chuàng)作的,而是為了在自己的語境中向自己所實際面對的對象或自己假想的讀者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而創(chuàng)作?!盵5]這種情感的取向,受到特定時代背景和作者創(chuàng)作動機的影響。所以了解一部作品的背景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本身,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
注釋:
[1]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M].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344-345.
[2]王乃安.讀《貓》札記[J].淮陰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7).
[3]孟憲軍.《貓》教學創(chuàng)意[J].語文教學通訊,2011(9).
[4]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第1卷[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4.
[5]王富仁.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同時堅持三個主體性[J].語文學習,2003(1).
劉國亞,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天潤城分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