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PEC柱-鋼梁摩擦耗能部分自復位組合框架抗震性能數(shù)值模擬

2021-04-15 04:04方有珍張志成黃志豪
關鍵詞:圓孔鋼梁試件

方有珍,張志成,黃志豪,季 云

(蘇州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 215011)

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對建筑結構可靠度要求日益提高。如何保證建筑結構遭遇地震后主體構件不出現(xiàn)嚴重破壞、震后殘余變形控制在正常使用范圍內,從而降低震后修復成本是目前結構工程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國內外學者基于預制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相關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自復位能力的鋼節(jié)點及其相關的結構體系并對其展開了系統(tǒng)研究,結果表明自復位結構能有效控制結構遭遇地震后的殘余變形,實現(xiàn)良好的自行復位功效。

20世紀末,Cheok等[1]、Priestley等[2]、El-Sheikh等[3]相繼對安裝有無黏結預應力的混凝土梁柱節(jié)點及框架進行了大量試驗研究,結果顯示此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較好自復位效果且主體構件損壞甚微,抗震性能優(yōu)越。21世紀初,基于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框架良好的自復位功效,Rojas 等[4]、Garlock等[5-7]、Iyama等[8]將此設計理念引入到抗彎鋼框架中,并對設計的8個梁端施加預應力的鋼節(jié)點進行了試驗研究和數(shù)值模擬,同時對采用該節(jié)點的6層鋼框架進行了動力時程分析,結果證實框架結構的殘余變形、承載力、抗彎剛度和延性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焊接鋼框架。Wolski等[9]提出在梁底翼緣和梁腹板設置摩擦阻尼耗能元件的自復位抗彎鋼框架,并對其進行試驗研究和數(shù)值模擬;方有珍等[10-13]在PEC(partially encased concrete)柱和已有自復位結構研究成果基礎上,通過試驗研究和數(shù)值模擬分析了柱頂豎向力、預拉桿初始預應力、PEC柱強弱軸布置、對穿螺栓布置、不同耗能方式(BRS板屈服耗能和T形件摩擦耗能)等參數(shù)對卷邊PEC柱-鋼梁節(jié)點部分自復位連接性能影響;張艷霞等[14]采用ABAQUS對2個梁腹板帶有摩擦阻尼器的自復位鋼框模型,分別進行模態(tài)分析和動力時程分析,結果顯示:罕遇地震作用下,鋼框架柱底塑性發(fā)展及殘余變形明顯低于柱底剛接框架。

基于課題組前期研究成果[10-13,15-16],本文采用ABAQUS軟件建立了5個卷邊PEC柱-鋼梁摩擦耗能型自復位連接組合框架模型試件并對其在低周往復荷載下的抗震性能進行數(shù)值模擬,通過分析柱頂豎向力、摩擦板長圓孔孔徑、柱底邊界條件和摩擦板翼緣螺栓布置方式等設計參數(shù)對殘余變形、耗能能力、抗側剛度退化等的影響,尋求組合框架自復位功效與耗能能力最佳協(xié)調模式。

1 設 計 概 況

1.1 摩擦型耗能部分自復位連接設計思路

課題組結合PEC柱和已有自復位結構研究成果[10-13],提出改進部分自復位連接節(jié)點的彎矩-轉角關系(圖1,圖中M為節(jié)點連接彎矩,θ為對應轉角,):連接彎矩達到Ma前,外荷載未克服梁端預壓力和連接處板間靜摩擦力,各構件接觸緊密;當連接彎矩處于Ma與Mb之間時,梁翼緣與摩擦T形件脫開,但連接部分仍未克服由高強螺栓產(chǎn)生的靜摩擦力,相關構件只出現(xiàn)彈性變形;連接彎矩達到Mb后,梁翼緣與蓋板相對T形件開始滑移,而T形件上設置的長圓孔使得連接在預設的側移角限值范圍內充分發(fā)揮摩擦滑移耗能并保證主體構件處于彈性狀態(tài);當連接彎矩達到Mc后,對應連接梁摩擦滑移至最大值(對應節(jié)點連接轉角θfmax),高強螺栓與T形件長圓孔壁接觸,連接轉化為螺栓承壓型傳力模式,鋼梁進一步發(fā)揮其材料性能,即通過T形件上長圓孔尺寸設置以實現(xiàn)“小中震作用水平下利用摩擦耗能,大震作用水平下連接轉化為承壓型受力而發(fā)揮主體構件材料耗能”的設計思路。

圖1 部分自復位連接彎矩-轉角曲線Fig.1 Moment-rotation angle curves of partially self-centering connection

1.2 基本試件設計

基本試件選取實際層高3.0 m的多層框架結構底部2層作為研究對象。試件PEC柱采用翼緣寬250 mm、腹板高240 mm的鋼板焊接組合截面(翼緣卷邊高35 mm、厚5 mm),拉結板條尺寸為220 mm×30 mm×4 mm;摩擦板與PEC柱均采用Q235B鋼;柱內混凝土強度為C25;鋼梁選用Q345工字形鋼;蓋板由I25a工字鋼剖分而成;卷邊PEC柱與柱兩側板件采用10.9級M20高強螺栓連接;蓋板、摩擦板與梁翼緣采用10.9級M18高強螺栓連接;預拉桿為直徑20 mm的高強螺桿(圖2)。

2 模型合理性驗證

基于課題組已驗證合理性的摩擦耗能型部分自復位連接中節(jié)點試驗模擬對比結果[11-12],進一步對基本試件在循環(huán)荷載下的滯回性能進行了試驗研究和數(shù)值模擬,對結果進行對比以驗證本文數(shù)值模型的合理性。

2.1 外在現(xiàn)象

由圖3可知:加載過程中,外荷載克服梁端預壓力和連接構件間靜摩擦力,試件梁端與摩擦板內側翼緣均脫開,如圖3(a)(b)所示;隨著加載進程的繼續(xù),梁翼緣相對摩擦板滑移,如圖3(c)(d)所示,可看出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部分自復位連接受力發(fā)展進程基本一致。

圖3 試件試驗現(xiàn)象與模擬應力云圖對比Fig.3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iment phenomena and stress color map of simulation

2.2 滯回性能

由圖4可得:(a)加載初期,各構件均處于彈性狀態(tài),滯回曲線基本一致;(b)隨著加載的繼續(xù),梁端受彎對應受壓側翼緣消壓完成,摩擦板與梁和蓋板出現(xiàn)摩擦滑移,曲線斜率均明顯下降,其中試驗試件梁端局部應力集中引起的屈服導致其耗能較大,且試驗試件摩擦面粗糙程度較小而易于滑動,試驗斜率小于模擬;(c)后續(xù)加載至整體側移為2%后,部分自復位連接從摩擦滑移耗能轉化為螺栓承壓型受力,其中試件承載力增大趨勢加劇,且試驗T形件撬拔作用較模擬不明顯,曲線相對飽滿;(d)試驗試件預應力損失相對模擬大,其自復位效果弱于模擬試件;(e)試驗試件尺寸的公差、連接加工精度不夠等原因,導致試驗損傷進程加快。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試驗與模擬得到的試件受力機理進程基本一致,驗證了數(shù)值模擬方法的可行性。

圖4 滯回曲線對比Fig.4 Comparison of hysteretic curves

3 有限元模型

3.1 模擬試件設計

基于試驗基本試件FPMFS1,考慮柱頂豎向力、摩擦板長圓孔孔徑、柱底邊界條件和摩擦板翼緣螺栓布置方式等設計參數(shù)設計衍生了4個試件,所有試件Ma/Mb(脫開彎矩/開始出現(xiàn)摩擦滑移時彎矩)均為0.7,預拉桿內預應力為147 MPa,具體設計參數(shù)見表1。

表1 試件具體參數(shù)

3.2 幾何模型

建立流程:首先將各部件三維獨立模型按設計圖組裝成整體;再將PEC柱頂端板耦合至試驗加載梁與柱頂板間鉸支座轉軸中心點(距柱端板中心110 mm),釋放其水平方向平動自由度與加載平面內轉動自由度;隨后對各部件劃分網(wǎng)格,其中,組合柱、鋼梁、摩擦板等構件均采用六面體三維實體單元(C3D8R),預拉桿選用兩結點線性三維桁架單元(T3D2),為保證模擬結果的準確性,應力集中部位網(wǎng)格采用掃掠方式進行細分,摩擦板長圓孔壁采用對邊布置方式劃分為10個單元,而后根據(jù)研究目標定義柱底邊界條件。

3.3 加載方案

加載分為4步:(a) 對直徑20 mm的高強螺栓分2次施加預緊力,將摩擦T形件、節(jié)點錨固板與柱翼緣連接,第一次施加較小的力(5 N),第二次施加至設計值(10 kN);(b) 對預拉桿采用降溫法施加預緊力至設計值;(c)對摩擦T形件上高強摩擦螺栓施加預緊力;(d)對試件的PEC柱柱頂相對試驗鉸支座轉軸部位耦合點進行位移加載:前4級分別取試件整體相對側移的0.375%、0.500%、0.750%、1.000%進行加載,隨后按整體相對側移0.5%遞增,每級1個循環(huán)。

3.4 材料本構模型

結合課題組已有研究成果[10-11],柱內混凝土在周邊鋼板的約束作用下無明顯損傷脫落,故模擬中混凝土僅采用單軸應力應變損傷模型并參照文獻[17]對其抗壓強度代表值、峰值壓應變及曲線形狀參數(shù)作適當修正,鋼材均采用Von Mises屈服準則、等向強化與相關聯(lián)的流動法則處理得到的線性強化彈塑性模型。

4 模擬結果分析

4.1 滯回性能

試件自復位能力主要由預拉桿內預應力提供,基于由模擬數(shù)據(jù)整理得出的各試件滯回曲線(圖5),分析各設計參數(shù)對結構承載力、自復位與耗能減震功效、剛度退化等抗震性能的影響規(guī)律。

圖5 試件滯回曲線Fig.5 Hysteretic curves of specimens

由圖5可知:加載初期,所有試件梁端由預拉桿預應力引起的壓力未被消除,摩擦T形件與梁柱翼緣接觸緊密,結構實現(xiàn)完全自復位效果;繼續(xù)加載至整體側移0.5%,試件FPMFS1由于試驗試件尺寸而采取T形件翼緣外側布置螺栓,T形件撬拔作用延緩了部分自復位連接的發(fā)展進程,而其他采用實際工程做法(T形件翼緣兩側布置螺栓)的試件均克服梁端預壓力和板件間摩擦力,梁端受拉翼緣與摩擦T形件翼緣脫開,梁翼緣與蓋板相對T形件產(chǎn)生摩擦滑移,曲線斜率明顯下降,卸載后仍完全實現(xiàn)自復位;整體側移達到2.0%后,試件FPMFS1僅有部分螺栓桿與長圓孔孔壁接觸,承載力未出現(xiàn)明顯提升,試件FPMFS3由于T形件長圓孔增大至33 mm而延緩至整體側移達到3.0%后螺栓桿方與長圓孔孔壁接觸,此時其他試件連接處已轉化為螺栓承壓受力模式,鋼梁進一步發(fā)揮其材料性能,承載力開始提高,對應曲線斜率開始上升;整體側移加載到3.5%過程中,摩擦T形件及連接端部附近梁截面開始屈服并不斷發(fā)展,曲線上升段斜率因試件損傷的累積而逐級降低;加載后期,梁截面屈服區(qū)域不斷向周邊發(fā)展,試件殘余變形持續(xù)增大,承載力提升趨勢漸緩。此外,試件FPMFS5由于柱腳與基礎梁嵌固,下層邊界約束強于上層,試件材料屈服過早集中在PEC柱腳和上層鋼梁,尤其整體相對側移達到2%時連接末端附近梁截面已開始屈服,殘余變形發(fā)展較快,且最終承載力幾乎達到試件FPMFS2的2倍;試件FPMFS4滯回曲線與試件FPMFS2差別不明顯,主要在于PEC柱頂豎向力產(chǎn)生的二階效應不利作用由于其抗傾覆有利作用而表現(xiàn)不明顯。

4.2 殘余變形

根據(jù)整體滯回數(shù)據(jù)計算得出各試件不同加載級卸載后的殘余變形,如圖6所示。由圖6對比分析可知:在整體側移達到1.5%前,所有試件均由預拉桿提供恢復力而實現(xiàn)自行復位,主體構件基本處于彈性狀態(tài),卸載后均無明顯殘余變形。在整體側移加載至2%的過程中,試件FPMFS2連接處高強螺栓桿與摩擦T形件孔壁開始接觸,受壓側蓋板端部開始屈服造成殘余變形的出現(xiàn),試件FPMFS1僅有部分螺栓桿與長圓孔孔壁接觸,試件FPMFS3仍處在摩擦滑移耗能階段,兩試件殘余變形均相對較小,試件FPMFS5組合柱柱腳與上層鋼梁部分截面已進入塑性,殘余變形增大趨勢明顯。在整體側移達到3%時,各試件隨摩擦T形件及其末端附近梁截面塑性區(qū)域的不斷發(fā)展,殘余變形持續(xù)增大,各試件卸載后殘余變形分別為0.036%、0.073%、0.012%、0.074%和0.428%,均低于小震框架層間側移限值0.5%,表現(xiàn)出良好的自行復位能力。加載至整體側移5%的過程中,各試件殘余變形隨組合柱和鋼梁損傷區(qū)域進一步擴展而持續(xù)增大,自復位功效明顯減弱,其中試件FPMFS5增大趨勢顯著,而試件FPMFS4的PEC柱頂豎向力產(chǎn)生的二階效應不利作用由于其抗傾覆有利作用而表現(xiàn)不明顯。

圖6 試件殘余變形Fig.6 Residual deformation of specimens

4.3 耗能能力

通過計算試件各加載級滯回曲線的滯回環(huán)面積對試件耗能能力加以分析(圖7)。由圖7可知:加載至整體側移1.5%之前,所有試件耗能主要由連接處T形件摩擦滑移提供,差異不明顯;隨后繼續(xù)加載至高強螺栓桿與摩擦T形件長圓孔壁接觸后,自復位連接轉化為承壓型受力模式,試件耗能主要由T形件摩擦滑移及其端部鋼梁截面材料屈服耗能提供。試件FPMFS1由于T形件翼緣撬拔作用而延緩了部分自復位連接的耗能進程,試件FPMFS5的PEC柱端嵌固導致其連接蓋板及鋼梁截面屈服損傷進程加快,耗能增大趨勢明顯,試件FPMFS4的PEC柱頂豎向力產(chǎn)生的二階效應不利作用由于其抗傾覆有利作用而表現(xiàn)不明顯,后期耗能進程有一定程度加快。

圖7 試件耗能曲線Fig.7 Energy dissipation of specimens

4.4 抗側剛度

根據(jù)整體滯回數(shù)據(jù)計算得出各試件不同加載級對應峰值剛度,具體見圖8。圖8顯示:加載初期,試件處在彈性狀態(tài),各試件初始剛度分別為3.06 kN/ mm、3.03 kN/ mm、3.02 kN/ mm、3.03 kN/ mm和6.55 kN/ mm。試件FPMFS5柱腳嵌固,其初始剛度超過其余試件的2倍。在整體側移達到1%時,試件克服梁端預壓力和摩擦T形件的靜摩擦力,自復位連接進入摩擦滑移耗能階段,各試件剛度均產(chǎn)生明顯退化。整體側移達到2%時,試件FPMFS2、FPMFS4、FPMFS5螺栓桿均與摩擦T形件孔壁開始接觸,連接處轉化為承壓型連接,試件剛度均呈上升趨勢,而試件FPMFS1在受力過程中摩擦T形件翼緣撬拔作用導致僅有部分螺栓桿與孔壁接觸,其剛度無明顯提升趨勢,試件FPMFS3仍處于摩擦T形件的摩擦滑移耗能階段,剛度平穩(wěn)退化。當整體側移達到3%時,試件FPMFS2和試件FPMFS4摩擦T形件及其末端附近梁截面開始屈服,剛度增大趨勢趨于平緩,而試件FPMFS3連接處轉化為承壓型傳力模式,剛度開始呈上升趨勢,但因鋼梁受力進程相對滯后,其整體剛度值低于試件FPMFS2;試件FPMFS5柱腳及鋼梁損傷區(qū)域高于其他試件,在整體側移達到2.5%時剛度再次出現(xiàn)明顯退化。在整體側移加載至5%的過程中,各試件剛度退化基本穩(wěn)定,其中試件FPMFS2與試件FPMFS4剛度退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再次驗證PEC柱頂豎向力產(chǎn)生的二階效應不利作用由于其抗傾覆有利作用而表現(xiàn)不明顯,各試件最終剛度分別為1.31 kN/ mm、1.82 kN/ mm、1.58 kN/ mm、1.83 kN/ mm和4.17 kN/ mm。

圖8 試件抗側剛度退化Fig.8 Lateral stiffness degradation of specimens

4.5 節(jié)點性能

節(jié)點性能是決定構件間傳力的關鍵所在,因各試件節(jié)點受力階段與試件整體規(guī)律大致相同,故取代表性試件FPMFS2的東柱上節(jié)點和西柱下節(jié)點進行分析,滯回曲線見圖9。

圖9 節(jié)點連接滯回曲線Fig.9 Hysteretic curves of joint connection

圖9節(jié)點滯回曲線對比得出:加載初期,連接處由于預拉桿預緊力未消壓而緊密接觸,節(jié)點連接初始剛度較大,正反向卸載后均能實現(xiàn)復位。加載至整體側移0.5%,梁端受彎對應受壓側翼緣消壓完成,梁端受拉側與T形件脫開,隨即摩擦T形件的靜摩擦力被克服,摩擦T形件與蓋板和梁翼緣產(chǎn)生摩擦滑移耗能,曲線斜率下降顯著。加載至整體側移2%,高強螺栓桿與摩擦T形件長圓孔壁接觸,連接轉化為承壓型受力模式,承載力進一步提高,曲線斜率再次增大。加載至整體側移3%,節(jié)點滯回曲線上升段斜率隨摩擦T形件及其末端附近梁截面大面積屈服而出現(xiàn)下降趨勢,但節(jié)點承載力仍呈明顯上升趨勢。加載后期,梁截面屈服區(qū)域不斷擴展,殘余變形逐漸增大,自復位能力逐漸減弱。

基于各試件滯回性能分析結果,選取部分試件整體及螺栓桿與摩擦板孔壁接觸情況的應力云圖,分析各設計參數(shù)對該組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影響規(guī)律,具體見圖10。

圖10 應力分布云圖Fig.10 Color maps of stress distribution

對比圖10可知:(a)摩擦板內外側翼緣均布置高強螺栓的實際工程做法可較大程度消除摩擦板翼緣的面外撬拔作用變形,加快向承壓型連接轉化的進程,螺栓傳力更均勻,試件自復位功效與耗能能力協(xié)調更優(yōu);(b)長圓孔尺寸的設計可控制連接處轉化為螺栓承壓傳力模式的發(fā)展進程,從而適應不同抗震性能化設計目標需求;(c)柱腳連接方式?jīng)Q定試件結構的剛度分布,從而影響結構受力分布方式,其中鉸接使得結構剛度分布均勻,受力進程相對較慢,而嵌固使得結構上層約束明顯小于下層,相應上層受力發(fā)展明顯快于下層。

5 結 論

a. 卷邊PEC柱采取翼緣卷邊措施和拉結板條的設置以增強部分外包混凝土的約束作用,更好地滿足了自復位結構對豎向構件承載力和抗側剛度的要求。

b. 摩擦板內外側翼緣均布置高強螺栓的實際工程做法保證了鋼梁受力性能的充分發(fā)揮,使結構具有良好自行復位和耗能減震功效。

c. 組合框架不同抗震性能化設計目標可通過長圓孔孔徑的合理設置加以實現(xiàn),且震后殘余變形均能控制在正常使用范圍內。

d. 柱腳邊界條件對結構受力進程和剛度分配影響顯著,其中柱腳與基礎梁剛性連接的試件下層邊界約束強于上層,其承載力、抗側剛度和耗能能力遠高于鉸接試件。

e. 柱頂豎向力產(chǎn)生的二階效應不利作用由于其抗傾覆有利作用而表現(xiàn)不明顯。

猜你喜歡
圓孔鋼梁試件
高強箍筋約束混凝土的抗震性能研究
鋼梁的火災行為及耐火影響因素研究
自動鋪絲末端缺陷角度對層合板拉伸性能的影響
頭痛、卒中:竟是這個孔惹的禍
高應變率下純水冰和雜質冰的動態(tài)力學行為*
自動鋪放內嵌缺陷構件成型方式對拉伸性能的影響
城市建設者
基于C語言編制長圓孔切割程序軟件的設計
一種建筑鋼結構用便于安裝的鋼梁
卵圓孔未閉與缺血性腦卒中
巴楚县| 万源市| 丰镇市| 仪征市| 东丽区| 巫溪县| 贵阳市| 新乡县| 文安县| 郸城县| 苗栗市| 桓台县| 永德县| 乌鲁木齐市| 安溪县| 徐闻县| 元朗区| 凤阳县| 乌拉特后旗| 郑州市| 六盘水市| 调兵山市| 扎鲁特旗| 汉沽区| 沙湾县| 万源市| 长汀县| 房山区| 汤阴县| 和林格尔县| 灵台县| 莱西市| 弥渡县| 承德县| 钟祥市| 林芝县| 东辽县| 黄石市| 那坡县| 攀枝花市| 布尔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