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偉
(作者系蘭州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首席教授)
閱讀經典是學界一個永續(xù)的話題,在大學里這個話題尤其重要。大學的首要職責,是教會學生閱讀和思考,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達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四個學習”之“學會學習”(learn to learn)的境地,同時兼顧“學知識”(learn to know)、“學做事”(learn to do)以及“學會合作”(learn to be together)之其他三個學習。
論及這個話題,首先引出的問題當不少于三個,在此將其以三個疑問代詞概括之,分別為何謂、何以,以及如何。三個疑問代詞后面的問題分別是:何謂經典?何以必須讀經典?如何閱讀經典?
什么是學界常說的經典? 經典這個詞多半是個“舶來品”,源自西方語境,最早出現于文藝復興初期。所謂復興(Renai ssance),針對的就是中世紀之前的古希臘、羅馬創(chuàng)造的思想、文化和藝術。因為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知識界尤其是藝術界有一種認識:中世紀是個黑暗的時代(dark age),扼殺了此前許多思想和文化,遏制了知識創(chuàng)造。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發(fā)現古希臘、羅馬時期創(chuàng)造的思想、文化和藝術非常耀眼,所以把古希臘、羅馬時代創(chuàng)造的思想、藝術和建筑等,稱作經典(clas sics)。故而,權威的英文詞典(《朗文當代英語詞典》)對于經典一詞的解釋是:“羅馬、希臘的語言、文學和歷史。”著名的牛津大學古典研究學(study of classics),圈定的研究范圍也是“關于古希臘與羅馬的學問”。
中國歷史上也有經典之說,但與西方說法不盡相同。古漢語中的經與典是兩個詞,其中“經”專指經書,包括世俗的儒家名作和非世俗的宗教經卷?!端膸烊珪贩诸惖慕浭纷蛹摹敖洝?,專指儒家名篇,《大學》《中庸》首當其沖。還有佛道等宗教經卷,比如佛教的《楞嚴經》《金剛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道教的《道德經》《沖虛真經》等。此外還有古老的《易經》等等?!暗洹敝浮暗湔隆?,最初專指春秋戰(zhàn)國以前周朝的公文體制和法度規(guī)制,秦以后的專制王朝曾將那個時代的典章制度作為典范,將有關文字記錄整理出來,稱作“典籍”。故而《現代漢語詞典》對“典籍”一詞的釋義是:“記載古代法制的圖書,也泛指古代圖書。”
到了后世,隨著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經典一說日益寬泛化。時下說到的經典,不單指古希臘、羅馬的思想與藝術遺產,而是泛指所有為知識界所推崇且有歷史傳承價值的思想與藝術作品。所謂經典,首先是經由歷史長河沖刷而沉淀下來的那些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以及對人類文明發(fā)展或特定領域知識演化具有或大或小持續(xù)影響力的各種思想作品。
這里的“沉淀”之說,受了英國啟蒙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啟示:“時間就像一條河流,它給我們帶來輕的和膨脹了的東西,但是那些重而堅固的東西都沉沒下去了?!保ā秱ゴ蟮膹团d》,1620)
經典有其公認的特征?!独饰漠敶⒄Z詞典》釋義“經典”,連用了四個形容詞,可以沿著這四個形容詞去梳理經典的共同特征。
第一個是typical,也即典型性。可以這樣推而廣之地去理解,經典就是那些具有學科引領性的作品。許多學科都有這樣的好作品,比如研究西方哲學的不讀柏拉圖和康德,就會被認為還沒入門;治中國史的沒有通讀過《史記》和《資治通鑒》,則不夠格;研究經濟學的沒有系統(tǒng)讀過亞當·斯密和馬歇爾,也是一種遺憾。這些名家作品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分析或敘事范式,對所在學科具有持續(xù)的引領性。
第二個是admired,即公認的權威性,或曰受到該專業(yè)內外絕大多數學人的推崇。在所屬領域具有公認權威性的書或者藝術作品,其被文章創(chuàng)作和科學創(chuàng)造所援引,在業(yè)內就鮮有人質疑。因為其準確性是公認的,因而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個是distinguished,也即出類拔萃的,或曰卓越出眾的。指的是一本書,或者一件作品,在其專業(yè)領域地位出奇的高,與一般作品相比,猶如恒星之于衛(wèi)星那樣耀眼奪目,受到業(yè)內外萬眾矚目。
第四個是traditional,即傳統(tǒng)的或曰具有傳承性的。個人認為,四個特征中唯此最為重要。再好的作品,如果經不住歷史沖刷,只能稱作流行作品,而與經典無關。各行各業(yè)都有一些流行一時的作品,比如音樂界的流行音樂,藝術界的流行畫,文學領域的快餐讀物,雖然在其流行期間市場價值不菲,但如雨后彩虹,稍縱即逝,與同行業(yè)的偉大作品不可同日而語。那些公認的大師作品,是經過較長時期的歷史打磨、沖刷而流傳下來的,不會隨著時間而遺落,具有學科的傳承性。
為什么我們必須讀點經典? 可以列出許多原因。基于多年讀書、思考體驗,筆者認為閱讀經典的原因或者益處,當不少于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個是獲取原創(chuàng)性知識,增加我們已有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但凡經典都有原創(chuàng)知識或不俗的想法(idea),像古希臘哲學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們的思想都是原創(chuàng)的。那個時代可以借鑒的前人的研究文獻很少,智者們腳踏曠野大地,面對普羅大眾,對天發(fā)問,悟出了一些獨到而不俗的看法,給人們以心靈的啟示,實可謂了不起。即便近代乃至現代的傳世之作,也皆有獨到的原創(chuàng)知識,否則經不起時間河流的沖刷,少則數年,多則一二十年就會被淘汰。
第二個益處是,可以助你真正站上“巨人”的肩頭,對事物發(fā)展看得更遠更深,對所從事的學術領域之前沿也把握得更準確??茖W界有一句流行的話,“我是站在巨人肩上”,才有了新的發(fā)現。何謂科學巨人?多半是那些經典文獻的作者。你如果不讀他們的鼎力之作,不了解他們的學問之道,何談攀上人家的肩頭?因為無知,你可能還在人家的腳下或者胯下。
第三個益處是,讀經典能給我們兩副眼鏡:望遠鏡和顯微鏡。社會普通民眾對讀書人總有一種期盼,認為讀了書有了學問就比常人看得遠。人的智識一部分仰賴他讀的是什么樣的書,如若去讀那些眼力智力過人的智者之書,加上一些讀書之人的悟性,就能使其站上一個新的高度,站得高看得遠,猶如戴上了一副望遠鏡。歷史一再證明,那些超凡脫俗的智者,看問題往往比常人要遠得多。當大眾狂熱的時候,他們能夠做出冷靜的判斷;當大眾消沉的時候,他們能看到未來的希望所在。另外,經典大多讀起來有些“燒腦筋”,這就要求閱讀時必須非常專注。專注于文字細節(jié),專注于段落之間的關聯(lián),還得跟著作者進行持續(xù)思考。久而久之,養(yǎng)成觀察事物細節(jié)的習慣,就會發(fā)現你的眼睛有了一種神奇的穿透力,看到了事物的微妙之處。西方諺語說,魔鬼出在細節(jié)。學術研究、發(fā)現問題,要從大處著眼,細節(jié)入手,如此才可望有所收獲,進而有所創(chuàng)新。
第四個好處,讀經典,能從大師們身上學到超凡脫俗的高貴品質。讀任何書,要想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圖,必須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那個時代。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寧愿以身赴死,也不愿破壞雅典的法治,他認為只有立于健全的法治,雅典才有未來。為自己的信仰而死,這樣的人格,不值得去效仿嗎?就經濟學領域而言,學品和人品兼優(yōu)者也不少。經濟學的奠基者亞當·斯密就是個謙謙君子,一生關注社會,專注學問,著述立說非常謹慎。臨終前要求他的好友當著他的面,將其多部未完成的書稿燒掉,以免留下不成熟的作品,誤導后人。正如經濟學大師馬歇爾所言: “事實上,近代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者,多為性情溫和、富有同情心和被人道的熱誠所感動的人,他們很少關心為自己謀取財富,他們卻很關心財富在大部分人之中的廣泛的分布情況。”(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
閱讀是受過一定教育的人吸收知識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讀經典只不過是將這種方式應用于特定知識層次,因此與讀一般書沒有大的差異。所不同的可能在于,經典文獻的專業(yè)性往往較強,需要讀者投入更多的專注度;讀經典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加個人知識和專業(yè)能力而非消遣,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
閱讀,本身也是一門學問,也有一些技巧,理解了什么是閱讀,掌握了其中的某些技巧,就能有效地閱讀,即在給定的時間內讀得更多,并將所讀嵌入自己頭腦里已有的知識體系之中。
首先要明白的是,什么是閱讀?有一本講大腦的書(Tony Buzan,Use your head,中譯《啟動大腦》,卜煜婷譯,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年版)給閱讀下了一個定義:“閱讀是理解作者意圖的一種過程,是把你眼睛掃描的文字植入你的頭腦中已有知識或記憶體系的一種過程?!?/p>
閱讀可分解為七個步驟。一曰識別,也即識別所看到的文字、符號、圖表、數學公式等書面的東西。要緊的是避免誤讀,尤其是對關鍵詞語的誤解。二曰吸收,即把經過識別所讀到的信息自眼睛植入大腦。三曰理解,就是對所看到并植入大腦的信息進行內部整合,并按照讀者吸收知識的偏好重新編排整合。四曰領悟,就是把新讀到的知識與頭腦里已有的知識和經歷進行整合,也叫外部整合,充分考慮其合理性,進而舉一反三進行領悟。五曰存儲。就是把通過閱讀所領悟到的新知識在大腦里形成記憶,嵌入已有知識體系之中,并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進行聯(lián)想。六曰回憶,或者叫復習。我們的記憶分兩種:一種是暫時記憶,一種是永久記憶。重要的知識,只有經過不斷復習,才能從臨時記憶轉為永久記憶。專業(yè)研究顯示,要將暫時記憶轉化為永久記憶,至少得在半年內復習五次。七曰交流。就是得主動找機會把你閱讀并存儲在大腦中的知識與人交流,爭取當眾講一遍,聽聽別人不同的看法或理解,這樣才可得到啟示,把死的知識變活。
以上是關于閱讀的技術性分解與描述。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個人實踐與體驗。雖然各人的方法有別,但也存在一些共通的方法。英語世界關于閱讀有四種節(jié)奏上的分法: 其一為略讀(skimming),實則就是我們常說的瀏覽,輕快地翻看;其二為尋讀(scanning),也即選擇性閱讀,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部分、關鍵的段落找出來仔細去讀,去品味;其三是精讀(perusing),即全書細讀,不放過任何一個段落;其四為挑剔式閱讀(critical reading),就是以俯視的眼光去讀,力圖找出問題或邏輯上的漏洞。
個人體驗,要使閱讀有效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即可,即將尋讀與細讀結合起來。借助尋讀找出一本書的主題、主線及其邏輯框架,進而論點、論據與方法,并借助細讀去關注這些關鍵環(huán)節(jié)。
以斯密《國富論》為例,可按照斯密本人開篇給出的論題,將那些論題作為基本線索,沿著這些線索去找答案和論據?!秶徽摗饭卜治迤?,斯密在開篇“序言與全書設計”中列了六個問題。其中第一篇兩個問題,其余各篇各自圍繞一個問題展開。我曾將這些問題簡略地冠以六論(分工論、分配論、資本論、政府經濟政策論、經濟學說論、政府財政收支論),審視斯密該書的框架和各部分的邏輯聯(lián)系;再深入下去,尋找他對這六個問題的答案,進而支撐答案的論據;最后形成整體的印象,繼而結合本人已有理論知識和現實觀察,去評判斯密的論點,如此等等。達于閱讀效率與效果的統(tǒng)一。
除了上述而外,讀書,尤其是讀大部頭的經典,還需做到“三勤”,即眼勤、腦勤和手勤。所謂眼勤就是勤讀,腦勤即勤思,手勤則是勤記。長期讀書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就是除了消遣性閱讀而外,讀專業(yè)書不記筆記不讀。記什么? 主要記三塊東西:一為精辟句子,有些句子常人想不到,記下來觸景生情引起聯(lián)想或可觸發(fā)新的思想;二為作者思路和閱讀時的個人聯(lián)想之提示;三曰點評。最后,還須不失時機地寫點讀書札記,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記錄下來。如此去讀經典,才可能有所得。
讀書是專業(yè)人員的必修課,是學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是受過一定教育的人的一種特權。在浩如煙海的各種書籍中,要選出對我們的專業(yè)知識構建、專業(yè)能力提升,進而人生成長最有啟示意義的讀物,盯住經典,從閱讀經典開始,無疑是個好的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