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撒
飛絮時節(jié)是一棵樹最浪漫的時光。我正趕上了這樣的時光,在遙遠的晉南,仰著臉任飛絮拂過,輕柔的、不可捉摸的、夢幻一般的,在眼前、身后。當?shù)厝苏f,這是一些柳樹的、楊樹的飛絮,每年夏初總要折騰一陣,滿城皆白。
一捧柳絮,或者楊絮,要落在哪里是難以自主的,當它離開枝條,流浪傾向就形成了。風是它的主宰,把它帶到哪里,它就到哪里。風很多,風向又不一,往往就忽此忽彼沒有定性。
這條古街的兩邊都是老房子,成為不少電視劇的老舊背景。朝街一面都辟為店面,店面又以照相館居多。主人弄來一大堆舊時代服裝、頭飾,讓人一套上就成了《牡丹亭》或《白蛇傳》里的人物,或者是軍隊里的一名氣宇軒昂的將領。一對少男少女,正在照相館主人極力慫恿下,拍一張有張生和崔鶯鶯意味的古裝照,他們擺了好幾個姿勢,似乎張生和崔鶯鶯當年就是如此纏綿的,斜陽影里,隔花微羞,只不過今日,多了幾分不管不顧我行我素。飄絮下的古街,真有幾分讓人疑真疑幻了,遠古的、現(xiàn)代的、未來的、太空的、冥界的,紛紛登場,以供游人體驗。這些原本擅長稼穡的農(nóng)耕者,而今在家中巧設機關,制造懸念,跨越時空,已使古街不今不古。如果說農(nóng)耕生活還有很多天性天趣,而如今則更多的是雕情鏤意了。
一個外鄉(xiāng)人,在他的家鄉(xiāng)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游移不定的場景。迎面而來,御風而行,終日無絕,就是到了夜晚,黑暗也不能使它們停歇。我看到它們輕盈地從半開的窗戶中閃了進來,落在一攤水漬上,此時它們才真的飛不動了。柔和之物總是讓人心中有些蓬松,想起委婉、繾綣、氤氳這些詞。如果有與之相匹配的形態(tài),也就是孤云淡月、疏影暗香、逸懷閑情了。這當然是一種向下的心思,不爭的,隨時的,有一些世外的氣味。
人太像飛絮了,前幾天還在明凈的南方,今天卻在這里被飛絮裹挾著,是那架堅硬且刻板的航空器把我?guī)У竭@里。同樣是飛行,或者是非常明確的目的,或者是漫無邊際的優(yōu)游。人選擇了前者,使到達的線路直接、迅捷。不過,那些紆徐遲緩的趣味就沒有了,曾經(jīng)的西窗剪燭,折柳相贈,長亭執(zhí)手,灞橋傷別,或者更進一步的香囊暗解,羅帶輕分,眉梢眼角風情,這些慢動作、柔動作都過去了,代之以直截了當。要我說,在這么一個舊日的土地上,也只有漫天飛舞的柳絮,和過往沒有什么差別。
石必村這個地方,家境轉好的人家?guī)啄昵耙呀?jīng)搭蓋起兩層的磚樓—他們以前的命運都是一樣的,富者窮者相距不遠,只不過多幾頭牲畜多幾畝地,卻都一樣地住在窯洞里。變化是慢慢產(chǎn)生的,村子的不平靜氣味開始濃郁,連進出的腳步也急促起來,有的人的身影在村里已經(jīng)見不到了。比黃土堅硬的樓房拔地而起。每每隨著一家人搬入樓房,相應的幾孔窯洞就荒廢了。一對老年夫婦仍然住在窯洞里,窯洞的表面已經(jīng)局部鼓起、脫皮。讓人驚訝的是窯洞上方竟然是一條路,汽車經(jīng)過,紛紛柳絮揚起,正好是窯洞的上方。
窯洞是柔軟之物—這當然是與水泥高樓相比而言的—不是澆搗出來的,而是一锨一鎬給挖出來的。人居于洞穴之中,任地氣裹滿一身,如果是夏日,它沁出涼意,冬日卻又能最充分地含納熱量,邊聽窯洞外北風緊,邊喝酒吃肉。一個窯洞老了,面上的光澤和棱角都沒了,黃土里邊的韻味都出來了,很像老人皮膚上的溝壑紋路,時間把外表處理成這個樣子,讓我看著,想著奄忽而過的日子,想回南方老家了。這和我見過的客家土樓人家一樣,里邊又住人又住牲口,雜亂而又味重,腳都踩不進去。卻有人住了一輩子,他們柔軟的身體、柔軟的心,都被外人看來不適宜的空間擁抱著,不會放棄。
人間四月的晉南,開始了干燥的日子,飛絮和窯洞,都在漸漸熱起來的陽光底下,動或不動。從潮濕南方來的人,在新奇中用筆把動的飛絮和不動的窯洞攏到一處說道,—它們都屬于一種自然的存在狀態(tài),令人遐想。
(選自《人民日報》2012年11月21日,有刪改)
【賞析】
本文借物抒懷,思路開闊,今昔相接,虛實結合,表達了對當下人生存狀態(tài)的感悟與思考。動的飛絮,御風而行,謙卑無爭,紆徐遲緩,不管時代變遷,仍一如舊時保有著自己的優(yōu)游之態(tài);不動的窯洞,是人利用自然創(chuàng)造的成果,讓地氣裹滿一身,伴歲月老去,積淀出黃土里的韻味,而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漸趨荒廢之境。動與不動,自主與不自主,變與不變,都昭示著物與人的自然存在狀態(tài)。
文章運用擬人、比喻、想象等手法,使語言生動傳神,富有情趣;引用詩文詞曲典故,使語言典雅精致,富有詩意與文化內涵;句式長短結合,整散相間,參差錯落,使語言靈動自如,富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