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娟,周道瑋,王曉禹,張 丹,關(guān)勝超
(1. 中國科學(xué)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 中國科學(xué)院黑土區(qū)農(nóng)業(yè)生態(tài)重點實驗室 / 吉林省草地畜牧重點實驗室,吉林 長春 130102;2. 吉林省洮南市草原工作站,吉林 洮南 137100;3. 長春大學(xué)園林學(xué)院,吉林 長春 130102;4. 通化師范學(xué)院生命科學(xué)學(xué)院,吉林 通化 134000)
世界陸地表面積13.2 × 109hm2,其中,7 × 109hm2可潛在利用,1.5 × 109hm2為耕地[1]。目前,中國人口13 億,人均耕地面積僅0.094 hm2,預(yù)計2030 年人口將增至16 億,人均耕地面積將減少到0.067 hm2左右[2]。在人均耕地面積減少的嚴峻形勢下,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wù)越來越艱巨。松嫩平原屬農(nóng)牧交錯區(qū),是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土之一。近年來,受人口壓力的影響,松嫩平原土地鹽堿化日趨嚴重,耕地面積的減少和土地生產(chǎn)力的降低導(dǎo)致農(nóng)作物和飼草產(chǎn)量明顯下降[3-6]。因此,擴展農(nóng)田土地空間是緩解人口壓力的重要途徑[7-9]。
松嫩平原荒廢的鹽堿土地上作物很難生長,即使出苗也很難成活,在鹽堿土地上覆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10]。沙地土壤含鹽量低,結(jié)構(gòu)疏松[11],將風(fēng)沙土覆蓋在中度和重度鹽堿土上有沙壓堿和沙壓鹽的作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沙壓堿,賽金板”。沙地土壤有較大的毛管空隙,能抑制鹽堿土鹽分的上移,使鹽分停留在某一深層,從而覆沙層可用于耕作[7,12]。另外,有研究表明,風(fēng)沙土與鹽堿土在一定程度上混合能改善土壤黏沙比例、容重以及疏松度等物理性質(zhì),并降低鹽分含量,從而提供適合作物生長的環(huán)境[12]。鹽堿土混入一定比例風(fēng)沙土后大豆(Glycine max)、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玉米(Zea mays)等旱地作物能正常生長[7]。耐鹽作物如黑麥草(Lolium perenne)能成功在覆沙的鹽堿地上種植,并改變土壤理化性質(zhì)[13-14]。因此,在覆沙層可以種植各種不同的農(nóng)作物或飼草以發(fā)展和維護農(nóng)業(yè)及畜牧業(yè)經(jīng)濟。
各類農(nóng)作物或飼草由于習(xí)性的差異,在鹽堿覆沙地上的種植效果可能不同,且對覆沙厚度的響應(yīng)可能也存在明顯差異。覆沙過薄或過厚,作物根系主要集中在鹽堿土層或沙土層,均不利于作物生長,另外,覆沙厚度還決定了投入成本。適宜的覆沙厚度是覆沙造旱田高效種植利用的關(guān)鍵。為此,在松嫩平原鹽堿裸地上進行不同厚度覆沙試驗,研究農(nóng)作物或飼草在不同覆沙厚度上的種植效果,以期為覆沙造旱田的高效種植利用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和理論指導(dǎo)。
研究區(qū)位于松嫩平原南部,中國科學(xué)院長嶺草地農(nóng)牧生態(tài)研究站 (44°33′ N,123°31′ E,海拔145 m)。該區(qū)屬溫帶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春季干旱多風(fēng),地表蒸發(fā)強烈。年平均氣溫4.9 ℃,≥ 10 ℃有效積溫2 920 ℃·d,無霜期140~160 d,年日照時數(shù)2 800 h。年降水量300~500 mm,70%集中在6 月 ? 9 月,年蒸發(fā)量1 600 mm。該地區(qū)地勢平坦,以低地平原為主,有帶狀固定沙丘分布。
于2010 年采用隨機區(qū)組-裂區(qū)設(shè)計方法布置試驗。在研究區(qū)域內(nèi)選擇重度鹽堿化土地進行覆沙,分別設(shè)10、20、30、40 cm 不同覆沙厚度處理,記為T10、T20、T30、T40,每處理5 次重復(fù)。小區(qū)面積10 m ×35 m,小區(qū)間隔10 m。每處理進行裂區(qū)設(shè)計隨機種植玉米、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大麥(Hordeum vulgare)、苜蓿,共16 個處理,80 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0 m × 7 m。試驗用沙土的pH 為8.95,電導(dǎo)率為78.3 μs·cm?1,有機質(zhì)含量為7.3 g·kg?1;試驗地鹽堿土的pH 為10.39,電導(dǎo)率為621.3 μs·cm?1,有機質(zhì)含量為6.6 g·kg?1。
于2010 年覆沙后,2010 年和2011 年在不同覆沙厚度上連續(xù)2 年種植玉米、向日葵和大麥;2010 年種植苜蓿,2011 年對苜蓿進行補播。5 月初種植玉米,行距和株距45 cm,種植密度為49 500 株·hm?2;5 月下旬種植向日葵,行距100 cm,株距65 cm,種植密度為915 株·hm?2;4 月初種植或補播苜蓿,行距43 cm,播種量或補播種量67.5 kg·hm?2;4 月初種植大麥,行距43 cm,播種量160 kg·hm?2。玉米和向日葵采用穴播,大麥和苜蓿采用條播,播種前在穴或溝內(nèi)澆足水。每年基施磷酸二胺25 g·m?2,追施尿素25 g·m?2。于2010 年作物收獲后將秸稈殘體及枯落物保留在地表。
由于不同作物的播種時間和生育時期不同,于2010 年和2011 年玉米(9 月下旬)、向日葵(9 月下旬)和大麥的成熟期(7 月末)以及苜蓿結(jié)實期(10 月初)采集植物樣品。玉米和向日葵每小區(qū)隨機選取15 株,測量株高和莖粗;大麥和苜蓿每小區(qū)隨機選取0.43 m × 1 m 區(qū)域收割地上部分。由于苜蓿的根系分布較深,其生長受深層土壤鹽堿的影響較大,因此采用挖掘法取不同土層根系。挖取0 ? 10、10 ? 20、20 ? 30、30 ? 40、40 ? 60 cm 土層土壤樣品,將每層土壤樣品帶回室內(nèi)用水沖洗,挑出各層所有根系。玉米、向日葵和大麥的莖葉和籽粒以及苜蓿的地上部分和根系于65 ℃烘干并稱重。于2011 年對玉米和向日葵進行考種和測產(chǎn),并計算向日葵的籽粒飽滿度[15]。
采用Excel 2017 統(tǒng)計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LSD 多重比較;采用Origin 2017 軟件繪圖。
覆沙后第1 年不同覆沙厚度玉米均能生長,覆沙20、30、40 cm 處理玉米莖葉干重和籽粒干重明顯高 于 覆 沙10 cm 處 理(P > 0.05) (表1)。覆 沙 后 第2 年玉米長勢明顯好轉(zhuǎn),除禿尖長外,其他指標均隨覆沙厚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加。覆沙20、30、40 cm 處理玉米的莖粗、株高、行粒數(shù)和千粒重均顯著高于覆沙10 cm 處理(P < 0.05),覆沙40 cm 處理最高,分別比覆沙10 cm 高29.6%、15.1%、73.3%和66.7%,但其 與 覆 沙20 和30 cm 處 理 差 異 不 顯 著(P > 0.05)。禿尖長則相反,覆沙10 cm 處理禿尖長可達2.12 cm,顯著高于其他處理(P < 0.05)。覆沙30 和40 cm 處理玉米的穗長和穗軸重均顯著高于覆沙10 cm 處理。覆沙40 cm 處理玉米籽粒干重是覆沙10 cm 處理的3.27 倍,覆沙40 cm 處理與覆沙20 和30 cm 處理差異不顯著(P > 0.05)。說明增加覆沙厚度可以促進玉米莖粗和株高的增長,促進行粒數(shù)和籽粒干重的增加,并減少禿尖長度。
表1 覆沙厚度對玉米生長的影響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sand-cover thicknesses on the growth of Zea mays
第2 年覆沙后,覆沙20 cm 以上顯著提高了玉米產(chǎn)量(圖1)。覆沙20、30、40 cm 處理玉米產(chǎn)量分別是覆沙10 cm 處理的3.27、2.54、2.50 倍。覆沙40 cm處理玉米產(chǎn)量較覆沙20 和30 cm 處理分別高30.8%和28.7%,但差異不顯著(P > 0.05)。這說明覆沙20 cm以上能有效促進玉米增產(chǎn)。
覆沙后第1 年向日葵的長勢較弱(表2),不同覆沙厚度處理間向日葵莖葉干重沒有顯著差異(P >0.05),覆沙40 cm 處理向日葵籽粒干重顯著高于其他處理(P < 0.05)。第2 年向日葵的長勢明顯好轉(zhuǎn)。除籽粒飽滿度和千粒重外,其他各項生長指標均隨覆沙厚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加。覆沙20、30、40 cm 處理千粒重顯著高于覆沙10 cm 處理;覆沙30 和40 cm處理花盤直徑分別較覆沙10 cm 處理顯著增加17.7%和28.1%;覆沙40 cm 處理莖粗分別較覆沙10 和20 cm處理顯著提高19.3%和17.4%。說明覆沙厚度的增加可以促進向日葵莖粗與株高的生長,花盤的增大,為種子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
圖1 不同覆沙厚度對玉米產(chǎn)量的影響Figur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sand-cover thicknesses on the yields of Zea mays
表2 不同覆沙厚度對向日葵生長的影響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sand-cover thicknesses on the growth of Helianthus annuus
第2 年覆沙后向日葵的產(chǎn)量結(jié)果表明,覆沙40 cm處理向日葵產(chǎn)量最高,較覆沙10 cm 處理高49.9%(P < 0.05),較覆沙20 和30 cm 處理分別高14.3%和12.4%,但差異不顯著(P > 0.05) (圖2)。覆沙20 和30 cm 處理產(chǎn)量分別較覆沙10 cm 處理高31.2%和33.4%,但未達顯著水平,且覆沙20 和30 cm 處理間沒有明顯差異。說明覆沙40 cm 處理才能顯著提高向日葵產(chǎn)量。
圖2 不同覆沙厚度對向日葵產(chǎn)量的影響Figur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sand-cover thicknesses on the yields of Helianthus annuus
覆沙后第1 年不同覆沙厚度大麥的單株莖葉干重和單株籽粒干重均較低(圖3),覆沙20 cm 處理大麥生長狀況好于其他處理,但差異不顯著(P > 0.05)。第2 年大麥長勢明顯好轉(zhuǎn),覆沙40 cm 處理大麥的莖葉干重和籽粒產(chǎn)量均最高,分別是覆沙10 cm 處理的2.65 倍和3.69 倍。覆沙40 cm 處理大麥莖葉干重較覆沙20 和30 cm 處理分別高51.1%和39.5%,大麥籽粒產(chǎn)量分別高54.8%和42.5%,但均未達顯著水平,且覆沙20 和30 cm 處理間沒有明顯差異。說明覆沙40 cm 處理才能顯著提高大麥莖葉干重和籽粒產(chǎn)量(P < 0.05)。
覆沙后第1 年苜蓿長勢較弱,最高單株地上部干重僅約5.1 g (圖4),但覆沙20 和30 cm 處理地上部干重顯著高于覆沙10 和40 cm 處理(P < 0.05),以覆 沙30 cm 處 理 最 高。20 和30 cm 處 理 之 間 以 及10 和40 cm 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P > 0.05)。
覆沙30 cm 處理苜蓿分枝數(shù)最多,但與其他覆沙處理間差異不顯著(P > 0.05)。覆沙20 、30、40 cm處理苜蓿的株高顯著高于覆沙10 cm 處理(P <0.05),覆沙30 cm 處理略高于覆沙20 和40 cm 處理(圖5),但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P > 0.05)。說明覆沙20 cm 及以上對苜蓿株高的增長有顯著促進作用,而對分枝數(shù)的影響不顯著。覆沙30 cm 處理苜蓿的干草產(chǎn)量最高,為8 597 kg·hm?2,是覆沙10 cm 處理的3.30 倍,兩者間差異顯著。這說明覆沙30 cm 最有利于苜蓿生長。
圖3 不同覆沙厚度對大麥莖葉干重和籽粒產(chǎn)量的影響Figur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sand-cover thicknesses on the stem and leaf dry weight and grain yield of Hordeum vulgare
圖4 不同覆沙厚度對覆沙后第1 年苜蓿地上部干重的影響Figur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sand-cover thicknesses on the aboveground dry weights of Medicago sativa in first year
覆沙20、30、40 cm 處理0 ? 60 cm 土層苜蓿總根生物量分別較覆沙10 cm 處理高20.5%、28.8%、21.3%,覆沙30 cm 處理顯著高于覆沙10 cm 處理(P <0.05),并高于覆沙20 和40 cm 處理,但差異不顯著( P > 0.05)(圖6)。不同覆沙厚度處理根生物量均主要分布在0 ? 10 cm 土層,且隨土層深度的增加有降低的趨勢。覆沙10、20、30、40 cm 處理0 ? 10 cm 土層根生物量占0 ? 60 cm 土層總根生物量的65.9%、53.5%、44.6%和56.4%。覆沙30 cm 處理在10 ? 20 cm土層也有較多的分布,占總根生物量的33.7%。
圖5 不同覆沙厚度對苜蓿生長指標及干草產(chǎn)量的影響Figure 5 Effects of different sand-cover thicknesses on the growth index and hay yields of Medicago sativa
圖6 不同覆沙厚度對苜蓿根干重的影響Figure 6 Effects of different sand-cover thicknesses on the root dry weight of Medicago sativa
在松嫩平原荒蕪廢棄的鹽堿土地上,植物生長困難,大多數(shù)植物的出苗受到抑制,且成活率很低,而覆沙是解決此問題的有效途徑。Bakker 等[16]在鹽堿裸地上覆沙成功種植了大麥。本研究結(jié)果也表明,將沙土覆蓋在鹽堿裸地上能成功種植玉米、向日葵、大麥及苜蓿。然而覆沙第1 年4 種作物長勢較弱,苜蓿的單株地上部干重以及大麥的單株莖葉干重、單株籽粒干重最高僅約5.0 g,而玉米的單株籽粒干重幾乎為零,且不同覆沙厚度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這是因為覆沙后土壤的pH 和含鹽量顯著降低,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也能得以改善,4 種作物均能正常出苗和生長。但覆沙當年作物長勢較弱,一方面可能由于覆沙當年土壤性質(zhì)改善的效果還未充分體現(xiàn),另一方面,沙土的土壤空隙較大,易漏水漏肥,作物生長可能受到水、肥的限制。覆沙后第2 年4 種作物的長勢明顯好轉(zhuǎn),并且生長穩(wěn)定。這是由于覆沙后隨年限的增加,沙土和鹽堿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混合,改善土壤理化性質(zhì)及物理結(jié)構(gòu),并降低土壤含鹽量,為作物生長提供較好的環(huán)境[12]。另外,本研究在第1 年作物收獲后將秸稈殘體和枯落物保留在地表,作為外源有機物料為沙土輸入養(yǎng)分以提高土壤肥力[17-20]。
不同覆沙量對陜北鹽堿地的改良和利用效果表明,覆沙15 cm 能顯著提高黑麥草的生長和產(chǎn)量[13]。本研究表明,不同作物對覆沙厚度的響應(yīng)存在差異。覆沙20 cm 以上玉米的籽粒產(chǎn)量顯著高于覆沙10 cm;覆沙30 cm 苜蓿干草產(chǎn)量和根干重高于其他覆沙厚度;覆沙40 cm 向日葵和大麥的籽粒產(chǎn)量顯著高于覆沙10 cm。這一方面與作物的生長習(xí)性有關(guān),另一方面與不同覆沙厚度為作物生長提供的不同耕層環(huán)境有關(guān)。關(guān)勝超[10]對不同覆沙厚度土壤水分及鹽堿的變化做了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覆沙后土壤含水量、pH 和電導(dǎo)率均在沙土層明顯低于鹽堿土層,且隨沙土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沙土層隨覆沙厚度的增加而降低。當覆沙厚度達到40 cm 時,向日葵和大麥的各項生長指標才表現(xiàn)出顯著的增加,這說明向日葵和大麥的生長對覆沙厚度的響應(yīng)較慢,可能與其較強的耐鹽堿能力有關(guān)[21-22]。覆沙20 cm 以上玉米的莖粗、株高、行粒數(shù)、千粒重及產(chǎn)量均顯著增加,說明覆沙20 cm 以上能顯著促進玉米生長及產(chǎn)量形成。覆沙10 cm,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在鹽堿土中,易受鹽分危害。覆沙40 cm 玉米產(chǎn)量高于覆沙20 cm 和覆沙30 cm,但未達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玉米根系可深入到土壤140 cm 以下,但80%集中分布在0 ? 20 cm 土層。土壤養(yǎng)分或水分缺乏是導(dǎo)致玉米禿尖的原因之一。結(jié)果表明,覆沙20 cm 以上玉米禿尖長顯著低于覆沙10 cm,說明盡管覆沙20 cm 以上,玉米根系避免了鹽堿危害,但也受到水、肥的限制。覆沙10 cm 每公頃需花費約6 000 元,種植玉米每公頃投入成本約3 500 元。按玉 米 市 場 價(約2 CNY·kg?1)計 算,覆 沙10、 20、30 和40 cm 玉米產(chǎn)值分別為3 434、8 596、8 739 和11 243 CNY·hm?2。覆沙20、30、40 cm 玉米的產(chǎn)量和產(chǎn)值沒有顯著差異,但3 年左右即能收回成本,因此,覆沙20 ? 40 cm 均可。對于苜蓿來說,覆沙30 cm苜蓿的干草產(chǎn)量和總根干重高于其他覆沙處理,并且根系除了主要分布在0 ? 10 cm 土層之外,在10 ?20 cm 土層也有較多的分布。說明覆沙30 cm 能保證苜蓿有充足的水分,又能減緩鹽分對其生長的限制,這可能與苜蓿的固氮作用及根系對土壤的疏松作用有關(guān)[23-26]。
松嫩平原西部廣闊的沙地和鹽堿地為覆沙造旱田提供了物質(zhì)條件。本研究結(jié)果為覆沙種植利用鹽堿地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今后還需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包括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監(jiān)測土壤理化性質(zhì),種植更多種類的作物和牧草,選擇最適宜覆沙地種植的品種,以獲取最高的收益。
松嫩平原鹽堿裸地覆沙能成功種植玉米、向日葵、大麥和苜蓿,覆沙當年作物的長勢較弱,對不同覆沙厚度響應(yīng)不明顯;覆沙第2 年作物長勢較好,不同覆沙厚度種植效果存在顯著差異。從作物的生長指標及產(chǎn)量可知,種植玉米和苜蓿推薦覆沙20 cm以上;種植向日葵和大麥推薦覆沙40 cm。綜合考慮覆沙成本以及不同覆沙厚度種植作物的投入產(chǎn)出比,推薦覆沙20 cm 以上種植玉米,在3 年左右能收回覆沙成本,并能產(chǎn)生高效益。這不僅對鹽堿土有改良作用,同時還能有效利用鹽堿土,對松嫩平原農(nóng)牧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