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圭
隨著時代變遷,各種生活理念、人生信條充斥人們的頭腦,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讓人迷失。而真正能流傳千古,支撐起中華民族精神之內(nèi)核的,則是那些一代代傳下來的家風家訓。
“我出生在一個并無豐厚文化底蘊的普通家庭,成文成系統(tǒng)的家風家訓,是無從談起的?!绷簳月曊f,新中國成立那年,他出生在哈爾濱一個普通家庭,父母皆目不識丁。
梁曉聲這樣形容父親:“頂天立地的漢子,性格剛強,從不抱怨生活,也從不嘆氣?!绷簳月曈幸粋€哥哥、兩個弟弟、一個妹妹。母親身體弱,爺爺也跟他們一起生活。一家8口人,只有父親一個人干活兒。他的父親從來都不會唉聲嘆氣,他說這是一個人的基本出息。
梁曉聲很小的時候,一次吃飯,他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覺得沒吃飽,端著碗準備再去盛,起身時,瞥見父親在看他。梁曉聲膽怯了,猶豫著不敢再盛。沒想到父親卻鼓勵他:“再吃一碗!”見他只盛了半碗,又讓他“盛滿”。接著,父親用筷子指著其他幾個孩子,說:“你們都要能吃!能吃才能長力氣!你們現(xiàn)在靠我的力氣吃飯,將來,你們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氣吃飯的!”
“老梁家的孩子,一個個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窩窩頭、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頓頓吃得多歡,吃得多饞人喲!”每當鄰居這樣議論時,梁曉聲的父親都特別高興,在他看來,孩子們能吃,是因為他這個當父親的勤勞能干,有養(yǎng)家糊口的本事。
受父親的影響,梁曉聲和兄弟姐妹們都很懂事,很小就懂得要靠自己的力氣吃飯。梁曉聲下鄉(xiāng)的第七年,所在連隊推薦他上大學,這已經(jīng)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推薦時他婉拒了,但這一次,梁曉聲不想錯過。后來,他壯著膽子給父親寫了一封信,希望他匯200元錢,自己想爭取上大學。信一投進郵筒,梁曉聲就后悔了,但他做夢都沒想到,父親很快給他匯來了200元。
梁曉聲想起很小的時候,父親的一位工友來家里,無意間對母親說:“梁師傅真不容易,一個人要養(yǎng)活你們這么一大家子!他節(jié)儉得很,一塊臭豆腐吃三頓,連盤炒菜都舍不得買……”梁曉聲知道,父親之所以如此節(jié)儉,是為了不讓家人挨餓,不讓孩子們低頭去求人施舍。父親用他的勤勞節(jié)儉,支撐著身后的大家庭正常而有尊嚴地運轉(zhuǎn)、前行,所以,他的孩子們也都一直靠自己而不是別人實現(xiàn)夢想。
后來梁曉聲大學畢業(yè),在北京成家立業(yè)。老父親從老家來到北京,每天替他接送孩子,買菜,做飯,洗衣服,包攬了所有家務(wù)。他對父親說:“您別樣樣事都搶著做?!备赣H說:“我能做多少就要做多少。只要能在你們這兒長住下去,我就很知足了。你妹妹結(jié)婚后,家中實在住不開了,我萬不得已,才來打擾你們……”在自己的兒子家里,他居然還這么客氣,梁曉聲很心酸,但他也知道,這是父親的處事原則。
除了做家務(wù),父親還經(jīng)常義務(wù)打掃梁曉聲所在小區(qū)的公共樓道、樓梯、廁所和水池。老人用自己的無私奉獻,獲得了全樓人的稱贊和尊敬。梁曉聲也不阻止父親打掃公共衛(wèi)生,因為用自己的勞動成果得來的肯定和尊敬,能讓父親感到踏實幸福,這也是他這輩子都在踐行的生活準則。
如今,梁曉聲的父親已去世多年。但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會說父親是他最崇敬的偶像,他也一直把父親做人的原則,身體力行地傳給自己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