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梅
摘 要 兒童的發(fā)展是學校教育的價值。在強調兒童本位的數學表達訓練中,可凸顯兒童的積極參與、自主建構,可觸及兒童的真實思維和內在的精神力量。通過幫助兒童優(yōu)化表達平臺、搭建表達支架、梳理表達路徑、辨析多元表達、創(chuàng)建主題表達,促進兒童的表達走向清晰有序、有理有力,落實基于兒童、發(fā)展兒童的育人宗旨。
關鍵詞 兒童本位 數學表達
數學表達是以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等為載體表達數學思維,或表征現實問題。在強調兒童本位的數學表達訓練中,可凸顯兒童的積極參與、自主建構,可觸及兒童的真實思維和內在的精神力量。認知層面,大家對兒童本位已經形成共識,但是實踐層面,應該如何去踐行兒童本位,多數教師還是停留在講授的層面。特別是面對低年級的孩子,許多教師更是以命令、灌輸為主。因此,本文試從低年級兒童數學語言表達訓練的視角,嘗試做一些落實兒童本位的實踐和思考。
一、優(yōu)化表達平臺,從部分走向全體
低段的數學課,時限40分鐘,能夠有機會說理表達的兒童畢竟是少數。為了讓不同思維層次的兒童都有數學表達的機會,教學可以分三步實施:第一步,精心設計學習單,留給兒童足夠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借助文字、符號或圖形等把思考過程記錄在學習單上,獨立完成數學語言的書面表達;第二步,小組成員先進行第一輪的交流,形成組內共同的認識或問題后,主推一人準備形神兼?zhèn)涞臄祵W語言口頭表達,小組成員輪流當主講小老師;第三步,教師匯總各小組呈現的思考或問題,組織全班同學對話、辨析,逐步完善、建構。
教師在學習單上設計主問題,搭建思考的問題支架,每一個兒童都有充足的時間參與思考、參與表達;不同的兒童會出現多元的差異思考或問題,第一輪的小組交流,每一個兒童都有發(fā)言的機會,主講小老師會在全體組員的合作支持下精心準備口頭表達;匯總各個小組的問題,組織全班同學辨析交流,是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表達。
當然,還可以創(chuàng)建一些靈活的表達平臺。如教師在批改作業(yè)時,發(fā)現哪一位兒童出錯了,就專門指導這位兒童進行思考和講解,并組織全班同學聆聽和評析。居家防疫期間,可以經常進行這樣的線上課前指導,幫助一部分兒童提高表達力和自信心。
二、搭建表達支架,從混沌走向清晰
有些數學問題的思考,兒童表達不清晰,是因為沒有想明白,或者兒童自己也意識不到問題出在哪里。這時候,就需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搭建思考和表達的支架。首先借助有價值的小問題,引導兒童先是想明白了,再來運用“依據……想到……”或“①……②……③”,或者“先……然后……最后……”等句式表達思路,訓練兒童有順序、有層次地表達。
下圖是一年級兒童完成的一道題。
教師提問:“你是怎樣想到填11的?”孩子說:因為11-7=4,5比4大。然后就不知道說什么了。其實,能夠這樣回答已經很好了。不過,細心的教師會發(fā)現,這時候孩子的思維可能是片面的、模糊的,他可能是試著填寫的。教師可以給出這樣幾個小問題:這題可以先算什么?然后想5可以大于哪些數?最后再思考方框里可以填幾?有了這樣的思考和表達支架,兒童的思考就有了深入的路徑,再來表達想法時,就比較清晰了。依照這樣的表達框架,一年級的兒童也可以把這類題目的思考過程講解得有理有序。
三、梳理表達路徑,從知道走向理解
指導兒童自己講解題目是梳理思路、促進思考的最佳途徑。但是,兒童往往會做不會講,或者在講解時抓不住重點。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兒童梳理表達路徑,引導兒童學會有理有據地講解,不僅知道“是什么”,還要理解“為什么”。
如一年級兒童的一道游戲題。
兒童在剛開始講解這題時,只能說出:小灰兔想法錯了,需要5根就夠了,可以這樣擺 。這樣的思考和表達還處于淺層,還可以再深入。于是,筆者指導兒童:你是怎么知道小灰兔的想法是錯誤的,題目中哪個信息比較關鍵?需要6根是什么樣的擺法?需要5根又是什么樣的擺法?為什么只需要5根呢?
經過這樣的指導和訓練,兒童大都明白了講解的路徑:讀題圈出關鍵信息——比較兩種擺法(分開擺和合起來擺)——思考“為什么”并加以強調。接下去,題目再拓展:照這樣搭4個三角形,一共要多少根小棒?照這樣搭5個正方形,一共要多少根小棒呢?依據這樣的表達路徑,兒童邊思考邊講解,收獲了真正的理解,達成了深度學習的高階思維。
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說,他們往往很少能夠去探析“為什么”,這就需要教師精心梳理表達路徑,在訓練兒童學會表達的同時,將思考引向深入,將學習引向認知能力的協調發(fā)展。
四、辨析多元表達,從內隱走向外顯
有了問題的驅動,兒童借助已有認知進行獨立的思考,會呈現多元表征的數學語言。這些多元表征中,哪些可歸為一類?為什么可以歸為一類,它們共同蘊含的數學思想是什么?經常引導兒童進行這樣的分類、求同、比較,再教給兒童一些“雖然……但是……”“因為……所以……”等常用表達句式,可以在進一步的數學說理表達中催生后續(xù)的深度學習。如下圖呈現的學生作業(yè):
教師提問:仔細觀察這兩位同學作業(yè)中的第2小題,有什么相同的?又有什么不一樣的?比較表達:兩位同學雖然答案不一樣,但是都錯了。不過,他們錯誤的原因不一樣,一個是漏掉了滿足條件的最大兩位數90,另一個是只考慮“最大的兩位數”了,沒有考慮第一個要求。
教師繼續(xù)提問:繼續(xù)觀察下面三位同學的作業(yè),能發(fā)現他們在思考上的相同之處嗎?
兒童表達:第一個同學是用9的分與合想出來的,第二個同學是用加法算式表達的,第三個同學直接寫出了所有“十位和個位上數字之和是9”的兩位數,再從中找出最大的。雖然他們表達的方式不同,但是他們都是在“有序思考”。
教師追問:這道題,我們班填寫81的同學有6位,猜一猜他們?yōu)槭裁磿┑?0呢?
兒童表達:因為他們沒有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所有的答案先寫出來,所以容易漏掉。有序思考可以幫助我們不重復、不遺漏地想出所有的答案,再從中找出最大的或者最小的,就容易了。
知道答案、獲得結論是認知領域的顯性目標,學會數學思考、領悟數學思想是發(fā)展領域的隱性目標,數學教學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后者。比較多元表征,讓隱性的數學思想顯性化,并且在自身的表達中得以清晰化,是踐行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
五、創(chuàng)建主題表達,從單薄走向厚實
教材中出現的思考題,兒童學會解答之后,如果沒有同類型的題組練習來凸顯和鞏固相應的思考方法,過一段時間,因為體驗淡薄、理解不深刻,兒童往往還會出錯。因此,教師可以圍繞一道思考題引導兒童進行一組習題的主題表達講解,引導兒童立體、厚實地體驗習題中蘊含的數學思想。
如上面左圖,教師可以指導兒童改變已知的三個數字,或者變換已知數字的位置,訓練兒童借助語言、符號,輔以動作,邊思邊講邊寫。從中兒童可以學會觀察、推理的思考方法,同時還提高了口算能力。上面右圖,教師可以引導兒童將3個珠子變成4個、5個、6個,指導兒童一邊撥珠組數,一邊借助語言和數字記錄,同時進行表達講解,并組織兒童在評價、比較中體驗有序思考。這樣的主題系列講解訓練,可讓有序思維在兒童的頭腦中扎根,所以兒童在解答下面類似的題目時,感覺特別輕松容易。
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滲透和體驗的過程,因此,把一組蘊含著同樣數學思想的習題組成一個結構關聯的知識群,逐漸呈現給兒童,引導兒童在思考和表達中反復地感悟,才有利于凸顯知識的核心價值,發(fā)展兒童的核心素養(yǎng)。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