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平
北京箭桿胡同9號(今20號)——陳獨秀舊居 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委供圖
(此文為刪節(jié)版,全文請移閱南方周末客戶端)
★從1917年1月到1920年2月,箭桿胡同9號,對于陳獨秀來說,只是人生的一個驛站。然而,作為《新青年》的編輯部,它卻是一個時代的坐標。
人生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年富力強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使命——到不朽的事業(yè)中尋求庇護,并且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我們仰望的星空。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箭桿胡同9號(今20號)深藏于故宮東側(cè)的一片老城區(qū)里,既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深宅大院,更沒有亭臺樓閣,只是一座尋常百姓家的小四合院,自然又孤獨地守著喧囂鬧市中一片難得的寧靜。北京胡同的名字千奇百怪,有的高大上,有的則土得掉渣,但均有典故。箭桿胡同為何名曰箭桿? 當初筆者誤以為是為滿清宮廷制作騎兵弓箭之地,實則不然。從史料記載來看,箭桿胡同始于清光緒年間,此箭桿亦非騎兵的弓箭,而是指舊時扎紙活的骨架和吊頂棚的龍骨,乃經(jīng)過加工的高粱秸。望文生義,可見想象與現(xiàn)實的差距有時候真是天上地下,不可思議。由此推測,箭桿胡同當年應該是扎紙活行業(yè)加工高粱秸箭桿的作坊或店鋪集聚地。
100年過去了,如今提起箭桿胡同9號,或許只有知道五四運動歷史的人,才會偶爾想起它;或許只有聽說過它的故事的人,才會來這里尋蹤訪古。一百多年前,箭桿胡同9號并不孤單,它與人們所熟知的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北大紅樓有精神上天然的默契和歷史的血緣關(guān)系。在這個小小的隱蔽的院落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有哪些我們值得回望的歷史呢? 我?guī)е@樣的好奇,一步一步走近它,走進歷史的深處。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一百多年前,箭桿胡同9號那才真正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許多聲名顯赫的人物都曾來過這里。蔡元培、魯迅、李大釗、胡適、錢玄同、劉半農(nóng)、章士釗、沈尹默、傅斯年、羅家倫等等,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都曾是這里的座上賓,與這個狹窄的胡同有著非同尋常的關(guān)系,真可謂是群賢畢至,高朋滿座。他們因何而來?因此,一說起箭桿胡同9號,不說它文化生命的賦予者陳獨秀是難以想象的。這位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lǐng)袖、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極富傳奇的一生卻是歷史活劇中那個最勇敢又最受苦且備受爭議的悲劇角色。
一百多年前,對箭桿胡同9號來說,陳獨秀也是一個匆匆的過客。這里是一個姓孫的“在宮中做事的人”的房產(chǎn),他只是一個租客而已。那時,這個院落占地面積460平方米,共有房屋18間半,建筑面積為264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個小院。
回到1916年。這年12月26日,蔡元培執(zhí)掌北大,秉持“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十六字箴言”。經(jīng)北京醫(yī)學專門學校校長湯爾和推薦,蔡元培擬聘請《新青年》主編陳獨秀出任文科學長。恰在這時,陳獨秀從上海抵京募集資金,和亞東圖書館老板汪孟鄒下榻于西河沿中西旅館。蔡元培清晨來訪,陳獨秀還在呼呼大睡?!叭櫭]”的蔡校長禮賢下士,一邊招呼茶房不要叫醒陳先生,一邊拿個小凳子坐在陳主編的房門口等候。穿越百年,故事已成美談。
陳獨秀深感其誠,但并非爽快承應,原因是他需要回滬繼續(xù)辦《新青年》。蔡校長沒有絲毫猶豫,希望他帶著《新青年》一道進京。就這樣,1917年1月13日,根本沒有大學畢業(yè)文憑的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那時候,北大作為中國最高學府,分為文科、理科、法科和工科。文科包括中文、哲學、英文、法文、歷史等系?,F(xiàn)在有學者誤把北大文科學長比稱今日大學文學院長,實在是不懂歷史。陳獨秀進京后,經(jīng)朋友介紹,就把孫家箭桿胡同院落的東院承租下來。三個月后,妻子高君曼帶著女兒子美、兒子鶴年也來到這里。從此,箭桿胡同9號,不僅是陳獨秀的家,也是《新青年》的編輯部。
是瞻仰,也是鉤沉
箭桿胡同9號的大門朝北,位于院子的東北角,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的如意門結(jié)構(gòu),門簪上刻有“吉祥”二字。門前有一對石獅門墩,還是老物件,歷經(jīng)風吹雨打,雖風蝕破損,依然倔強地顯露崢嶸,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我對箭桿胡同9號的興趣始于2008年,為寫作《五四運動畫傳:歷史的現(xiàn)場和真相》,我?guī)е?0歲的兒子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尋訪箭桿胡同9號,是瞻仰,也是朝圣;是鉤沉,也有發(fā)現(xiàn)。在隨后的數(shù)年中,我按捺不住對箭桿胡同9號的神往和激情,時常前往拜謁,陸續(xù)著述《硬骨頭:陳獨秀五次被捕紀事》《陳獨秀自述》《陳獨秀印象》等作品。那些年,我始終有一個感覺,這段長度如今只剩下150米的狹窄胡同,與它相鄰不遠的故宮、廣場甚至與它主人的辦公地紅樓相比,無人問津的它顯得如此的寂寞和落寞。
是的,不得不承認,箭桿胡同9號現(xiàn)在仍然是不為公眾所知的一個秘密所在,依然很少有人知道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了什么。在陳獨秀誕辰140年前夕,為感謝和鼓勵我在陳獨秀研究上的努力,陳獨秀孫女、曾任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陳紅女士贈給我一幀陳獨秀的瓷板畫。后來,她又邀請我參加箭桿胡同9號所在的東華門街道和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組織的陳獨秀舊居展陳設(shè)計研討會。陳紅告訴我,2006年,當她第一次冒著嚴寒走進爺爺奶奶的舊居時,那感覺仿佛回到了30年前唐山大地震后的北京——“院子里搭滿了又破又矮的房子,房屋之間只有一人可走的路,兩間東房只剩了前門臉兒,已經(jīng)被列為四類危房”。老房東的長孫子孫志成向陳紅介紹了當年陳獨秀租住東院時的情形,還精心給她繪制了舊居的圖紙。
早在2001年,箭桿胡同9號就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陳紅以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身份給時任北京市市長郭金龍寫了一封信,表達了“遷出住戶,修繕舊居”的要求。2015年9月15日,在《新青年》創(chuàng)刊100周年之際,箭桿胡同9號修葺一新,被街道建成社區(qū)居民讀書休閑的公共空間。不過,陳紅還有一個小小的愿望——建議箭桿胡同9號列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覺醒年代
從箭桿胡同9號到沙灘紅樓,一路向北,步行一刻鐘。這段不算太遠的上班路程,對陳獨秀來說,是合適的。在這里,“日夜夢想革新大業(yè)”的陳獨秀,“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開始高張“文學革命軍”的大旗,發(fā)出了向封建文學總攻的號令,誓言“吾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為之前驅(qū)”。他在《文學革命論》中提出了“三大主義”,即: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shè)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shè)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腐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shè)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魯迅先生和弟弟周作人也是箭桿胡同9號的常客。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fā)表了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成為新文學為五四新文化運動討伐封建禮教的第一篇戰(zhàn)斗檄文。魯迅借狂人之口,憤怒控訴綿延數(shù)千年的舊禮教是“吃人的禮教”。在陳獨秀的鼓舞和啟示之下,魯迅發(fā)出了新時代的“吶喊”。從1918年7月到1920年4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五十多篇作品,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那時候,魯迅在西城買下了八道灣11號院,和弟弟周作人住在一起。只要《新青年》“遇著興廢的重要關(guān)頭”,他們兄弟倆就會受到邀請,坐著黃包車一路向東,經(jīng)西皇城根,過北海與中南海之間的金鰲玉洞橋,穿過三座門來到沙灘,再直奔箭桿胡同。在這里,他們高談闊論,海闊天空,青梅煮酒,觥籌交錯,享受著曲水流觴般的愜意和暢快。
1933年,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一文中念念不忘《新青年》的編輯,“一回一回地來催,催幾回,我就做一篇,這里我必得紀念陳獨秀先生,他是催我做小說最著力的一個。”魯迅說,他那時做的小說是“遵命文學”,“不過我所尊奉的,是那時革命的前驅(qū)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尊奉的命令,決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揮刀?!标惇毿銓︳斞敢彩蔷粗睾屯瞥绲模Q其“做的小說,我實在五體投地的佩服”。
的確,那是一個覺醒的年代。在箭桿胡同9號,陳獨秀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仁?!案镏袊怂枷氲拿保瑹o疑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五千年封建中國的一次歷史挑戰(zhàn),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造和貢獻。陳獨秀以袁世凱復辟帝制為契機,針對“孔家店”統(tǒng)治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現(xiàn)實,請來“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大張旗鼓地掀起“反孔”斗爭,對兩千年來不容置疑地占據(jù)著中國倫理和思想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倫理道德發(fā)難。易白沙、李大釗、楊昌濟、吳虞和魯迅等迅速以不同的方式加盟戰(zhàn)斗。陳獨秀通過《本志罪惡之答辯書》宣告:“我們現(xiàn)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shù)上、思想上一切黑暗。”在那個歷史的現(xiàn)場,箭桿胡同9號的主人陳獨秀告訴我們:必須把原始的孔子學說與被統(tǒng)治者利用的所謂“孔教”相區(qū)分;打倒“孔家店”,不是打倒思想家孔子;孔子是一個人,而不是神。
箭桿胡同9號,是陳獨秀人生的一個坐標,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地標。從紅樓漫步到箭桿胡同,再沿著北池子大街來到天安門廣場,當年北大青年學子就曾沿著這條路線,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地維系在一起。也正因此,1945年4月21日,毛澤東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七大預備會議上稱贊陳獨秀:“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lǐng)導的,他與周圍的一群人,如李大釗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們那個時候?qū)W習作白話文,聽他說什么文章要加標點符號,這是一大發(fā)明,又聽他說世界上有馬克思主義。我們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學生。五四運動替中國共產(chǎn)黨準備了干部。那個時候有《新青年》雜志,是陳獨秀主編的。被這個雜志和五四運動警醒起來的人,后頭有一部分進了共產(chǎn)黨,這些人受陳獨秀和他周圍一群人的影響很大,可以說是由他們集合起來,這才成立了黨。”箭桿胡同9號因此成為五四運動的司令部,名副其實。
“研究室和監(jiān)獄”
記得第一次走進箭桿胡同9號的那一年,我38歲。冥冥之中,人生總會有一些巧合。1917年11月,陳獨秀在箭桿胡同9號知道了列寧領(lǐng)導俄國革命成功的消息,知道了馬克思主義。那一年,陳獨秀也是38歲。用毛澤東的話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比飛機飛得還快……這消息只要一天,即是說,11月7日俄國發(fā)生革命,11月8日中國就知道了?!?/p>
那個時候,中國的政治氣氛高漲,新文化運動推波助瀾。在支持學生社團和學生刊物的同時,陳獨秀深感《新青年》因為“不談政治”很難對現(xiàn)實的政治斗爭發(fā)揮作用,必須創(chuàng)辦一份“更迅速、刊期短、與現(xiàn)實更直接”的刊物。11月27日,他召集李大釗等志同道合者在紅樓討論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他說:“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
1919年5月4日,五四愛國運動爆發(fā)后,陳獨秀經(jīng)常走出箭桿胡同9號,沿著北池子大街向南,來到前門大街(今長安街)?;蚩赐徊秾W生,或追蹤事件進展,陳獨秀天天都忙碌著采訪、寫作,一個月內(nèi)在《每周評論》共發(fā)表7篇文章和33篇“隨感錄”。煽革命之風,點革命之火。陳獨秀、李大釗主編的《每周評論》成為新青年們“歡喜無量”的“明燈”,僅在北京一地就發(fā)行五萬多份,其“議論之精辟,敘事之簡潔為全國新聞之冠”。當學生被捕、蔡元培秘密離京之后,上海的好友覺得陳獨秀處境危險,就函電“促其南下”。陳獨秀氣憤地回答說:“我腦筋慘痛已極,極盼政府早日捉我下監(jiān)處死,不欲生存于此惡濁之社會也。”6月3日,當北京政府出動軍警對學生實行大逮捕之后,陳獨秀更是義憤填膺。8日,他在《每周評論》第二十五號發(fā)表了著名的《研究室與監(jiān)獄》:“世界文明發(fā)源地有二:一是科學研究室,一是監(jiān)獄。我們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jiān)獄,出了監(jiān)獄就入研究室,這才是人生最高尚優(yōu)美的生活。從這兩處發(fā)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價值的文明?!?/p>
陳獨秀高昂的戰(zhàn)斗激情和樂觀主義精神,感染了五四時代的新青年?!把芯渴液捅O(jiān)獄”一時間成為青年學生的愛國諾言和報國實踐。蔡元培說:“近代學者,人格之美莫如陳獨秀?!?/p>
一生中每12天就有一天是在監(jiān)獄中度過
1919年6月11日傍晚,陳獨秀邀約高一涵、王星拱、鄧初、程演生等在北大工作的安徽同鄉(xiāng),到香廠附近一個名叫浣花春的四川飯館吃飯。這天的飯局,不同以往,陳獨秀是有備而來。在餐桌上,身著白帽西服的陳獨秀得意洋洋地拿出一包剛剛印好的傳單,名曰《北京市民宣言》,上半部為中文,下半部為英文。這是他6月9日晚上起草后請胡適翻譯的,當天夜里又親自雇了一輛馬車到嵩祝寺旁一個專門為北大印刷講義的小印刷廠印刷,印刷費當然也是他自掏腰包。說著,陳獨秀給每人分發(fā)了十幾張,約好飯后到附近的新世界游藝園散發(fā)。他決心要以自己的“直接行動,以圖根本改造”,號召“平民征服政府”。
吃完飯,陳獨秀和高一涵、鄧初,有說有笑地走進新世界游藝園。進了門,只見游藝園人聲鼎沸,唱戲的、說書的、打臺球的,熱鬧得很,電燈照耀,如同白晝。陳獨秀見此情景,不好散發(fā),便獨自爬到屋頂花園。那里沒有人,也沒有電燈,且能看到下一層露臺正在放映露天電影。他悄悄爬上頂層,東張西望了一番,瞅準機會把傳單撒了下去。哪知道,傳單剛剛?cè)鱿拢瑥年幇到锹淅镒邅硪蝗?,向他要傳單看。陳獨秀實在是天真極了,當即從口袋里摸出一張遞給了此人。只見陌生人草草掃描一番,立刻大喊:“就是這個?!彼查g,埋伏在屋頂花園的暗探們一起沖了上來,把陳獨秀抓了個現(xiàn)行。
陳獨秀就這樣被捕了,踐行了他“出了研究室就入監(jiān)獄”的名言。是夜12時,軍警百余人荷槍實彈包圍了箭桿胡同9號,破門而入,妻子高君曼和孩子在睡夢中驚起,當即被搜檢去信札多件。陳獨秀的被捕,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中國政治、教育、文化界鬧得沸沸揚揚,包括孫中山在內(nèi)的社會名流和坊間大佬,甚至他的學術(shù)對手,紛紛發(fā)聲,發(fā)起了營救行動。身在長沙的毛澤東在7月14日出版的《湘江評論》上大聲疾呼:“我祝陳君萬歲! 我祝陳君至堅至高的精神萬歲!”
9月16日,陳獨秀獲保釋出獄,回到箭桿胡同9號。李大釗賦詩贊曰:“你今天出獄了,/我們很歡喜!/它們的強權(quán)和威力,/終究戰(zhàn)不勝真理。/什么監(jiān)獄什么死,/都不能屈服了你;/因為你擁護真理,/所以真理擁護你?!敝灰幌⑸写妫鸵獞?zhàn)斗不已。很少有人知道,陳獨秀63年的人生,曾經(jīng)5次被捕,一生中每12天就有一天是在監(jiān)獄中度過的。
陳獨秀被監(jiān)禁了96天。李大釗也因此出京到昌黎五峰山躲避了一個月。1919年9月,在箭桿胡同9號,出獄后的陳獨秀支持李大釗推出《新青年》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這一期《新青年》,發(fā)表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和階級斗爭學說第一次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
在那個創(chuàng)造歷史的現(xiàn)場,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其實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要說起來那就話長了。但是,從此以后,陳獨秀與堅持走俄國人的道路、堅持以俄為師的李大釗始終站在一起,攜手同行,并肩戰(zhàn)斗。黨史學界“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歷史淵源,也可以在箭桿胡同9號找到你所想要尋找的答案。
拿破侖曾經(jīng)預言中國是一頭睡獅,堪稱是一個偉人的遠見。在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中,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覺醒年代的一次最為壯麗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匯集于此,彼此激蕩奔騰;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發(fā),造成了種種歷史的巨變。如果你熟悉五四運動的歷史,當你置身箭桿胡同9號,你就會不自覺地陷入無邊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