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嫦娥五號的發(fā)射成功,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開啟了航天史的新階段。嫦娥五號此次行程最大的亮點就是從月球采集土壤,帶回地球研究。很多人不了解,為什么要花費如此多的心血從月球上“挖土”呢?月球上的土壤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成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一次偉大進步。其中,所帶回來的月球土壤樣品成為了關于月球最為珍貴的東西。此次“嫦娥五號”也執(zhí)行迄今為止我國最復雜的航天任務,其中之一就是采集月球土壤。那么,為什么要從月球采集土壤,月球的土壤藏著什么秘密呢?
通過對月球土壤的研究,能夠幫助科學家們,近距離接觸月球的巖石、土壤性質(zhì),使得月球距離我們更近,在顯微鏡下,其神秘面紗也被層層揭開。
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地質(zhì)學家埃里克·賈文曾撰文表示,來自月球的巖石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月球表面性質(zhì)、月球起源以及太陽系演化三大問題的認識。
除了認識月球,還幫助科學家確立了現(xiàn)代行星科學,為認識各類行星的地質(zhì)演化過程提供了參考。此次,嫦娥五號帶回的“高價土”,包含月球巖石碎塊、礦物及隕石等物質(zhì),能幫助科學家研究月球地質(zhì)演化歷史、了解太陽活動,也將為人類開采月球資源鋪平道路。
月球的表面不是堅硬的巖石,而是覆蓋了一層松散的土壤,科學家稱之為“月壤”。人類目前擁有的月壤,均來自9次探月任務。阿波羅登月計劃的6次任務,一共從月球正面的6個不同地點采集并帶回了382公斤的月球樣品,其中約1/3是月壤;蘇聯(lián)的3次月球號任務,也采回了300克左右的月壤樣品。
通過對這些樣品的研究,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除了粒度都很細小之外,月球與地球上的土壤有很大的差異。
地球上的土壤大家都很熟悉,是一層疏松的物質(zhì),是由巖石風化形成的細粒礦物質(zhì),添加了有機質(zhì)和水,含有微生物等。地球上土壤的形成,除了化學、物理作用之外,生物的活動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此外,我國西北地區(qū)廣泛分布的黃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土壤,主要由風力搬運、沉積形成。黃土逐年堆積,因此還記錄了長達200多萬年的氣候變化歷史。
由于沒有大氣,月壤被直接暴露在太陽輻射和微隕石的轟擊之下,組成和物理性質(zhì)發(fā)生改變,科學家們將這個過程稱為“太空風化”,從而與地球上在大氣、水和生物共同作用下的“地表風化”相區(qū)別。
月壤的形成過程沒有生物活動參與,沒有有機質(zhì),還極度缺水干燥;組成月壤的礦物粉末基本是由隕石撞擊破碎形成,因此,粉末顆粒的銳角十分鋒利。
不僅如此,月球沒有磁場保護,太陽風(主要由氫離子等組成)會注入到粉塵顆粒表面,將礦物中的二價鐵離子還原成納米金屬鐵微粒,從而改變其電磁特征、光譜特征(顏色)等。
另外,月球表面經(jīng)常被隕石以每秒10多公里的速度撞擊,巨大的能量會使月表一部分物質(zhì)熔融,形成玻璃,還有一部分物質(zhì)氣化,再重新凝結(jié),成為月壤組成的一部分。
月壤中絕大部分物質(zhì)是就地及鄰近地區(qū)物質(zhì)提供的。由于月球幾乎沒有大氣層,月球表面長期受到微隕石的沖擊及太陽風粒子的注入,太陽風粒子的注入使月壤富含稀有氣體組分。由于太陽風離子注入物體暴露表面的深度一般小于0.2μm,因此這些稀有氣體在細粒月壤中平均含量最高,有些月壤細粒粉末中稀有氣體標準狀態(tài)下含量高達0.1—1cm3/g,相當于1019—1020原子/cm3。在整個月球演化史中,由于外來物體對月球表面的頻繁撞擊,月壤物質(zhì)幾乎完全混合,在深達數(shù)米的月壤中,稀有氣體的含量較均勻。
在月壤的稀有氣體中,還含有氦3。氦3能夠參與核反應聚變。月壤中氦3的含量較為穩(wěn)定,月壤中氦3的資源總量可達100萬—500萬噸。而地球上天然氣可提取的氦3是非常少的,只有15—20噸。
月球中還有月海玄武巖中的鈦、鐵等資源,克里普巖與稀土元素、釷、鈾等資源??死锲諑r(KREEP)是高地三大巖石類型之一,因富含K(鉀)、REE(稀土元素)和P(磷)而得名。此外,月球還蘊藏有豐富的鉻、鎳、鉀、鈉、鎂、硅、銅等金屬礦產(chǎn)資源。
看到月球的土壤可以帶回地球進行研究,很多人會問,為什么不帶火星的土壤進行研究呢?與其說,技術還未達到,不如說,科學家們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這是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火星被認為和地球非常像,科學家們認為,太陽系內(nèi)火星很可能出現(xiàn)過生命,
而如果火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生命,那么,這些生命因為什么而滅絕呢?如果火星上的生命是因為病毒而毀滅的,那么火星的土壤中,可能就是蘊含著病毒的因素。而強行將火星的土壤帶回地球,也許會導致病毒爆發(fā)。這將是非常可怕的后果。因此,目前科學家還無法把火星的土壤帶回地球。
(編輯/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