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思
蘇秦,戰(zhàn)國時期洛陽人,最開始憑著一知半解的學問到處游說,想謀取大官。他到秦國,向秦惠文王說了許多動聽的話,連續(xù)十次上書鼓勵秦國吞并其他六國??墒牵鼗菸耐跤X得內(nèi)部還沒有做好準備,外部的條件也不成熟,過早提出吞并六國,會四面樹敵,因此拒絕了蘇秦的主張。蘇秦因為讀書太少沒有認清當時的局勢,最終鎩羽而歸,垂頭喪氣地回到洛陽老家。
他的父母見了他,認為他沒有出息,不同他講話;他的妻子認為他不爭氣,只顧織布,看也不看他一眼;他要求嫂子給他弄點吃的,嫂子不但不給,還奚落了他一頓。蘇秦看到自己的親人都這樣對他,心里非常難過。于是,他立志刻苦讀書。游說失敗也使他認識到,在戰(zhàn)火連綿四起的年代,不懂兵法是不行的。他日夜用功,潛心研究兵法。有時實在累了,也不肯睡覺。他準備了一把錐子,瞌睡時就猛刺大腿,一痛就忘了瞌睡,進而繼續(xù)學下去,常常弄得腿上鮮血淋漓。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引錐刺股”的故事。
后來,蘇秦的學業(yè)有了很大進步,又去各國游說。這一次他正確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秦國要吞并六國勢在必行,只不過是早或晚的事。六國要想不受秦國的侵略吞并,必須聯(lián)合抗秦。于是,他先后在六國宣傳“合縱”的道理,逐步使燕、趙、齊、楚、韓、魏六國結(jié)成以楚國為首的同盟,聯(lián)合對付秦國。蘇秦兼任六國的國相,佩六國相印,并擔任“縱約長”。秦國因此不敢東進入侵,雙方相持了十五年之久。
素材點評
樹木受過傷的部位,往往變得最硬。逆境是成長的催化劑,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應該有忍耐的精神,經(jīng)受住暫時的挫折,只有這樣才能磨礪自己的毅力。蘇秦后來成為六國的國相,在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中宣傳“合縱”大略,使秦國不敢入侵六國,應該說與他之前的挫敗經(jīng)歷不無關系。
適用話題:忍耐、勤學、成熟、堅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