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也巖
舊時家家戶戶都有神龕。神龕安設(shè)在堂屋墻壁上半部分的正中,面對大門。有錢人家以好木為之,甚者連裝飾圖案也精雕細(xì)刻,是為神龕子;而窮苦人家則僅用一張紅紙寫字替代,變通為神龕紙。神龕紙的書寫格式為豎排,中間六個大字是“天地君親師位”或“天地國親師位”,右邊寫“×氏門中祖宗之香位”“歷代先圣先賢之神位”,左邊寫“救苦救難觀音菩薩之位”“大力午丑牛王菩薩之位”,字比中間的小許多??窟厔t是一副對聯(lián),內(nèi)容則不盡相同:有寫“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有寫“不求金玉貴,但愿子孫賢”的;有寫“立世唯忠唯孝,持家曰儉曰勤”的;有寫“恭敬坦誠做事,聰明正直為神”的;有寫“養(yǎng)成正氣還天地,學(xué)就完人對祖宗”的;有寫“神圣一堂常賜福,祖宗百代永流芳”的,不一而足。
逢年過節(jié),一家人便將平時吃飯的方桌揩抹凈了,挪到神龕子或神龕紙下,點(diǎn)起香燭,擺上供品(講究些的用一只雞、一條魚、半個豬頭代替三牲或安排下酒菜席面,而多數(shù)人家通常是用一塊煮熟的臘肉,俗稱刀頭),而后拜祭禱告一番,儀式完成略等片刻,即可撤供了。
神龕紙其實(shí)寄托著老百姓深厚的家國情懷。而將牛王菩薩與觀音菩薩一起供奉,則反映出舊社會的兩大突出問題,一是生產(chǎn)力落后,糧食產(chǎn)量難以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大家有想吃飽飯的要求;二是中國積貧積弱,老百姓多災(zāi)多難,大家有擺脫困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