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本亞明·利斯特
2021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本亞明·利斯特和戴維·麥克米倫,以表彰他們對“不對稱有機催化的發(fā)展”做出的貢獻。本亞明·利斯特,1968年出生于德國法蘭克福,目前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主任之一。除此之外,他還是德國科隆大學的有機化學教授。
11歲的時候,利斯特認為化學家了解一切有關宇宙、物質和人類的問題,但是他真正找尋的可能是一些幼稚的哲學問題的答案——“這個世界由什么組成?”“現實的本質是什么?”于是,利斯特和其他人一起打造了一個小型實驗室——盡管他們只有11歲,卻開始用強酸做實驗,甚至制作了一些火藥。隨后,利斯特發(fā)現化學并不能給他關于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是研究化學真的非常有趣,他因此愛上了化學,現在也是如此?!拔液芨吲d踏上了化學之路。每一個對化學有興趣的年輕人,如果他們對此懷揣熱情,我都推薦他們選擇化學,化學絕對值得?!崩固卣f。
有些科學家可能會把贏得諾貝爾獎當作職業(yè)目標,對此,利斯特的建議是:“一旦你進入科學領域,不要計劃著贏得諾貝爾獎,這不是能計劃的事情。你能計劃的就是擁有一段快樂的人生,從事你真正感興趣的事業(yè),度過充滿熱情和趣味的生活,這就是幸福生活的關鍵——做你熱愛的事情。”
銳評:有的人把工作當作得過且過、養(yǎng)家糊口的職業(yè),有的人把工作當作獲得樂趣和成就感的事業(yè)。只有找到能讓自己獲得快樂并甘于為之奮斗的事業(yè),才能找到人生的價值,才能不枉這一生。正如利斯特一樣,懷抱著對化學的熱愛,克服種種困難,不斷追求卓越,成功和榮譽自然會來敲他的門。
04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2021年10月7日,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73歲的坦桑尼亞小說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獲獎。
評委會給古爾納的獲獎理由是“毫不妥協(xié)并充滿同理心地深入探索著殖民主義的影響,關切著那些夾雜在文化和地緣裂隙間的難民的命運”。而在此之前,很少有人關注到古爾納,盡管他曾入圍布克獎、惠特布萊德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等文學獎項,但均未成功,直到瑞典文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念出這個“冷門”的名字。
古爾納生于1948年,在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島長大,20世紀60年代末作為難民來到英國。退休之前,他在坎特伯雷肯特大學任英語和后殖民文學教授。古爾納迄今出版了10部長篇小說和一些短篇小說,難民主題貫穿于他所有的作品之中。
評委會表示,古爾納對難民經歷的處理重于身份和自我形象。在他的文學世界里,一切都在變化,包括記憶、姓名、身份。他所有的書中都有一種由知識激情驅動的無休止探索,就像他在21歲時作為難民開始寫作一樣,這在他的新作《來世》中同樣突出。在包括難民在內的移民問題困擾世界、全球化遭遇重大阻礙的當前背景下,選擇“冷門”的古爾納,也體現出諾貝爾文學獎對于現實世界的一種價值關切。
銳評:此次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冷門”的古爾納,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創(chuàng)作與諾貝爾文學獎倡導的美學理念相近,即“獎給在文學領域里創(chuàng)作了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優(yōu)秀作品的人”。古爾納的創(chuàng)作用“第三度空間”顛覆了傳統(tǒng)書寫方式,雖小眾,卻有文學史意義。而且古爾納自己就是一個難民,又寫難民,或許難民群體也能因為他的獲獎而得到關注。
寫作點撥
無論是古納爾執(zhí)著于對難民主題的書寫,對難民心理和難民命運的關切,還是利斯特懷抱著巨大的熱情,專注于化學催化劑的研究,他們都有一種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魄力,而這也是他們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他們的故事可以用于寫作保持熱愛、追求卓越等話題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