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愛萍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植保植檢站,江蘇 邗江 225100)
近年來,隨著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qū)建設項目的不斷推進,農藥減量增效技術被大力推廣,水稻拌種技術作為一項有效措施越來越被廣大農戶接受和使用。為了解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地區(qū)常用的幾種拌種劑對秧苗的影響和對水稻田稻薊馬、惡苗病和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于2017 年開展了田間拌種藥效試驗,為生產實踐提供參考。
試驗地點選在槐泗鎮(zhèn)許巷村,田間地勢平坦,灌溉條件好,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34.15 g/kg,pH 值7.57,土質為壤土。供試水稻品種為南粳910;栽培及田間水肥管理條件相同。
各處理使用藥劑與用量詳見表1。
表1 各處理區(qū)用藥品種及劑量
拌種:機械拌種,5 月21 日,即播種前1 天,將每個處理2.5 kg 待拌水稻種子加入拌種機,藥劑按種子重量的3%兌水調成漿狀液,倒入拌種機中,使藥劑與種子充分混合均勻,攤開晾干2 h[1]。
播種:5 月22 日落谷在機插秧塑盤內,各處理設置22 個秧盤,并單獨設置1 盤100 粒種子的秧盤觀測出苗率。先在秧盤內均勻放置基質,然后播種,再以基質覆蓋,置于秧板田后,用無紡布覆蓋,15 天后揭開無紡布煉苗[2]。
調查時間與具體方法詳見表2。
表2 調查情況表
試驗于5 月22 日播種,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蟲嗪FS處理后在播后5 天出苗,其余各處理均為播后6 天出苗。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蟲嗪FS、25%噻蟲嗪·咯菌腈·甲霜靈FS和22%噻蟲嗪·咯菌腈FS 三種藥劑處理的出苗率均高于空白對照,而60%吡蟲啉FS+28%異噻菌胺·肟菌酯FS 的出苗率僅為66%,低于空白對照。出苗時間與出苗率詳見表3。
表3 各處理出苗時間與出苗率
藥劑處理對地上部分的影響: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蟲嗪FS、60%吡蟲啉FS、28%異噻菌胺·肟菌酯FS、25%噻蟲嗪·咯菌腈·甲霜靈FS 和22%噻蟲嗪·咯菌腈FS 處理后的株高分別為11.18 cm、11.25 cm、12.14 cm、11.67 cm,地上部分鮮重分別為1.71 g、1.82 g、2.03 g、1.95 g,均低于空白對照。
藥劑處理對地下部分的影響: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蟲嗪FS 和22%噻蟲嗪·咯菌腈FS 處理的根長分別為4.06 cm 和4.22 cm,長于空白對照。22%噻蟲嗪·咯菌腈FS 處理的地下部分鮮重為0.56 g,比空白對照重0.07 g,另外3 個藥劑處理均低于空白對照。
結果表明:4種藥劑處理抑制秧苗地上部分生長,22%噻蟲嗪·咯菌腈FS 對秧苗地下部分的生長有一定促進作用,詳見表4。
表4 秧苗生長情況
試驗區(qū)未發(fā)現薊馬為害。
試驗區(qū)未發(fā)現飛虱為害。
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蟲嗪FS 和60%吡蟲啉FS+28%異噻菌胺·肟菌酯FS 對惡苗病防效達100%,25%噻蟲嗪·咯菌腈·甲霜靈FS和22%噻蟲嗪·咯菌腈FS防效均為80%,詳見表5。
表5 秧苗期惡苗病防效
4 個處理對水稻生長安全,田間無藥害發(fā)生。出苗時間在播后5~6 天,處理區(qū)與未處理區(qū)相當,對出苗時間無影響。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蟲嗪FS、25%噻蟲嗪·咯菌腈·甲霜靈FS 和22%噻蟲嗪·咯菌腈FS 處理后出苗率較高,有利于出苗;60%吡蟲啉FS+28%異噻菌胺·肟菌酯FS 對出苗有一定影響。
4 種藥劑處理抑制秧苗地上部分生長,主要是影響株高和地上部分鮮重。22%噻蟲嗪·咯菌腈FS 處理對秧苗地下部分生長的促進作用較為明顯,可明顯看出盤根效果較好,根系白而長、次生根多、活力高,有利于機插秧的活棵,降低機械損傷對秧苗的影響。
4 種藥劑對惡苗病均有較好防效,達80%以上,但總體來說,試驗期間惡苗病發(fā)生情況較輕,防效有待進一步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