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君子”人格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墩撜Z》中對“君子”人格定義為:仁、義、中庸。并提出“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四條 “君子”理想人格的標準,此標準可以通過忠恕之道、知行合一、見賢思齊、博學于文等四條路徑達到。“君子”人格在提出以后,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孔子;君子;人格定義;路徑
作者簡介:于明珠(1997.1-),女,漢族,山東人,現(xiàn)就讀于揚州大學文學院2019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秦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6-0-03
引言:
“君子”一詞從最初代指社會地位高的人到成為道德人格的代名詞經(jīng)歷了幾百年,最終完成這種定型的是孔子??鬃訛榱酥亟ǘY樂制度和人們之間的道德體系提出“君子觀”這種理想人格。 在《論語》中孔子對“君子”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這種理想人格作為最高追求,后世儒家謹守不移。本文將通過梳理“君子”人格的定義,探討“君子”人格的獲得路徑。
一、“君子”人格的定義
根據(jù)《論語》,筆者總結(jié)出孔子的“君子”學說的含義。其中,“仁”是根本要求,“義”是價值準則,“中庸”是最高道德標準。以“仁”為本,遵守“義”的要求,追求“中庸”,通過自己不斷地努力,就能獲得一個完備的“君子”人格。
(一)“仁”—君子人格的根本要求
“仁”是“君子”人格的根本要求?!墩撜Z》中“仁”共提到了一百零九次,在不同情況下含義不同。“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1]在孔子眼中,身為君子,沒有吃完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就是在倉促匆忙的時候也要和仁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要和仁同在。所以做君子,就是不離開“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盵2]即仁者愛人。這里的愛人不僅僅指愛自己的親人,朋友,更指每一個人之間都相親相愛,寬以待人,互相尊重,互幫互助。要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把別人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把別人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叭收邜廴恕本鸵龅嚼衔崂弦约叭酥稀⒂孜嵊滓约叭酥?。但是不同于墨家的“兼愛”,孔子主張的“愛人”是有差別的愛。造成這種差別的標準并非是地位或者財富,而是是否合乎“禮”。所以做到“仁”,就要“克己復禮”,不管是和別人相處講話還是做事,都要合乎“禮”的規(guī)范,不逾矩。時時刻刻約束自己,自然也就會“其言也訒”,但這并非是這個人癡傻,而是因為他們謹慎,在每說一句話都要反省是否合乎“禮”之道。如果做到了這些,別人就會認為你是“仁人”。
(二)“義”—君子人格的價值準則
在與人相處時,要時刻懷“仁”,還要以“義”為行為準則。義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提供了一個價值準則。即以義為先,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3]作為君子,有高尚的人格,在與人相處,做人做事時,不會厚此薄彼,為人公正,處事靈活。這就是孔子提出的為人處世原則。提到“義”,勢必會想到“利”?!傲x利觀”亦是《論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孔子通過對“義利觀”的闡述,對君子的行為準則在道德層面做了界定?!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作為君子,要關(guān)注的必然不是小利益,而是大道義。君子要“重義輕利”。但是孔子并不認為“重利”不好,只是要求要取之有道。這也為后來的儒家學者所繼承。當“義”和“利”甚至是與“生”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要“重義輕利”,“舍生取義”。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明確闡釋了他的選擇。生命是君子所追求的,道義也是他追求的,當生和義只能二擇其一時,那么君子會舍棄生命而堅持道義。這個思想,幾乎成為中國古代士大夫乃至近現(xiàn)代志士仁人的行為準則,甚至是自己的理想綱領(lǐng)。明代馮夢龍曾提出:“雖不得其死,然大丈夫殺身成仁,視死如歸,功在當時,名垂后世,何不可愿之有哉?”那些在歷史上“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人,在后世的文學作品中不斷演繹,比如程嬰、公孫杵臼等,甚至成為后世的“偶像”?!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4]孔子認為,身為君子,就要在“義”與其他事情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取義”,而“成仁”便是 “取義”的結(jié)果和體現(xiàn)??鬃訛榱恕叭省焙汀傲x”,可以殺身、舍生。這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人格。一個人將“義”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就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三)“中庸”—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
在“禮”的約束下,以義為行為準則追求“仁”,這樣是為了達到“君子”的最高境界,“中庸”。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盵5]“仁”是孔子的道德追求?!爸杏埂笔亲罡叩牡赖戮辰纭:侮淘凇墩撜Z集解義疏》中提到:“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所以“中庸”就是“宜”,就是適當。儒家的思想植根于人,所以為人中庸,并非平凡或者平庸,而是指人在做事時要“適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而且制宜的原則就是“仁”和“義”。中庸就是走中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君子最高境界是走中道,而非天道或者地道。“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人是不可能到達“天道”的,天與地是萬物根本,所以孔子不談天的道德?!胺蜃又恼?,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6]人能做到的“道”,就是“德”。將天下的人按照“義”的原則去公平對待就是“人道”。中道即人道,人道即仁道,所以仁道是符合人性的,誰都不能違反。這就是“?!奔闯S谐4?。故“庸者,常也”。中庸是孔子界定的“君子觀”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德行,是人生所能達到的一種最高的道德境界,如果達到了這個境界,甚至超越君子,而達于位于君子之上的圣人。當孔子評價一個人為中庸時,是指這個人已達到或者已經(jīng)接近至境,事事合禮,大善如水,沒有私心,他做的每件事,所的每句話都是“人道”??鬃幼允觥傲?,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正是這種境界的體現(xiàn)。當然,在《論語》、《中庸》中,孔子曾一再感嘆達于“中庸”非常難,這也正說明“中庸”的可貴。在孔子眼中,達到這種境界的只有堯、舜、禹、文王、周公等寥寥數(shù)人矣。正是這種境界的可貴和困難,才成為“君子”的畢生所求。中庸看似是“中”,其實亦是“極”。
仁、義、中庸構(gòu)成孔子“君子觀”,有了這些,就是君子。君子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人格??鬃釉凇墩撜Z》也給出了成為君子的方法。
二、“君子”人格的獲得路徑
《論語》中孔子不僅論述了“君子”人格的含義,亦給出了如何獲得“君子人格”的方法。君子人格,是個人內(nèi)心在道德層面所遵從的一種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的標準就是“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暗馈笔蔷恿⒅镜淖罡吣康模恰熬印笔且环N可獲得的人格,因此,“道”是可以追求的。最高的“道”就是中庸,在此基礎(chǔ)上,它的核心即“忠恕”。立志雖要目標高遠,可追求的“道”也是需要不斷深化的。人能做到的“道”就是“德”。要“據(jù)于德”?!暗隆本褪莾?nèi)心的修養(yǎng)。成為君子的過程中,要將內(nèi)心的修養(yǎng)轉(zhuǎn)換為道德的行為,這個轉(zhuǎn)換的方式就是知行合一?!耙烙谌省?,仁者愛人,就是要保持內(nèi)心的愛,這個過程是很難的如何不做錯,就要時刻見賢思齊,反躬自省。游于藝,就是對“六藝”游刃有余。要想“游于藝”,就要“博學于文”。如此,將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于道德主體的心中,成為道德主體,也就是君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實踐中自覺地遵守這些道德規(guī)范。
(一)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道德理想。也是獲得“君子人格”的重要路徑。儒家學者以“忠恕”作為君子追求的“道”的具體途徑,一以貫之。最早將“忠恕”放在一起的是曾子。“孔子呼而告之,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7]在這里,明確出現(xiàn)了孔子心中的“道”的內(nèi)容,亦提出了與人相處的原則和追求:忠恕。儒家的“忠”,是做自己,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8]時內(nèi)心無愧,堅持自我,就是“忠”。是否“忠”不是別人判斷的對錯,而是做的事情是否合乎自身的道德追求。“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朱熹說:“推己之謂恕?!彼鶠椤八 ?,就是自己不想遭遇的,也不會強加給別人?!八〉馈笔且粋€平等概念,意味著人尊重自身的感受,進而尊重他人的感受。忠與恕,是孔子的“道”,也是后世君子立志的目標,要想成為君子,首先要學習“忠恕之道”。
(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獲得“君子人格”另一重要途徑。君子內(nèi)心的道德修養(yǎng)要在與人交往中反映出來,“據(jù)于德”,即將內(nèi)心的道德規(guī)范轉(zhuǎn)化為外在的道德行為,就是將理論應(yīng)用于實踐。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盵10]從這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實踐應(yīng)該重于理論。“知”與“行”,應(yīng)該是內(nèi)與外的關(guān)系。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子曰:“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11]孔子贊賞的是知行合一的人,反對夸夸其談,只有嘴上說說的人?!靶小本褪菍嵺`?!胺蛉收撸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12]在孔子看來,仁愛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最重要的根基?!澳芙∑笔亲钪匾膶嵺`。能近取譬就是推己及人。一個真正擁有仁愛的君子,不僅僅自己要立得住,也要讓別人立得住;不僅要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要去幫助別人事事行得通。推己及人,就是實踐“仁”的方法。
(三)見賢思齊
及時反省自己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方法,也是成為君子的重要路徑之一。在成為君子的過程中要“依于仁”,這個要求在踐行時常常會行差踏錯而不自知,所以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13]這是先賢提出的修身方法,要時時刻刻反省自身。君子自身就是道德體,君子人格不能靠別人賦予,而是靠自己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指導為人處世。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盵14]孔子認為當?shù)赖聜€體想到“仁”,“仁”就到了。這就是強調(diào)了道德修養(yǎng)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耙娰t思齊”是道德個體自身主觀的追求,但是自我反省不能閉門造車,而是應(yīng)該多與別人相處,在于別人相處中,“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5]。儒家學者對這一條謹守不移。另外,孔子提出“反求諸己”,有了問題并非推卸責任,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
要想獲得“君子人格”,必須將這件事長久以往地做下去,把反省自己作為像一日三餐一樣重要而尋常之事。當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反求諸己時,已經(jīng)走上了成為君子的正途。
(四)博學于文
孔子眼中,文是非常重要的。君子就要“游于藝”?!安W于文”是“游于藝”的途徑。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盵16]孔子認為,君子廣泛學習文化知識,在用禮來約束自己,就不會離經(jīng)叛道。博學于文,是為了成才。這里的文,包括廣泛的典籍,典章制度,以及最重要的“六藝”。六藝一種說法是指:詩、書、禮、易、樂、春秋。這是孔子為弟子開設(shè)的六門課程,后來成為后世儒家學者傳習的六門學科。春秋時期的文字一般記錄在竹簡或者絲帛之上,無數(shù)人著書立說,但只有少部分人的思想被記錄并傳播開來。在大浪淘沙中留下的文,是非常貴重的。所以孔子非常強調(diào)文的重要性。孔子認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盵17]天生就懂得道理的人最厲害,最聰明。通過學習而懂得道理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難才去學習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難還不學習,就是下等的愚民。但是實際上,像舜這樣在孔子的認知中屬于天生的圣人的人幾乎沒有。在尋常人中,沒有天生就懂得道理的人,但是通過學習懂得道理就很聰明了。另外,孔子講的是通過學習懂得道理,而不是知道道理。僅僅知道,還不足以將文中的外在約束內(nèi)化于心,只有懂得道理才能將文中的在在約束融進自己的生命,成為自己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鬃硬坏岢霾W于文,還給出了如何博學的切實可行的辦法——學思結(jié)合。不僅要學,還要在學習中不斷思考?!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盵18]如果只學習不思考,就像沙上建塔不牢靠,如果只思考不學習,就像空中樓閣沒有根基。所以學習一定要與思考相結(jié)合。“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19]“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20],這些都說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注釋:
[1][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論語·里仁》,中華書局,1980年,第2471頁。(以下所引十三經(jīng)原文皆出自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
[2]《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顏淵》,第2504頁。
[3]《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里仁》,第2471頁。
[4]《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衛(wèi)靈公》,第2517頁。
[5][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中華書局,2016年,第21頁。
[6]《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公冶長篇》,第2474頁。
[7]《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里仁》,第2471頁。
[8]《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雍也》,第2479頁。
[9]《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顏淵》,第2502頁。
[10]《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學而》,第2458頁。
[11]《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公冶長》,第2474頁。
[12]《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雍也》,第2479頁。
[13]《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里仁》,第2471頁。
[14]《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述而》,第2483頁。
[15]《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述而》,第2483頁。
[16]《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顏淵》,第2504頁。
[17]《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季氏》,第2522頁。
[18]《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為政》,第2462頁。
[19]《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子張》,第2532頁。
[20]《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衛(wèi)靈公》,第25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