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宇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南部新書·戊集》
唐代盛行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當時,絕大多數(shù)的讀書人都會爭先恐后的參加科舉考試,因為一旦考中了就有官可做。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場規(guī)模很大的科舉考試。此次參考的考生中有一位名叫崔瀣的,頗有才學。曾任“中書侍郎”一職的主考官崔沆,連日批閱了眾多考生的試卷,批到崔瀣的卷子時,對其大為贊賞。
發(fā)榜那天,許多人圍榜觀看,有的還高聲念著名單。崔瀣也在成績榜上尋找著自己的名字。突然,有個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連聲道喜,原來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按當時的規(guī)矩,科舉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崔瀣不免要以門生的身份,前去拜謁“恩師”崔沆。
說來也巧,主考官叫崔沆,門生叫崔瀣,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間的水氣、霧露,如今剛好在二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塊,實在難得。一時,許多人聚在崔府門前想要看熱鬧。人們指指點點,津津樂道。于是,愛湊趣的人把“沆”“瀣”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闭f的是他們師生二人像是夜間的水氣一般連在一起。本來這是一句玩笑話,并不含貶義,崔沆、崔瀣也不存在營私舞弊的情況,不過后來崔瀣一經(jīng)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別人見他不但任官快,所任官職也好,待遇顯然與眾不同,因此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關(guān)系吧?”“沆瀣一氣”便有了暗指人們有私人關(guān)系的說法。漸漸地,“沆瀣一氣”從一句玩笑話變成了一個貶義成語。
“沆瀣一氣”出自宋朝錢易所著的《南部新書·戊集》?!般戾保╤àng xiè)原意為夜間的水氣,或是露氣;今代指唐時崔沆、崔瀣二人。所謂“座主”,即主考官,科舉時代將其稱為“座主”,應試者自稱“門生”。以沆瀣一氣形容二人,即暗指崔沆收受了崔瀣的賄賂,才有了好的名次以及好的官銜。后人便以“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jié)在一起,今多用于貶義的語境中。
與該詞意思相近的成語還有“一丘之貉”“同流合污”“狼狽為奸”等。
(編輯 蘇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