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兄
摘 要:疫情期間需要居家隔離,人們都過著“廚房——臥室——客廳——廁所”四點一線的生活。這種封閉的生活方式,對兒童來說,比成年人更加難以接受,容易出現一些不良心理反應,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文章對疫情期間調解兒童心理的有效策略進行探討,以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為兒童成長提供保障。
關鍵詞:疫情期間;調節(jié);心理;策略;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6-0143-02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一場疫情的突然而至,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在疫情期間,人們居家隔離,這給每個人都帶來巨大的心理沖擊,特別是對兒童的心理沖擊更大,容易使他們產生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行為激化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因此,對兒童的心理進行干預尤為重要。
一、疫情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不便
新冠疫情的傳染性與危害性極強,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最有效的防疫方法。因此,人們都在居家隔離,不能隨意出門,出去一次得備足能夠使用好多天的物資。為防控疫情,城市公交、域內客運、長途汽車也都停止運營。疫情嚴重,疫病傳染性強,外出有很大的感染風險,人們基本上停止了外出活動。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
二、為什么要對兒童進行心理調解
疫情期間的居家隔離,具有很強約束力與限制性,這對活潑好動、向往外界的兒童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這就好比將一只喜歡在樹林中穿梭的小鳥關進了籠子,將喜歡在江河里游玩的小魚放進了魚缸,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讓兒童難以適應。兒童獨立思考能力欠缺,教師和家長如果對其不予關注,兒童極有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疫情期間,家長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如果管教方法不當,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些家長疏于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這雖然能讓孩子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但有可能從此讓孩子心中缺少了“規(guī)矩”,也荒廢了寶貴的時間,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疫情期間對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調解極為重要。
三、疫情期間對兒童造成心理不安的來源
家長緊張焦慮,孩子首先會感受得到,因此,家長要避免在孩子面前過于緊張。此外,居家時間過長,容易消耗父母的精力,導致會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的態(tài)度也可能會有一些改變,這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網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兒童玩手機、用電腦也較為普遍。疫情期間人們對疫情實時情況的了解,基本來自于網絡。兒童如果看到疫情所帶來的災難,就會對其心理造成影響。
鄰里之間相互串門是人們的一種生活常態(tài),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串門是不允許的。這時,兒童還像往常一樣亂跑,鄰居們就會拒絕他們到自己的家里,連續(xù)的碰壁會讓兒童產生想法,為什么別人會討厭自己,為什么大人們都不喜歡自己,這會讓兒童有心理陰影。
四、疫情期間調解兒童心理的方法
疫情期間是非常時期,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疫情期間,家長、教師應當連線互動,時刻關注疫情期間兒童的心理變化,針對兒童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加強引導,提前做好心理健康輔導。
在疫情期間,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最長。與其乏味單調地過著“四點一線”的生活,不如利用這個長期相處的時間好好與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與交流,充分了解彼此。為此,家長可以科學、適度地安排孩子學習、娛樂和鍛煉時間,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交流思想、溝通感情,不斷尋求共同語言,以知己、朋友的身份交心交談,循循善誘,加強引導,堅持正面教育,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同時,還可安排疫情防護知識、心理健康輔導等學習內容,讓孩子健康、愉快、充實地度過這個非常時期。家長可以這樣做:以身作則,注意防護,不恐慌。焦慮和恐慌情緒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家長每天焦慮不安、憂心忡忡,孩子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恐慌情緒。家長要告訴孩子簡單明確的信息,讓他們安心生活,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只要做好清潔、防護,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家人就會健康平安,疫情一定會過去,一切都會恢復正常。此外,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為孩子提供疫情的可靠信息。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危機事件中,如果反復接觸信息,就會讓人心理受到間接創(chuàng)傷。因此,家長要對孩子接觸到的信息進行一定的篩選和過濾,避免其接觸不實信息、虛假信息和不必要信息,盡可能保證家庭生活正常有序。規(guī)律有秩序的生活,能增強孩子可控、可預期的感覺,幫助孩子恢復和建立安全感,讓孩子安定平穩(wěn)地度過這一特殊時期。居家的日子里,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按照正常規(guī)律起床、吃飯、睡覺,合理安排好學習和娛樂的時間,也可以進行一些居家運動,加強身體鍛煉。這些活動可以提高孩子的身體免疫力,增強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家長一定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有的家長可能會說,這個假期哪兒都不能去,我天天在家陪著孩子,但是陪著并不等同于高質量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應真正關心孩子所思所想,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跟孩子進行積極正面的交流。同時,家長可以和孩子多做親子游戲,或者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對于孩子表現出的焦躁不安或者煩惱、恐懼等負面情緒,家長要及時化解。除了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外,還可進行更多的身體接觸,比如多撫摸、擁抱孩子,晚上陪孩子睡覺等。孩子最容易通過這些親密接觸以及親子互動形成穩(wěn)定的情緒,使心理更加健康。因此,調節(jié)孩子的心理最關鍵的是父母,父母要充分發(fā)揮好引導作用,并為孩子樹立榜樣。無論外界如何,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家庭做好防護工作,父母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放下手機,陪伴在孩子身邊,和孩子一起游戲,理解和傾聽孩子的呼聲,孩子就會感到安全和溫暖。這也是疫情期間對孩子心理最好的調節(jié)。
教師需要在疫情期間保持與家長、學生的“連線”,通過遠程關注、遠程交流與遠程協助,實現與家長、學生的互動與溝通,并且第一時間傳播疫情防護知識、疫情最新情況。同時,教師要承擔起傳播學校最新動態(tài)的責任,將學校的相關信息告知家長,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狀況。教師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保持與家長、學校、學生之間的緊密聯系,時時傳遞相關信息。
日常生活中對兒童的心理疏導也很要。疫情爆發(fā)突然而罕見,在疫情期間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固然重要。但學校作為開展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場所,應當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和未雨綢繆的思維,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就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除了開設心理課程、配備心理教師外,學校還應當設置設備先進、理念科學、師資專業(yè)、環(huán)境美觀、氛圍融洽的校園文化心理輔導室。心理輔導室應以學校文化為核心理念,以多元的心理輔導課程與活動為重要內容,通過游戲、談話、聊天、散步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向上、陽光的心理。學生擁有這樣的健康心理,日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以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從容面對。
總之,在疫情期間,人們居家隔離,這給每個人都帶來巨大的心理沖擊,特別是對兒童的心理沖擊更大,容易導致他們產生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行為激化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因此,對兒童的心理進行干預尤為重要。教師要積極探索疫情期間調節(jié)兒童心理的有效策略,為兒童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郭黎,柏石倩,范靜怡.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湖北省醫(yī)務人員未成年子女心理行為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2020(04).
[2]王海珍,連偉利.繪畫對疫情期間兒童心理健康的防護作用探討[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23).
[3]孫孝旺.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探尋[J].天津教育,2020(13).
[4]王海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