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0年秋,由高朗亭帶領、來自揚州的徽班三慶班進京慶賀乾隆帝八十壽典,在眾戲班中嶄露頭角,自此扎根北京。此后,四喜、和春、春臺等徽班相繼入京演出,徽班藝人聲名鵲起,奠定了京劇的基礎。高雅的昆曲日趨式微,底層社會審美趣味發(fā)生轉變,一種在演出實踐中不斷融會徽調、秦腔、京腔、漢調等戲曲形式的嶄新劇種—京劇應運而生。
1930年1月,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率演出團隊抵達美國,先后在西雅圖、華盛頓、紐約、洛杉磯、檀香山等地上演《汾河灣》《青石山》《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劇目,共演出七十余場。這是中國京劇第一次在西方上演,演出盛況空前,風靡全美。美國劇評家羅伯特·里特爾驚艷地形容:“你會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個古老神話,優(yōu)美和諧而永恒的世界,充滿極其微妙的莊嚴和寧靜?!?/p>
2010年11月16日,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第五次會議上,京劇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作為彰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價值觀念和美學理想的戲劇集大成者,京劇在國際社會上得到了認可。
二百余年間,京劇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從初創(chuàng)到輝煌的演變。舞臺上的唱念做打,伴隨生旦凈丑等人物群像的登場,生動演繹出世間百態(tài)、人世悲歡。一睨一瞬、一趨一止,各有講究,暗含金戈鐵馬的歲月;低吟高和、剛柔相濟,余音繞梁,寄寓悱惻纏綿的情感。
雖然與中國其他傳統(tǒng)戲曲形式相比,京劇出現(xiàn)時間較晚,但正因如此,它承繼和融會了眾多地方戲劇的精華,從而具有無與倫比的成熟性和豐富性。一切皆有程式,又始終貫穿以無盡的美感—身段之美、聲腔之美、服飾之美、意境之美。而在它國韻天香的外在形式之內,又包裹著傳統(tǒng)中國的秩序與禮制,從而演繹出獨屬于中國人的情感與美學。
京劇流變的二百年,也是中國社會劇變的二百年。這二百年間,大時代下的家國興亡與梨園名家的個人命運緊密纏繞,共同推進著京劇的承傳與發(fā)展。它在一次次陣痛中破碎而又重生,包羅萬象,又渴求創(chuàng)新。熱鬧的舞臺上持續(xù)上演著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戲劇人生,觸動人心的情感未變、引人驚嘆的功夫未變、動人心弦的美感也未變,變的是伴隨時代而始終更新的光怪陸離的劇中世界,也是歲月刻畫下的坎坷心路賦予京劇的種種新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