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
我是擦干了眼淚寫這篇手記的。哈哈哈。不用擔心,流淚是因為看了王霜的進球。球入網(wǎng)的瞬間,王霜跪倒在地,之后起身,一邊奔跑一邊親吻球衣上的國旗,和壓抑已久的隊友緊緊擁抱。
體育總是有直達內心的力量。但我也算不上一個真正的體育迷,雖然剛入行時做過六年專職體育記者,但我始終看不懂技戰(zhàn)術,不像那些專業(yè)體育記者,腦子里有一個超大數(shù)據(jù)庫,可以隨意調取素材。
我關心的是人。我至今還記得來到本刊時的興奮與輕快。從此之后,不用再假裝內行寫技戰(zhàn)術分析,不用再胡扯什么比賽前瞻,更不用放著決賽不看,躲在新聞中心憋倒霉的賽事綜述。我常常不知道那些東西究竟寫給誰看。球迷?他們自以為比主教練更內行!教練?呃,人家當然是內行。冒充內行敲打鍵盤的我,好虛弱喲……
一想到此后專門寫人物,寫故事,我真是心花怒放。入職之初,我也享受了一段“蜜月期”,不僅甩開了技戰(zhàn)術分析和比賽數(shù)據(jù),還跳出體育領域,寫作家、藝術家、演員、學者等。
回頭看那時候的文字,充分展現(xiàn)了心中的雀躍——在清華大學等候曹景行先生,我聞到清晨草葉的香味;寫藝術家劉小東,我從他買的一條400歐元的褲子開始落筆;當我用韓式解說的方式,來寫親愛的韓喬生老師,雜志里幾位老球迷說,哎呀,我寫不出這么好玩的文字……
我是從什么時候變得不好玩了的呢?我的文章又從什么時候變得不好玩了,甚至我不再激動地想要見到誰?一提筆,跟郭德綱說的,“天天想教育人”。
說到郭德綱,我也曾經(jīng)寫得那么好玩呢。有一年正月十五,我跟著他和于謙一起搭乘早班機去長沙。到了長沙找地方吃飯,我說我口腔潰瘍,不能吃辣。他就嚷嚷著要給我點一碗“口腔潰瘍面”,大家就這么嘎嘎樂著聊了起來。吃完面,他說,“小姑娘很聰明啊,我跟你好好聊聊?!?/p>
當天晚上編輯給我打電話,問我采訪進展如何,我正在長沙機場等著登機,“聊得可好了!”
“我不知道該寫誰了?”我的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同事,曾跟我訴說她的迷茫。但我那時其實不懂她的苦惱,直到她離開、轉行多年后,遲鈍的我才有這樣的感受。
毫無疑問,我今天的采訪準備和寫作深度,已經(jīng)遠遠超出當年。寫任何一個領域的人物,我都會竭力讓自己更具專業(yè)度,會下載論文、大量看書,案頭準備的工作量堪比寫碩士論文。
這當然是對的,但反映到行文上,最近三四年,我的稿子變得不好看了,非常嚴肅,而自己還聽不進去批評意見。
我早已截斷了表達的活泉而不自知,一直到那個存量有限的小水庫被吸干。最近兩年,我越來越感到寫作的艱難。
有時候,會把這個難處歸結于年齡,但是一個人年紀稍長,不是應該更有利于理解世界和人生嗎?何況知識儲備在持續(xù)更新。
到底是卡在哪里?想要找到癥結,解決問題。
同事之間討論選題,特別是重大的封面選題,會更看重一個人物的“公共價值”,也就是TA的行為和思考對社會對行業(yè)的價值和影響。這個操作方式我非常熟練,但我越來越感覺自己像在寫論文,甚至寫議論文。
我更想寫“一個人”。像最新一期雜志寫俞敏洪,“人生有惑”這個標題是我一開始就想好的。我看到他在《酌見》節(jié)目中的敞開心扉,就想約他深談,寫他的思考和糾結。接下來我要寫中國足球曾經(jīng)最具關注度和爭議性的球星李瑋鋒,我在天津跟他長談了將近五個小時。我把我們談話的內容復述給我先生,他是資深球迷,沒有關注那些公共價值,不關心中國足球往何處去,卻深深被李瑋鋒個人的經(jīng)歷所觸動,“你就把這些寫出來就很讓人感動了?!?/p>
好吧,就這么寫下去,愿這感動我的“一個人”,可以感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