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凌宇 張紫微 張瑋鈺
圖/本刊記者 梁辰
18歲可以當兵,22歲才能結(jié)婚,說明結(jié)婚比打仗難——這句臺詞,出自八年前的一部國產(chǎn)電視劇。隨著時間推移,戲謔的氣味逐漸消散,現(xiàn)實的苦澀考驗卻越發(fā)顯眼——結(jié)婚,沒那么簡單。
幾個月前,一本名為《晚婚》的小說面世,書封上字字戳心:眼光不要太高啊/談戀愛這么久了,怎么還不提結(jié)婚/結(jié)婚有那么可怕嗎/剛過30歲,年齡、婚姻、家庭……甚至你自己,非得把你從自我中拖出來,提醒著:妻子/丈夫的角色,輪到你了。
每個句子都不懷好意,引來一次皺眉,一聲嘆息。《晚婚》不過是作家遼京的第二部作品,卻得到不少“冷靜成熟”“嫻熟老練”之類的評論。欣賞的人贊揚她平實的口吻和那些冷酷的故事,關(guān)于前者,她的看法是,“小說語言只存在準確和不準確,合適和不合適,不存在絕對的美和不美。”她以莫言和金庸為例,“他們常寫臟話,也是不好的嗎?”言下之意是平實也許沒能體現(xiàn)過多的文筆,但自有其存在的道理;至于為何筆下的故事都帶著一股悲涼的氣息,想來跟她多次強調(diào)的悲觀有關(guān)?!拔沂莻€悲觀的人,生活在一個蒸蒸日上的熱鬧時代里,這種態(tài)度使我在寫作中總想挖掘一些表層以下的東西,假如都市繁華像一座花園,那么花根子下的泥呢?”
80后的她笑稱自己在寫小說方面是個新手,“老的新手”。她畢業(yè)于北外,進過國企,做過記者,半路出家后,寫了一些乏人問津的玄幻小說,在寫作路上跌跌撞撞,琢磨出了一套“挖泥扯線”的偏方。她發(fā)現(xiàn),故事總是循著人物而來,作者只需在紛亂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一個線頭,把它慢慢地扯出來?!爱斘议_始寫的時候,只是大略知道會發(fā)生些什么,細節(jié)統(tǒng)統(tǒng)交給人物去處理,他們的自主選擇通常比我的設計更合理,對我來說,寫小說是一個不斷滿足好奇心的過程,最有趣的部分在于:讀者想問的,作者也想知道答案?!?/p>
具體到實踐當中,便是設定一個真實的困境和足夠現(xiàn)實的人物,情節(jié)模糊沒關(guān)系,“慢慢地,邏輯自然出現(xiàn),人物會自己去尋找出口,尋找情感或者價值上的平衡,一番糾結(jié)過后,他們多半會選擇妥協(xié),因為人生太多不如意,要忍受的比要享受的東西要多得多,大家努力地自圓其說,是為了找到一個繼續(xù)活下去的借口,當借口找不到或者只能歸咎于自己時,憤怒和茫然就產(chǎn)生了。”
兩年前她發(fā)表了短篇小說集《新婚之夜》,其中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新婚之夜,一群老同學相聚,大喜日子,卻在宴會過后討論當年被霸凌的邊緣同學究竟是不是自殺。到了《晚婚》,她一再解釋,這并不是一個尋找共性、尋求“典型”的故事,“賈寶玉被記住,并不是因為他多么典型、代表了多少人,而是因為他有個性?!睍锶鄽q在北京打拼的黃婉絲患得患失、敏感多疑,遼京無意描繪如何飛上枝頭成為俗世意義中的鳳凰,她只想借助這樣的視角,去傳達生活中的茫然與失望。“社會的主流人群都過得越來越好,但是我知道一定有人落下了,他們的聲音正在被日漸繁茂的城市叢林淹沒,我同情這些人,就像同情當初那個不斷跳槽、手足無措的自己?!?/p>
以下為遼京的口述:
我2014年一生小孩就辭職了,一直帶到他上幼兒園之后才開始寫作。那幾年一直有一種很急切的想法,寫小說成了我一個很重要的愿望。帶完小孩兒寫的東西就完全不一樣了。經(jīng)歷過那種24小時身心都被一個孩子占據(jù)的時光后,你會更投入、認真,因為知道這個時間來之不易,加上這幾年有很多生活的經(jīng)驗可以吐槽。
2018年寫完《新婚之夜》,里面大部分都不是新手媽媽的故事。其實我是一個比較好奇的人,一個好奇的人的另一方面,可能就不是那么有耐心去長久地關(guān)注一個主題。
我想去寫新的東西,不僅僅停留在親子或是家庭內(nèi)部(我寫過一個短篇小說叫《吮吸》,講的就是一個媽媽帶著一個孩子在飛機上的故事。那個狀態(tài)就是我經(jīng)歷過的。當時還在喂奶,帶著他去巴厘島,從北京直飛六七個小時,他一直在哭,也不知道為什么。周圍人已經(jīng)明顯很煩了,后來我實在沒地方躲,就抱著他躲到廁所里待了大概一兩個小時),更多想寫的是你有這樣一個母親的角色之后,在社會中的心態(tài)、心理變化。
工作中的問題,女人的問題,或者更抽象一點,其實就是人的問題,只是說這個人的問題透過女人的處境來反映。男人就沒有那種孤獨不安、充滿壓力的時候嗎?一樣也有啊,只是說對他來講不是做母親的時刻,可能是他做社畜的一些時刻,被老板罵的一些時刻。
但我也只能表達自己的一些經(jīng)驗和想法,整體的女性問題應該怎么解決,這不是我特別關(guān)注的東西,或者說是在我能力和視野之外的。因為寫小說會關(guān)注一些具體的、個體的、特別的東西,如果懷著解答特別有共性的、廣泛的問題的心思去寫故事的話,這故事出來可能有點兒像講道理,特別是那種太典型的感覺。所以如果想寫小說,還是要避免過于上價值觀。
因此《晚婚》要講的,也不是一個都市大齡女性如何追求愛情、婚姻,只不過最后呈現(xiàn)、提煉成了這么一個總結(jié),但我的出發(fā)點僅僅是想寫這么一個人,她這樣一個性格,面對那樣的選擇她會怎么樣。寫作時更多的是從人物的個性出發(fā),而不是從人物的處境出發(fā)。她的處境只是為了更好地凸顯她的個性,然后才會這樣去設置。
我今年三十多歲,也剛剛經(jīng)歷了書里主人公黃婉絲的年齡,因此想寫一個跟自己年齡很貼近、心理性格也差不多的一個人。但你要把她變成一個文學上的人物,還是希望她能打破一些阻礙,有點特別的東西,不能過于平淡。因為說實話26歲結(jié)婚就沒那么好糾結(jié)吧。在我們這個社會環(huán)境,你要讓她有點糾結(jié),最好就設定成年齡稍微大一點、農(nóng)村傳統(tǒng)家庭出身、在大城市有點無依無靠的一個女孩兒,看她會怎么樣。
后來這個設定也引來了很多人的吐槽,覺得過于類型化,但我在意的是,能不能用一個類型化的角色講一個不類型的故事?比如書里黃婉絲的閨蜜凌青,很多人也說像唐晶(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的女二),但你怎么把這種看起來特別典型的人物放在一個真實的情景里,讓大家覺得她其實也有真實的一些痛苦,不僅是表面上的霸道女總裁?她也有她看不見的地方、脆弱的地方、無能為力的地方,也有她控制不了的東西,我覺得這是一個虛擬人物可以講述的。你的人物起點怎么類型化都沒關(guān)系,因為面對的事情都不一樣。
黃婉絲的個性確實有一部分很像我自己。雖然我從小在北京郊區(qū)長大,沒有農(nóng)村生活的經(jīng)驗,但你有家庭問題的話,其實不在乎貧富,也不在乎是農(nóng)村還是城市。我跟我媽不太喜歡溝通,我第一本書出了一年多,也沒有拿給她,最近她才找來看。因為寫作會有一部分自我投射,是袒露或暴露自己的一個過程,而我不想在她面前暴露自己。
雖然家人朋友都在北京,但我有時還是會有那種很原子化、很孤獨的感覺。可能很多同學都住在附近,但不見得經(jīng)常想要去見到他們。算比較孤僻吧。我記得大概上小學的時候,讀《福爾摩斯探案集》,里面有一集講華生跟福爾摩斯去散步,發(fā)生案子之前,兩個互知肺腑的人在一起,什么話也不說。就因為交情太深、太了解了,才可以一個在左、一個在右這么走路,一個字不說也會覺得很舒服。我覺得那樣的狀態(tài)或者那樣的親密狀態(tài)是我比較向往的。
如果是生活中享受這種疏離、有一點惴惴不安的人,讀到《晚婚》可能會更有共鳴。而那種對自己和周圍的確信非常堅實、對一切胸有成竹的人,可能讀到這本書就會覺得,為什么這個人會這樣?但是這本書想表達的東西,我覺得在自己想表達的范圍內(nèi),它已經(jīng)都做到了。之后會遇到什么樣的讀者,是幸福的讀者,還是那種和黃婉絲相似的有家庭問題的讀者,我覺得這都是非常隨機的事情。
《晚婚》這個書名是編輯的主意,我本來想叫《半圓》,因為淡豹有本小說叫《美滿》,我覺得那個名字起得特別好。而且這本書講的其實是一個不太圓滿的故事,不是說黃婉絲最后不幸?;蛘邲]有收獲愛情,我們現(xiàn)在好像喜歡將二者割裂,總覺得表面的幸福不是幸福,但我覺得表面的幸福也可以是幸福。
它的不圓滿我覺得體現(xiàn)在,我們更習慣的可能是公主配王子,兩人都很完美,但最終的結(jié)局實際上是兩個人因為不完美所以才能匹配。可能到二十多歲三十多歲,很多時候自己希望的理想結(jié)局并不是他好我也好,而是他不好我也不太好,我們能夠把日子過下去。
也有認識的讀者跟我講,好像不知道這兩個人怎么就相愛了。我只是把所有關(guān)系都碼在這里,并沒有去強調(diào)這個關(guān)系有多么熱烈,更多的是探討已經(jīng)很和諧的關(guān)系下面的那些東西。至于這個關(guān)系是怎么來的,這本書沒有解釋清楚。這也是我覺得失誤的地方,就不應該從兩個人不相識的時候開始寫,應該從既成事實開始。
我確實不擅長寫兩個人談戀愛,你來我往,下雨天怎么樣、一起玩怎么樣,愛情劇里的拍拖過程。大家都想知道親密關(guān)系是怎么來的,但這本書的重點在親密關(guān)系下面的東西,而不是親密關(guān)系怎么了。
現(xiàn)實故事是一層,現(xiàn)實之下的心理上的故事是另外一層,我會比較關(guān)注人物內(nèi)心的東西。更喜歡在下面一層待著,不太受外界事件的影響,不是被迫去寫這個人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吃了什么、穿了什么,這些很表層的事其實很浪費筆墨,而且能表達的東西很少。
如果你舍掉這些東西,沉到她的心理上,你會發(fā)現(xiàn)你變得很自由,她怎么想的,很多事情她是什么樣的反應、什么樣的心態(tài)……透過人物的眼睛和濾鏡去看待生活,我覺得這對小說創(chuàng)作來說是一個特別大的源泉。
我對寫作的規(guī)劃就像我從前對上班的規(guī)劃一樣——寫了再說。大學畢業(yè)后那兩年就有這種想法,只想用更少的精力把本職工作完成,剩余的時間就可以去寫小說。我喜歡編故事,那時候就堅信,只要我喜歡就是我適合,不需要外界的檢驗。早期當然經(jīng)常感到挫敗,但沒想過放棄。如果你很喜歡一個事情,其實很容易堅持?;蛘哒f你不需要堅持,因為這是一個很快樂的過程,比如打游戲,需要堅持嗎?
我最早寫了一些奇幻小說,奇幻的東西首先肯定是有現(xiàn)實的基礎,然后做變形,從而形成奇幻的效果,它最終一定有一個非?,F(xiàn)實的內(nèi)核。但是這個東西的核在哪兒呢?最終還是要從生活的質(zhì)地中去找。
如果你缺少現(xiàn)實的內(nèi)核,你的奇幻是沒有根基的,我慢慢發(fā)現(xiàn)我那段時間寫的就是有這個問題。如果耽于想象力,會陷在一個不講邏輯、不講現(xiàn)實的困境里,對我來說那條路沒有走通,我覺得可能那時候還是缺少一些對自我的認知和生活的經(jīng)驗。所以那個時候去寫奇幻,真的是沒有根兒的。
后來年紀大了,在日復一日中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是這么平凡、這么庸俗,慢慢那種寫作夢想的粉色泡泡就沒有了,心態(tài)變得比較平和、低調(diào),寫出來的東西會比較冷,就好像有點消沉或者致郁的感受,但是我覺得這就是生活給我的感受。
不管多么激動人心的工作,到最后全都是日復一日的重復。其實寫作也是一樣,每天坐在那兒寫也是一種重復,但你能在這種重復中不斷挖掘你的感受。其實一個寫作者最重要的并不是要過多么跌宕起伏的生活,等你養(yǎng)成觀察、思考和最終輸出的習慣,就能將生活中留意到的細節(jié)進行文學架構(gòu)。
日常的生活,上班族的生活,全職媽媽的生活,你會有很多故事可以寫。因為這些人就在身邊,他們又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除了你能想象的那種標簽化的問題,還有很多沒有被提煉成標簽的那種細微的生活,都可以作為小說的一些源泉。當你寫到一個故事需要這樣一個角色的時候,你遇到過的那些東西就會蹦出來找你,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
平常我基本上只要不帶孩子,就會在家寫。很少說今天特別興奮,打出七八千字,明天不興奮了,一個字兒也不寫。一般來說還是比較規(guī)律的,每天都寫兩千字左右,也不是寫出來的每個字都可以見人。
一個故事寫不下去了,我就換一個開頭嘛,我經(jīng)常會這樣。雖然我們講文學要靠靈感,但我覺得最終還是要靠習慣和技巧,靠寫文章的很多具體的鉤子,把靈感打撈出來。如何訓練這些技巧,一方面我喜歡看別人的小說,也會看《故事》這一類的書,更多的還是靠生活的積累,生活的經(jīng)驗變多了,對社會尤其是對自己的了解比以前多了,開始了解以前很多糾結(jié)或者很多選擇是怎么回事兒。當你更多地了解自己時,你就更能理解筆下人物的很多動機和想法。
寫作者還是要對人的內(nèi)心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僅僅是我做過什么什么工作。我做過記者,就能寫好一個記者形象嗎?不一定。塑造人物和生活經(jīng)驗肯定是相關(guān)的,但是最終能不能讓人物立起來,還是要看內(nèi)心的很多感受和經(jīng)驗能不能體現(xiàn)出來。
我沒有想給讀者什么啟發(fā)。我覺得很多寫出來的故事連我自己都啟發(fā)不了,怎么啟發(fā)別人?啟發(fā)不了。小說我覺得只是說,大家度過這兩三個小時,沒有覺得特別難過,反而覺得這兩小時還挺短的,就可以了。
它首先是個小說,是個比較通俗的故事(類似《我的天才女友》這種,就是很平實地講兩個女孩兒的故事,敘事上也沒有什么先鋒的東西,但這就是我很向往的,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寫出那樣的故事),可能就是一個消遣的作用。大家讀完,要是覺得好像閱讀的過程還比較愉快,即便它的結(jié)果不是那么光明,過程仍然會被文字或者故事吸引,這就可以了吧。我自己讀小說得到的那些樂趣,如果我的小說也能給到我的讀者的話,那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