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瑩
腦梗死是腦部血供受阻導致的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情況,具有疾病進程快、起病急、預后差、后遺癥明顯等特點,盡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是促進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1]。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腦梗死患病率呈遞增趨勢,其與高血壓等患病率增加以及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有關。關于腦梗死的治療藥物種類較多,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均較為常用。經過治療研究發(fā)現(xiàn),單一用藥情況下腦梗死患者的預后情況并不理想,而合理的聯(lián)合用藥可以在藥物協(xié)同作用下提升疾病治療效果。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用藥方案治療腦梗死的預后效果,研究本院104 例腦梗死患者,探討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的預后效果。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104 例腦梗死患者,均經腦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MRI)、CT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納入標準:①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相關腦梗死診斷標準;②氯吡格雷等研究用藥患者無禁忌;③患者或家屬對治療方案知情同意;④上報倫理委員會審核。排除標準:①妊娠等特殊階段患者;②拒絕參與患者;③精神、意識、認知障礙患者;④過敏體質患者;⑤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將患者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2 例。對照組中男32 例,女20 例;年齡45~73 歲,平均年齡(58.6±6.6)歲;發(fā)病至入院治療時間30 min~4 h,平均發(fā)病至入院治療時間(2.5±1.5)h;體重45~80 kg,平均體重(62.5±7.5)kg。觀察組中男30 例,女22 例;年齡47~72 歲,平均年齡(59.0±6.5)歲;發(fā)病至入院治療時間45 min~4 h,平均發(fā)病至入院治療時間(2.7±1.3)h;體重46~83 kg,平均體重(63.0±7.8)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如應用腦細胞活化劑、腦保護劑以及鈣離子拮抗劑等對癥支持,以保護患者腦組織細胞。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阿司匹林治療,10 mg/次,1 次/d 口服,連續(xù)治療4 周。觀察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阿司匹林用方法、次數(shù)及劑量同對照組;硫酸氫氯吡格雷75 mg/次,1 次/d 口服,連續(xù)治療4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情況及炎性因子水平。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腦梗死患者治療后影像學復查病灶消失、癥狀基本消失,NIHSS 評分減少>90%;有效:腦梗死患者治療后影像學復查結果以及癥狀均明顯改善,NIHSS 評分減少30%~90%;無效:腦梗死患者治療后影像學復查結果、癥狀、NIHSS 評分基本無變化,未達到上述治療標準[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不良反應包括出血、皮疹、便秘、頭痛。采用NIHSS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定,分數(shù)越高說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颊咧委熐凹爸委? 周后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參考Barthel指數(shù)進行評價,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越好[1]。炎性因子包括IL-6、CRP、TNF-α。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15%(50/52),其中顯效、有效及無效患者分別為30、20、2 例;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85%(41/52),其中顯效、有效及無效分別為20、21、11 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1209,P=0.0078<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77%(3/52),其中出血、皮疹及便秘各1 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08%(12/52),其中出血、皮疹、頭痛各2 例,便秘患者6 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3101,P=0.0120<0.05)。
2.3 兩組NIHSS、Barthel 指數(shù)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NIHSS 評分為(20.50±3.20)分、Barthel 指數(shù)評分為(55.05±6.50)分,對照組NIHSS 評分為(20.30±2.80)分、Barthel 指數(shù)評分為(54.80±6.30)分;治療4 周后,觀察組NIHSS 評分為(7.60±1.20)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為(79.05±8.05)分,對照組NIHSS 評分為(11.10±1.50)分,Barthel 指數(shù)評分為(61.20±7.05)分;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 指數(shù)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1388、12.0290,P=0.0000、0.0000<0.05)。
2.4 兩組IL-6、CRP 及TNF-α 水平比較 觀察組治 療 后IL-6 水 平 為(12.70±1.20)ng/L、CRP 水 平 為(7.95±1.20)mg/L、TNF-α 水平為(5.80±1.28)ng/L;對照組治療后IL-6 水平為(17.80±3.20)ng/L、CRP 水平為(12.40±2.40)mg/L、TNF-α 水平為(9.70±2.50)ng/L。觀察組治療后IL-6、CRP 及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761、11.9590、10.013,P<0.05)。
腦梗死是典型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基于疾病對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救治成功后患者仍有明顯的偏癱、失語等后遺癥表現(xiàn)[3]。基于疾病特點,臨床上主張盡早治療,越早治療患者預后情況越好。為了確保疾病治療效果,需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關于腦梗死治療的藥物種類較多,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均較為常用,均有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促進患者康復的價值。阿司匹林常用于治療風濕病、關節(jié)痛等疾病,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常用于預防術后血栓治療。另外,此藥物可減少心肌梗死復發(fā),減少急性發(fā)病,是預防心肌梗死的有效藥物,口服后吸收速度快,短時間內分布于各組織中。氯吡格雷可以選擇性地避免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結合,在血液中與紅細胞膜結合,促進人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改善和新陳代謝。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可以促進抗血小板聚集、減少腦組織缺血情況、改善神經功能、抑制炎性反應,在協(xié)同作用下減少腦組織缺血性事件,促進患者預后,提升患者日常活動能力,是安全和有效的聯(lián)合治療方案[4]。楊景麗[5]研究指出,腦梗死患者行聯(lián)合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改善,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價值。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 指數(shù)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IL-6、CRP 及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吳長雷[6]的研究結果有一致性,采取阿司匹林聯(lián)合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0%高于對照組的84.3%,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價值,可以減少神經功能受損、炎性反應,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助于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