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清明時節(jié)。清明前后的螺螄肥美,味道極佳,在我的家鄉(xiāng)浙江長興流傳著“清明螺,肥似鵝”的說法。
螺螄常棲息于冬暖夏涼、底土柔軟、餌料豐富的湖泊和池塘中,特別喜歡叮附在水草或河埠的石板下。清明剛過,氣溫還不是很高,到了河邊,我脫下鞋子,卷起褲腳,雙腳蹚進尚有涼意的水中,慢慢挪動著腳步,隨帶的木桶漂浮在水面。水草和石板上的螺螄經(jīng)常密密地蠕動一排,我隨手一抄,就是大大的一把。我把螺螄放進水桶里的時候,時常發(fā)出一串串“咚、咚、咚”的聲響,頓時使人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美妙極了。
螺螄拿回家后,母親一般都不急于食用,而是放在木盆里用清水養(yǎng)上1至2天,讓淤積在體內(nèi)的泥土排干凈,這樣,吃起來會清爽可口。
螺螄養(yǎng)干凈了,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剪去尾端。因為螺螄肉的最后一段是內(nèi)臟和排泄物。
我家螺螄的吃法常常是油爆或清蒸。我打小吃螺螄,一直都用嘴吸螺螄肉,吸不出來時,就把筷子掉個頭,用筷尖輕輕地往螺螄里面戳幾下,很快就把螺螄肉吸了出來。后來又了牙簽,吃螺螄就方便多了,只要用牙簽往里一戳,就可以輕松地把螺螄肉挑出來。
(據(jù)《益壽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