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博物館
內(nèi)容提要:2018年連云港市博物館對海州區(qū)張莊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其中發(fā)現(xiàn)五代墓15座、宋墓16座,共出土各類文物200余件套。這批五代、宋代墓葬形制特殊多樣、出土器物種類豐富、墓室建筑工藝脈絡(luò)清晰。不僅在連云港地區(qū)屬于首次發(fā)現(xiàn),在蘇北魯南地區(qū)也不多見,為研究連云港海州地區(qū)五代至宋代時期的歷史文化面貌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及喪葬習俗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海州張莊墓地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qū)雙龍村張莊隊北部臺地上,海拔9米,坐落于錦屏山北麓和磨盤山西北側(cè),北臨秦東門大街,東臨朐陽派出所,西臨培智學(xué)校,東北距海州區(qū)政府約3千米,西北距明清海州古城1.3千米(圖一)。2018年3月28日,接群眾報告,在張莊水庫排洪溝工程建設(shè)工地發(fā)現(xiàn)古墓葬。2018年3月29日至12月13日,連云港市博物館對分布在已開挖排洪溝及鄰近區(qū)域的74座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圖二)。墓葬時代涵蓋漢、五代、北宋、明清,以漢墓及五代、北宋墓為主。其中漢墓39座、五代墓15座、北宋墓16座、明清墓4座?,F(xiàn)將五代至宋墓葬的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張莊墓地位置示意圖
圖二//張莊墓地2018年度發(fā)掘墓葬分布總平面圖
此次發(fā)掘工作沿工程已開挖排洪溝展開,可將發(fā)掘區(qū)域按溝體南北劃分為Ⅰ、Ⅱ兩區(qū)。發(fā)掘的五代至宋墓葬共31座,主要分布于發(fā)掘Ⅱ區(qū),分布較疏散,與其他各時期墓葬夾雜在一起,排列并無明顯規(guī)律,部分墓葬之間存在打破關(guān)系。這批墓葬墓向以南北向為主,少數(shù)東西向。墓葬保存狀況不一,其中13座保存基本完整,7座被工程破壞,11座歷史上已遭盜擾。根據(jù)墓葬興建材料的不同,可分為土坑墓、磚室墓、石頂磚室墓三大類?,F(xiàn)以部分典型墓葬為例,按墓葬形制不同介紹。
1座。ⅡM36,豎穴土坑單棺墓,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墓向25°。開口層位被破壞,墓葬北側(cè)被蓄水池破壞。黃褐色填土,土質(zhì)疏松,較黏,無包含物。殘長2.4、寬0.78、殘深0.4米(圖三)。單棺,靠北放置,保存較差,殘存棺底板。殘長1.6、殘寬0.57、厚0.04米。人骨腐朽無存。出土有銀釵、瓷盒等女性用品,推測墓主為女性。
圖三// ⅡM36平、剖面圖
出土隨葬品共10件,有瓷器、銀器、銅器。在墓葬南側(cè)棺外頭廂出土瓷罐、瓷碗,瓷碗疊摞覆蓋在瓷罐上,棺內(nèi)南側(cè)出土有銅鏡、銀釵、瓷盒等隨葬品。分述如下。
1.瓷器
碗 4件。ⅡM36︰1,口沿微殘,敞口,圓唇,弧腹,餅狀足底微內(nèi)凹,足跟外沿斜削一圈。青灰胎,黃釉泛青,釉不及底,部分脫釉。口徑10.4、底徑3.7、高2.9厘米(圖四︰1)。ⅡM36︰3,口部破損,敞口,圓唇,腹部五瓣,有五道凹槽,弧腹,矮圈足底。青灰胎,施綠釉,釉不及底,部分脫釉??趶?3.9、底徑6.3、高5.2厘米(圖四︰2)。ⅡM36︰4,敞口,尖唇,斜腹,矮圈足底,外底沾窯灰顆粒。灰白胎,施白釉??趶?2.7、底徑4.2、高3.8厘米(圖四︰3)。ⅡM36︰5,口沿微殘,敞口,卷沿,圓唇,弧腹,餅狀足底微內(nèi)凹,足跟外沿斜削一圈。黃白胎,黃釉泛青,外施半釉??趶?0、底徑4.6、高3.8厘米(圖四︰4)。
罐 1件。ⅡM36︰2,侈口,平沿,尖唇,短束頸,溜肩,肩上有四系,鼓腹,最大腹徑在中部,平底微內(nèi)凹。青灰胎,綠釉,外施半釉至腹部。口徑8.4、腹徑16.3、底徑6、高20.5厘米(圖四︰5)。
盒 1件。ⅡM36︰6,無蓋,子口內(nèi)斂,尖圓唇,腹部花瓣形,有凸棱12道,圈足,足跟外沿斜削一圈?;姨?,施青白釉,遍體冰裂紋??趶?.8、腹徑5.7、底徑5、高3.25厘米(圖四︰9)。
缽 1件。ⅡM36︰10。斂口,平沿,圓唇,短束頸,鼓弧腹,平底微內(nèi)凹,足跟外沿斜削一圈?;姨?,外施綠釉至腹部,脫釉嚴重,釉下施一層白色化妝土??趶?5.3、底徑7.3、高9.6厘米(圖四︰10)。
2.銀器
銀釵 1件。ⅡM36︰8,斷為四節(jié),釵首花瓣形,釵股雙股長棍形,上粗下細。長15、最寬0.96厘米(圖四︰8)。
鎏金銀釵 1件。ⅡM36︰9,斷為多節(jié),部分發(fā)黑,釵首殘缺,釵股雙股長方條形。殘長11.1、最寬1.1厘米(圖四︰7)。
3.銅器
銅鏡 1件。ⅡM36︰7,破損,銹蝕嚴重。四方委角,呈圓角方形,中心小圓鈕,寬素緣。邊長16.1、厚0.4厘米(圖四︰6)。
圖四// ⅡM36、ⅡM4出土器物
共22座。其中單室磚室墓19座,雙室磚室墓3座。
1.雙室磚室墓
3座(ⅡM4、ⅡM22、ⅡM29)。現(xiàn)以保存較好的ⅡM4、ⅡM29簡要介紹。
ⅡM4 雙室磚室墓,開口層位被破壞,殘存墓底,西側(cè)打破東漢時期墓葬ⅡM11,并被清代墓葬ⅡM7所疊壓。墓壙平面呈長方形,墓壙長2.7、寬2、殘深0.26~0.57米,墓向180°(圖五)。內(nèi)填紅褐色花土,含較多磚塊。雙室墓室,呈長方形,長2.26、寬1.65、殘深0.42米。墓室用三種規(guī)格磚砌成,東、北、西磚壁平地用長25、寬9、厚5厘米小條磚豎向平鋪1層,再用半截長27、寬13、厚3厘米小方磚側(cè)立斜砌磚1層,似百葉窗,上豎向平鋪半截小方磚2層,后順砌內(nèi)收上弧起券。墓室中間用長35、寬16、厚7厘米大磚豎向錯縫平鋪6層隔開兩室,南側(cè)留有一塊大磚空隙作為孔洞相通。南磚壁用小方磚橫向平鋪2層,上部被破壞。棺木及人骨腐朽無存,僅西室出土多枚棺釘及1件鐵環(huán)、7枚銅錢。介紹如下。
圖五// ⅡM4平面、剖視圖
棺釘 多枚。ⅡM4︰1,鐵質(zhì),呈蘑菇狀,釘頭呈橢圓傘形,下部尖錐形,銹蝕嚴重。殘長11.6、寬5.6、厚1.2厘米(圖四︰12)。
銅錢 7枚。均為圓形方孔,部分銹蝕嚴重。其中可辨錢文有“皇宋通寶”“元祐通寶”“嘉祐元寶”“元豐通寶”各1枚。ⅡM4︰2-1,嘉祐元寶,篆書。直徑2.3、穿寬0.7厘米(圖二二︰14)。ⅡM4︰2-2,元祐通寶,篆書。直徑2.3、穿寬0.7厘米(圖二二︰15)。
鐵環(huán) 1件。ⅡM4︰3,鐵質(zhì),環(huán)形,一側(cè)中部殘留釘根部,銹蝕嚴重。最大徑長14.1厘米(圖四︰11)。
ⅡM29 雙室磚室墓,兩墓室平面部分錯位,深度不一,存在先后下葬的打破關(guān)系,可能為夫妻合葬墓。墓葬西側(cè)被排洪溝工程破壞,墓壙平面呈刀字形,最長3.65、最寬2.3、最深2米,墓向2°(圖六)。
圖六// ⅡM29頂面、平面、剖視圖
東室已坍塌,保存較差,用磚及砌法粗糙。平面呈長梯形,北窄南寬,長2.4、南寬0.85、北寬0.5、殘高0.5米。墓室砌法為:先平地用長34、寬16、厚4厘米的青灰磚錯縫順砌2層后,側(cè)立斜砌磚1層,似百葉窗,再錯縫順砌磚2層,后側(cè)立斜砌磚1層,再錯縫順砌磚3層起券,墓頂已塌。單棺靠北放置,殘存棺底板,殘長1.5、南寬0.6、北寬0.45、厚0.05米。人骨腐朽無存。
西室保存完整,平面呈倒扣船形,北窄南寬,墓室長2.7、南寬0.9、北寬0.55、高1米。墓室砌法為:先平地用長32、寬16、厚4厘米的青灰磚錯縫順砌5層,后側(cè)立斜砌磚1層,后錯縫順砌4層后內(nèi)收起券,南北兩頭平磚蓋頂,中間倒“V”字形頂,墓底橫向鋪磚。單棺,靠北放置,呈船形,北窄南寬,保存一般,蓋板及頭擋已塌,棺底板較厚,下有兩根平整枕木墊底。棺長1.9、南寬0.52、北寬0.44、深0.57米。棺木頭擋兩側(cè)有泡釘裝飾,發(fā)現(xiàn)鋪首銜環(huán)。人骨腐朽無存,頭向朝南,葬式不明。棺內(nèi)出土瓷盒、發(fā)釵等女性用品,推測西室墓主為女性。
隨葬品共17件,其中東室出土2件,西室出土15件。東室棺外南側(cè)頭廂出土瓷罐1件,棺內(nèi)北側(cè)出土瓷缽1件。西室棺頭擋底板向南突出一截,上放置瓷執(zhí)壺、瓷碗,棺外南側(cè)頭廂放置陶罐、瓷碗,棺內(nèi)出土銅鏡、發(fā)釵、瓷盒、銅錢、瓷水盂等隨葬品。選擇保存較好的器物,按材質(zhì)介紹如下。
(1)陶瓷器
陶罐 1件。ⅡM29︰1,泥質(zhì)黑陶。侈口,圓唇,口沿處束頸,溜肩,肩上有雙系,均殘缺,鼓球腹,最大腹徑在腹部偏上,平底微內(nèi)凹??趶?3.5、底徑10.3、高23.9厘米(圖七︰13)。
瓷碗 1件。ⅡM29︰3,敞口,圓唇,口沿外有1道凸棱,弧腹,矮圈足。白胎,施白釉,釉不及底。口徑11、底徑4.4、高3.7厘米(圖七︰1)。
瓷盒 2件。ⅡM29︰6,覆斗形蓋,蓋上有3圈弦紋,子母口,尖圓唇,折肩,折腹斜收,假圈足,足跟外沿斜削一圈,平底微內(nèi)凹。磚紅色胎,綠釉泛黃,釉不及底??趶?6.9、腹徑 7.3、底徑3.8、高5.8厘米(圖七︰2)。ⅡM29︰4,覆缽形蓋,子母口,尖圓唇,折肩,折腹斜收,矮圈足,足跟外沿斜削一圈。白胎,施白釉,有灰色沁??趶?.2、腹徑6、底徑3.2、高5.4厘米(圖七︰4)。
瓷奩 1件。ⅡM29︰5,無蓋,子口,尖圓唇,折肩,折腹斜收,假圈足,足跟外沿斜削一圈,平底內(nèi)凹,外底部有一圈6塊支釘塊狀痕。青灰胎,施綠釉,釉不及底??趶?.5、腹徑11.4、底徑5.7、高5.7厘米(圖七︰3)。
瓷水盂 1件。ⅡM29︰7,灰胎,斂口,尖圓唇,溜肩,瓜棱狀鼓腹,5道平分,假圈足,足跟外沿斜削一圈,平底?;姨ィ┽u釉,部分脫釉,釉不及底。口徑3.4、腹徑6.7、底徑3.5、高3.9厘米(圖七︰6)。
瓷缽 1件。ⅡM29︰17,侈口,圓唇,口沿外束頸,溜肩,鼓腹,最大腹徑近肩部,有兩圈弦紋,平底內(nèi)凹?;姨?,外施綠釉,釉不及底??趶?5.7、底徑7.1、高10.7厘米(圖七︰9)。
瓷執(zhí)壺 1件。ⅡM29︰2,喇叭形口,平沿外撇,尖圓唇,長束頸,瓜棱狀鼓腹,矮圈足底。圓管形長流外折,扁鋬手上飾4道刻劃線紋。灰胎,施青釉??趶?.1、底徑6.4、高18.8厘米(圖七︰10)。
瓷罐 1件。ⅡM29︰16,侈口,平沿,圓方唇,短束頸,溜肩,肩上有四系,均殘,鼓腹,最大腹徑偏上部,平底微內(nèi)凹。灰胎,外施醬黑釉至腹部??趶?0、腹徑22.8、底徑8.5、高27.8厘米(圖七︰11)。
(2)銅器
銅鏡 1件。ⅡM29︰8,斷為2塊,圓形,球形鈕,鈕外一圈弦紋,對稱分布4對蓮花、牡丹花,素寬緣。直徑35、厚0.7厘米(圖七︰12)。
銅錢 5枚。均為圓形方孔,部分銹蝕破損。其中開元通寶4枚,乾元重寶1枚。ⅡM29︰10-1,開元通寶,楷書,背有月牙痕。直徑2.4、穿寬0.7厘米(圖二二︰11)。ⅡM29︰10-2,乾元重寶,楷書。直徑2.4、穿寬0.7厘米(圖二二︰12)。
銅釵 1件。ⅡM29︰11,表面銹蝕發(fā)黑,釵股下部殘缺,系用一根銅絲對折兩股而成,呈“U”形并列雙股。殘長13.8、最寬0.7厘米(圖七︰8)。
銅鋪首銜環(huán) 1件。ⅡM29︰14,僅殘存環(huán),半橢圓形,表面部分銹蝕,可能為棺擋頭飾件。殘長5.7、殘寬3.8厘米(圖七︰5)。
(3)漆木器
漆木器只在西棺內(nèi)出土,漆奩盒、漆鏡奩盒各1件,髹黑漆,保存較差。還在棺頭前發(fā)現(xiàn)若干件弓形、圓形木器,可能為棺飾件。
木梳 1件。ⅡM29︰9,殘存部分,木質(zhì),半橢圓形,梳背截面呈扇形,下接長條形梳齒。殘長8、最寬4.28厘米(圖七︰7)。
圖七// ⅡM29出土器物
2.單室磚墓
19座(ⅡM9、ⅡM14、ⅡM15、ⅡM17、ⅡM18、ⅡM20、ⅡM21、ⅡM24、ⅡM27、ⅡM30、ⅡM32、ⅡM38、ⅡM39、ⅡM48、ⅠM14、ⅠM19、ⅠM20、ⅠM22、ⅠM25)。多數(shù)為不帶墓道的墓葬,只有ⅡM14、ⅡM21、ⅡM30、ⅠM14帶墓道。墓室形狀有船形、長方形、長梯形、半弧長方形,以船形、長方形為主?,F(xiàn)以保存較好的ⅡM17、ⅡM18、ⅡM30、ⅡM32介紹如下。
ⅡM17 長方形磚室墓,開口層位被破壞,墓壙平面略呈長梯形,南寬北窄,墓壙長4.1、北寬1.35、南寬1.7、殘深1.1米,墓向5°(圖八)。內(nèi)填紅褐色土,土質(zhì)疏松,純凈無包含物。磚砌墓室,保存完整,墓頂呈覆船形,墓室平面近長方形,長3.35、北寬0.85、南寬1.1、高1.06米。墓室砌法為:先平地用長34、寬16、厚4厘米的青灰磚錯縫順砌5層,后側(cè)立斜砌磚1層,再錯縫順砌磚2層,后錯縫順砌疊澀內(nèi)收10層起券,最后南北頭尾平磚蓋頂,中間使用立磚交叉成“V”字形頂。墓底有三道磚砌橫梁,間距0.53米。單棺,靠北放置,保存較差,已倒塌。人骨腐朽無存,頭向朝南,葬式不明。
圖八// ⅡM17頂面、平面、剖視圖
出土隨葬品6件。墓室棺外南側(cè)頭廂出土陶罐、陶碗、瓷執(zhí)壺,棺內(nèi)出土銅鏡、陶硯、漆奩盒。其中漆奩盒保存較差。按材質(zhì)分述如下。
(1)陶瓷器
陶罐 1件。ⅡM17︰1,夾砂灰陶??谘匚?,盤口外侈,尖圓唇,卷沿,短束頸,溜肩,球腹,最大腹徑在中部,平底微內(nèi)凹??趶?4.6、腹徑29.3、底徑14.6、高36.6厘米(圖九︰1)。
陶碗 1件。ⅡM17︰2,敞口,圓唇,斜弧腹,假圈足,餅足底?;掖痔ィS釉,釉不及底??趶?2、底徑6、高4.8厘米(圖九︰3)。
陶硯 1件。ⅡM17︰4,泥質(zhì)黑陶,平面呈箕形,側(cè)呈倒梯形,硯池較深,底部有兩小足,硯面殘留墨痕,背面草書刻劃文字,漶漫不識。長14.3、寬10.3、高2.3厘米(圖九︰5)。
瓷執(zhí)壺 1件。ⅡM17︰3,侈口,尖圓唇,粗束頸,瓜棱狀鼓腹,假圈足,平底內(nèi)凹。圓管形短流,扁鋬手上飾兩道刻劃線紋?;姨?,外施醬釉泛黃,釉不及底??趶?.3、底徑4.5、高12.1厘米(圖九︰4)。
(2)銅器
銅鏡 1件。ⅡM17︰5,圓形,小圓鈕,寬素緣。表面銹蝕,紋飾不清。直徑11、厚0.3厘米(圖九︰2)。
圖九// ⅡM17出土器物
ⅡM18 長梯形磚室墓,東側(cè)部分墓壙被排洪溝工程破壞,墓壙平面呈長梯形,長3.18、南寬1.91、北寬1.54、深1.2米,墓向13°(圖一〇)。磚砌墓室,保存完整,平面呈長梯形,北窄南寬,墓室長2.5、南寬1.16、北寬0.75、高0.97米。墓室砌法為:先是平地用長28、寬13、厚4厘米的青灰磚并排錯縫順砌6層,后微內(nèi)收,錯縫順砌12層,最后南北兩頭平磚蓋頂,中間使用立磚交叉成“V”字形券頂,頂上再順置3塊磚。墓室南側(cè)外東西兩頭有突出的磚垛子,可能用以加固墓室。整體墓室狹窄且小,東、西兩側(cè)向內(nèi)擠壓變形,推測棺木放置后磚砌墓室,采用貼棺起磚砌法,隨木棺的弧度逐漸疊澀內(nèi)收后蓋頂。棺木及人骨腐朽無存。
圖一〇// ⅡM18頂面、平面、剖視圖
共出土隨葬品10件。墓室內(nèi)南側(cè)較寬處出土瓷碗、瓷罐,瓷碗疊摞覆蓋在瓷罐上。墓室內(nèi)北側(cè)較窄處出土瓷缽、瓷執(zhí)壺。棺內(nèi)出土瓷水盂、陶盆、銅鏡、銅錢。按材質(zhì)分述如下。
(1)陶瓷器
陶盆 1件。ⅡM18︰10,夾砂灰陶,侈口,寬卷沿,方唇,弧腹,平底內(nèi)凹。口徑22、底徑10.4、高8厘米(圖一一︰6)。
瓷碗 2件。ⅡM18︰5,敞口,圓唇,口沿外有1道凸棱,弧腹,矮圈足底,足跟外沿斜削一圈。灰白胎,施青白釉,釉不及底。口徑11.2、底徑5、高3.1厘米(圖一一︰1)。ⅡM18︰1,敞口,尖圓唇,弧腹,圈足?;野滋?,施青白釉,釉片開裂,釉不及底??趶?3.7、底徑5.4、高6.2厘米(圖一一︰2)。
瓷罐 1件。ⅡM18︰8,侈口,平沿,圓唇,短束頸,溜肩,肩上有四系,均殘,球腹,矮圈足底。灰胎,外施綠釉,脫釉嚴重??趶?0.4、底徑7.1、高15.8厘米(圖一一︰3)。
瓷缽 1件。ⅡM18︰2,直口微斂,圓唇,肩部微收有道弦紋,弧腹,假圈足,環(huán)底?;野滋?,外施白釉,釉不及底??趶?0.8、腹徑11.4、底徑5、高8.1厘米(圖一一︰4)。
瓷執(zhí)壺 1件。ⅡM18︰4,盤口,方圓唇,短束頸,溜肩,鼓腹,圈足,肩上有圓管形短流,扁鋬手,雙系?;野滋ィ┖谟?,釉不及底??趶?.6、底徑4.8、高7.4厘米(圖一一︰5)。
瓷水盂 1件。ⅡM18︰3,斂口,圓唇,無頸,鼓肩,弧腹,最大腹徑近肩部,圈足。白胎,胎體薄,滿施白釉。口徑3.1、腹徑4.5、底徑2、高3.1厘米(圖一一︰8)。
(2)銅鐵器
銅鏡 1件。ⅡM18︰6,殘缺部分,長方形,小橋鈕,素面,無緣。部分表面銹蝕。長7.5、寬7.1、厚0.1厘米(圖一一︰7)。
銅錢 5枚。均為圓形方孔,部分銹蝕,可辨錢文的有“開元通寶”“祥符元寶”“元豐通寶”各1枚。ⅡM18︰7-3,元豐通寶,篆書,表面微銹蝕。直徑2.4、穿寬0.7厘米(圖二二︰13)。
棺釘 多枚。ⅡM18︰9,鐵質(zhì),呈蘑菇狀,釘頭呈圓帽形,下部尖錐形,銹蝕嚴重。長13、最寬3.3、厚1.3厘米(圖一一︰9)。
圖一一// ⅡM18出土器物
ⅡM32 船形磚室墓,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墓向171°,墓壙長6.1、寬3.5、深3.5米(圖一二;彩插三︰1)。墓壙東側(cè)被北宋時期墓葬ⅡM33所打破。墓室平面呈覆船形,保存完整,北窄南寬,最寬處位于南側(cè)中間,墓室長5.4、最寬2.2、高1.4米。東、西磚壁南側(cè)各設(shè)置1個壁龕,放置木俑。東、西磚壁與棺之間有磚垛支撐,防止磚壁及頂部坍塌,其建造方法可能是在木棺放入后,再于棺外用磚疊砌墓室。墓室東、西壁的砌法為:先平地用長36、寬18、厚4厘米的青灰磚錯縫順砌磚3層,后側(cè)立斜砌磚1層,再兩順一丁砌磚4層,后錯縫順砌疊澀內(nèi)收磚18層起券,最后南北兩頭橫向單排平磚蓋頂,中間立磚交叉成倒“V”字形頂。墓底橫置鋪磚,但南側(cè)頭廂墓底未鋪磚。棺木保存較好,單棺,靠北放置,形狀呈船形,前高后低,南寬且高、北窄且矮,長3.1、南寬0.7、北寬0.52、高0.62米。棺底板較厚,類似須彌座,下有兩根豎向的枕木墊底。棺底四周有一圈欄桿裝飾,在棺前擋外發(fā)現(xiàn)端木橋、望柱等木質(zhì)構(gòu)件。棺蓋板四角有4個方形小凹槽。人骨腐朽嚴重,葬式不明,頭朝南,頭部周圍發(fā)現(xiàn)較多銅發(fā)簪、發(fā)釵,推測墓主為女性。
圖一二// ⅡM32頂面、平面、剖視圖
1.ⅡM32墓頂航拍圖(南—北)
出土隨葬品32件。在墓室棺外南側(cè)頭廂放置有瓷壺、瓷奩、瓷杯,壁龕內(nèi)放置木俑,棺內(nèi)出土銅發(fā)簪、銅發(fā)釵、瓷盒、銅鏡、銅錢、木板、漆奩盒、漆碗、銅釧等。按材質(zhì)分述如下。
(1)漆木器
可分為木俑、木板、漆器。其中漆器出土于棺內(nèi),保存較差,均髹黑漆,夾纻胎??杀嫫餍斡衅嵬搿⑵崂?、漆奩盒、漆鏡奩盒各1件。
木俑 6件。扁平圓木雕成人形,雕刻粗糙,無人臉和服飾細部細節(jié),無手無腳,雙腿微彎曲分叉站立(彩插三︰6)。ⅡM32︰1,女俑,高髻,高46、寬11.6、厚4.1厘米(圖一三︰1)。ⅡM32︰2,男俑,戴幞頭,高45、寬10、厚5厘米(圖一三︰2)。ⅡM32︰3厘米,性別不明,高45.4、寬10、厚4.1厘米(圖一三︰3)。ⅡM32︰4,頭小,性別不明,高40.8、寬8.3、厚2.9厘米(圖一三︰4)。ⅡM32︰5,頭小,性別不明,高42.5、寬8.3、厚3.3厘米(圖一三︰5)。ⅡM32︰6,性別不明,高38.7、寬9.1、厚3.3厘米(圖一三︰6)。
木板 1件。ⅡM32︰32,位于棺內(nèi)北側(cè)。長方形木片,上面無文字??赡転槟举|(zhì)買地券或木都功版。長35.6、寬21.8、厚2厘米(圖一三︰18)。
(2)瓷器
瓷壺 1件。ⅡM32︰7,罐形,侈口,平沿,圓唇,短束頸,溜肩,肩上有四系,均殘,短流,扳手殘,鼓腹,最大腹徑偏上部,平底微內(nèi)凹。青灰胎,施黑釉至腹部??趶?.5、腹徑23、底徑8.3、高31.6厘米(圖一三︰7;彩插三︰3)。
2.瓷杯(ⅡM32︰8)
3.瓷壺(ⅡM32︰7)
瓷杯 1件。ⅡM32︰8,敞口,圓唇,寬折沿,中間折腹,高足,平底。白灰胎,僅口部施黑釉,斑點狀,釉下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出土時蓋在ⅡM32︰7瓷壺口部??趶?0、腹徑7.9、底徑5、高7.9厘米(圖一三︰9;彩插三︰2)。
瓷奩 1件。ⅡM32︰9,缺蓋,子口內(nèi)斂,尖圓唇,折肩,折腹,矮圈足,足跟外沿斜削一圈。奩內(nèi)底有3顆支釘痕。白胎,施白釉,釉不及底。口徑10.2、腹徑11.5、底徑5.5、高7.7厘米(圖一三︰10;彩插三︰4)。
4.瓷奩(ⅡM32︰9)
瓷盒 1件。ⅡM32︰10,覆缽形蓋,子母口,尖圓唇,折肩,折腹,假圈足,足跟外沿斜削一圈。青灰胎,施綠釉,釉不及底??趶?.4、腹徑7.3、底徑4.7、高3.8厘米(圖一三︰11;彩插三︰5)。
5.瓷盒(ⅡM32︰10)
6.木俑(ⅡM32︰1—6)
(3)銅器
銅鏡 1件。ⅡM32︰11,圓形,表面部分銹蝕,素面,小圓鈕,窄素緣。直徑24.1、厚0.5厘米(圖一三︰8)。
銅泡釘 10個。ⅡM32︰29,球面,9瓣花朵形,表面部分銹蝕,內(nèi)側(cè)殘留鑄造范線,可能為棺擋頭飾件。直徑2.3厘米(圖一三︰17)。
銅葫蘆 2個。ⅡM32︰30,銅質(zhì),表面銹蝕,葫蘆形,可能為棺飾件。長2.9、寬1.7厘米(圖一三︰16)。
銅錢 36枚。均為圓形方孔,出土時散落多處,部分粘結(jié)銹蝕。其中開元通寶27枚,乾元重寶9枚。ⅡM32︰25-1,開元通寶,楷書,背有月牙痕。直徑2.4、穿寬0.7厘米(圖二二︰6)。ⅡM32︰25-2,乾元重寶,楷書。直徑2.4、穿寬0.7厘米(圖二二︰7)。
銅簪 4件。ⅡM32︰16、17、33、34,形制相同。ⅡM32︰16,斷為多節(jié),表面銹蝕發(fā)黑,花骨朵形簪首,扁平長條形簪股。殘長14.4、最寬1.1厘米(圖一三︰15)。
銅釧 2對4件。ⅡM32︰19、ⅡM32︰20器型及大小相同,為1對。ⅡM32︰19,表面銹蝕發(fā)黑,呈橢圓形,釧面單股寬柳葉形,兩側(cè)有凸棱,釧面上下各鏨打一圈聯(lián)珠紋,中間鏨打花卉紋,兩端尖細部分纏細銀絲,并繞出云頭環(huán)眼。最大徑5.6、展開長17.3、最寬2厘米(圖一三︰21)。ⅡM32︰21、ⅡM32︰22器型及大小相同,為1對。ⅡM32︰21,表面銹蝕發(fā)黑,呈橢圓形,釧面單股窄柳葉形,兩側(cè)有凸棱,素面,兩端尖細部分纏細銀絲,并繞出云頭環(huán)眼。最大徑4.8、展開長15、最寬1厘米(圖一三︰19)。
銅釵頭 1件。ⅡM32︰23,黃銅質(zhì)地,部分發(fā)黑,殘存釵頭,呈云朵形,一側(cè)有蛟魚張口銜物,釵頭表面鏨刻線紋,線細如絲,釵身不存。殘長14.7、寬4.4、厚0.4厘米(圖一三︰20)。
銅釵 4件。ⅡM32︰26—28、31,形制相同。ⅡM32︰26,表面銹蝕發(fā)黑,釵股下部殘缺,系用一根銅絲對折兩股而成,呈“U”形并列雙股。殘長7.9、寬0.73厘米(圖一三︰12)。
另外,棺內(nèi)還發(fā)現(xiàn)較多殘碎銅首飾構(gòu)件,諸如彈簧、銀絲、花葉首部、魚鳥形動物、剪紙狀鏤空網(wǎng)格等。
(4)銀器
銀笄 1件。ⅡM32︰18,笄首殘缺,表面銹蝕發(fā)黑,三根圓棍形笄身。殘長18.5、最寬1.1厘米(圖一三︰14)。
銀鑷子耳挖 1件。ⅡM32︰24,銀質(zhì),部分發(fā)黑,耳挖部分殘缺,鑷子雙股。殘長13.2、最寬1.7厘米(圖一三︰13)。
圖一三// ⅡM32出土器物
ⅡM30 帶墓道船形磚室墓,墓壙平面呈瓶形,墓向271°,墓壙長6.6、中部最寬3.1、殘深1.45米(圖一四)。內(nèi)填黃花土,土質(zhì)較致密,在填土內(nèi)發(fā)現(xiàn)集中放置殘碎瓷片的現(xiàn)象,以青白釉、白釉瓷片為主,可辨器形有罐、碗、缽、板等。歷史上被盜,中間發(fā)現(xiàn)一不規(guī)則形盜洞。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
圖一四// ⅡM30頂面、平面、剖視圖、墓門立面圖
墓道,位于墓室正中西側(cè),斜坡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坡度35°,墓道口大底小,斜直壁內(nèi)收,開口長2.4、寬0.9、最深處1.45米。內(nèi)填淺黃色土,土質(zhì)較致密,夾雜少量碎磚塊。
墓門,位于墓室正中西側(cè),連接墓道與墓室,用磚封門,封門墻封磚砌法為平地用長28、寬13、厚4厘米的完整青灰磚順砌1層,上直立半截磚2層,后順砌1層,上直立半截磚1層,如此凡二,后順砌磚9層,上有1塊長條形石梁壓頂,外表面加工平整,通體素面,長1.45、寬0.54、厚0.15米。石梁上近墓道處有1排兩層碎磚,與封門墻等寬。
墓室,平面呈覆船形,西寬東尖,南北壁圓弧,最寬處位于中部,墓室長3.6、最寬2.35、高1.15米。墓頂用青灰磚豎向錯縫斜砌形成一倒扣的船形,中脊凸起,結(jié)構(gòu)對稱規(guī)整,磚隙處用碎瓷片嵌縫加固。墓室東、南、北三壁的砌法為先自地面用長28、寬13、厚4厘米的青灰磚錯縫順砌磚1層,然后側(cè)立斜砌磚1層,再錯縫順砌磚3層,后錯縫順砌疊澀內(nèi)收起券。墓室從正中頂部向下被盜,破壞嚴重。墓底橫向錯縫平鋪磚,其后部五分之四鋪磚兩層,前五分之一鋪磚1層,似可把墓室分為前后兩室,前室臨近墓門且面積小,后室面積大且鋪磚高出前室1層。后室放置棺木,單棺,棺木被擾亂破壞,殘剩3塊棺板,人骨腐朽無存。
出土器物可分為填土內(nèi)出土器物和墓室內(nèi)隨葬器物,其中填土內(nèi)出土可修復(fù)器物22件,有瓷碗、瓷奩。為與墓室內(nèi)出土器物相區(qū)別,墓葬填土內(nèi)出土的器物在器物號前加一個“0”表示。介紹如下。
瓷碗 21件。依口部特征分為四型。
A型 10件。侈口。依足部不同分三亞型。
Aa型 4件。矮圈足底?;「?。ⅡM30︰07,卷沿,圓唇。黃白胎,白釉泛黃??趶?3.2、底徑7、高3.1厘米(圖一五︰9)。
Ab型 2件。餅足底。斜腹,足跟外沿斜削一圈。ⅡM30︰010,白釉泛黃,脫釉嚴重,圓唇,口沿外有1道凸棱??趶?5、底徑4.1、高5.4厘米(圖一五︰11)。
Ac型 4件。玉璧足底。足跟外沿斜削一圈。ⅡM30︰05,圓唇,弧腹?;野滋ィ子苑狐S??趶?.1、底徑3.2、高2.8厘米(圖一五︰7)。
B型 1件?;?。ⅡM30︰03,八瓣,微折沿,圓唇,淺弧腹,矮圈足底。灰胎,施青釉??趶?2.3、底徑5.9、高5.8厘米(圖一五︰6)。
C型 8件。敞口。依足部不同分二亞型。
Ca型 2件。矮圈足底。ⅡM30︰06,尖圓唇,斜腹。白胎,施青白釉??趶?1、底徑4.3、高2.2厘米(圖一五︰10)。
Cb型 6件。餅足底。深腹3件。ⅡM30︰018,圓唇,口沿外有1道凸棱?;姨?,外施青白釉至腹部,內(nèi)里滿釉。口徑13.7、底徑5.4、高5.8厘米(圖一五︰8)。淺腹3件。ⅡM30︰02,尖圓唇,斜腹,足跟外沿斜削一圈。黃白胎,施青釉??趶?3、底徑6.3、高4.6厘米(圖一五︰5)。
D型 2件。斂口。ⅡM30︰09,尖圓唇,弧腹,餅足底微內(nèi)凹,足跟外沿斜削一圈。白胎,白釉泛黃??趶?0、底徑3、高3.2厘米(圖一五︰13)。
瓷奩 1件。ⅡM30︰08,無蓋,子母口,平沿,尖圓唇,折腹,平底微內(nèi)凹,足跟外沿斜削一圈。灰白胎,施青綠釉??趶?、底徑4.1、高3.7厘米(圖一五︰12)。
墓室由于被盜,僅出土隨葬品4件。按材質(zhì)分述如下。
(1)陶瓷器
陶罐 1件。ⅡM30︰2,泥質(zhì)灰陶,破損嚴重,殘存部分底及腹片。底徑6.7、殘高6.5厘米(圖一五︰3)。
瓷壺 1件。ⅡM30︰1,罐形,侈口,平沿,圓唇,短束頸,溜肩,肩上有雙系,一系殘,短流,扳手殘,鼓腹,最大腹徑偏上部,平底微內(nèi)凹。青灰胎,施黑釉至腹部??趶?、腹徑21.8、底徑7.7、高30厘米(圖一五︰1)。
瓷盞托 1件。ⅡM30︰4,五瓣花口外侈,尖圓唇,折腰,淺腹,矮圈足底,足跟外沿斜削一圈。內(nèi)底有一圈6塊芝麻狀支釘痕?;姨?,綠釉泛黃,釉薄,底部脫釉??趶?0.6、底徑5、高3厘米(圖一五︰2)。
(2)銅器
銅鏡 1件。ⅡM30︰3,殘存部分,花瓣形,四瓣,無緣。最大徑6.7、厚0.2厘米(圖一五︰4)。
圖一五// ⅡM30出土器物
共8座。采用磚石混合材料營建墓室,上為石板蓋頂,下為磚砌墓室。單棺墓和雙棺合葬墓均有發(fā)現(xiàn)。
1.石頂磚室雙棺墓
1座。ⅡM31,石頂磚室雙棺墓,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墓向289°,墓壙長3.9、寬2.4、深1.75米(圖一六)。內(nèi)填深灰褐色花土,土質(zhì)疏松,含有少量磚塊。磚石混合墓室,平面呈長梯形,東窄西寬,口小底大。墓室頂由7塊石板組成,大小不等,外側(cè)凹凸不平,內(nèi)里較平整,中間斷裂下陷。下為磚砌墓室,平面呈長梯形,東窄西寬、口小底大,口長2.9、西寬 1.6、東寬 1.5、高 1米。墓室砌法為平地用長26、寬13、厚3厘米的青灰磚錯縫順砌3層,上側(cè)立斜砌磚1層,后錯縫橫砌疊澀內(nèi)收起券,最后石板蓋頂。墓室內(nèi)置雙棺,并排靠東放置,保存較差,已坍塌變形。人骨腐朽,基本無存,北棺頭骨部分漂浮至棺中部。墓底橫置錯縫平鋪磚1層。北棺出土有銀釵、銀梳等女性用品,推測北棺為女性。
圖一六// ⅡM31頂面、平面、剖視圖
共出土隨葬品9件。北棺內(nèi)出土“開元通寶”、銅釵、銀釵、銀梳、瓷缽及“張馬家造”銘文銅鏡;南棺出土“開元通寶”“乾元重寶”銅錢及“千秋萬歲”銘文銅鏡。按材質(zhì)分述如下。
(1)瓷器
瓷缽 1件。ⅡM31︰4,斂口,卷沿,尖唇,弧腹,腹上部有兩圈弦紋,假圈足,足跟外沿斜削一圈,平底微凹?;姨?,外施綠釉泛黃,釉不及底??趶?6、底徑6.5、高7.4厘米(圖一七︰4)。
(2)銀器
銀釵 1件。ⅡM31︰2,斷為2節(jié),撲翅蝴蝶形釵首,下接扁平釵股,至彎折處變?yōu)殡p股圓棍形。長17.2、最寬1.7厘米(圖一七︰2)。
銀梳 1件。ⅡM31︰5,殘缺嚴重,梳背近半橢圓形,扁平梳齒。表面銹蝕發(fā)黑,紋飾不清。殘長5.3、最寬5厘米(圖一七︰1)。
(3)銅器
銅釵 1件。ⅡM31︰3,斷為多節(jié),表面銹蝕發(fā)黑,釵股下部殘缺,系用一根銀絲對折兩股而成,呈“U”形并列雙股。殘長18.2、最寬0.5厘米(圖一七︰3)。
銅鏡 2枚。ⅡM31︰8,圓形,圓鈕,鈕周圍分布有4字,按逆時針釋讀為“千秋萬歲”銘文,素緣。直徑12.7、厚0.5厘米(圖一七︰5)。ⅡM31︰9,近正方形,橋鈕,紋飾繁復(fù)。以鈕為中心,最內(nèi)有1圈射線,外1大圓圈,再1圈小圓珠,四角各有1朵小花,外1雙線方框,方框內(nèi)有連續(xù)的雙線三角和三個一組小圓珠組合紋,方框四邊正中外分布有四框,框內(nèi)各有1字,按上下右左順序釋讀為“張馬家造”銘文,空白處分布有8個大圓珠乳釘,外接一雙線方框,方框內(nèi)有連續(xù)的雙線三角和三個一組小圓珠組合紋,與內(nèi)方框交錯呈60°角,最外緣1圈連續(xù)緊密的小圓珠,素寬緣。邊長10、厚0.2厘米(圖一七︰6)。
圖一七//ⅡM31出土器物
銅錢 38枚。均為圓形方孔,部分銹蝕。其中開元通寶28枚,乾元重寶10枚。ⅡM31︰1-1,開元通寶,楷書,光背,北棺出土。直徑2.4、穿寬0.7厘米(圖二二︰8)。ⅡM31︰7-2,乾元重寶,楷書,出土時位于南棺ⅡM31︰8銅鏡上。直徑2.4、穿寬0.7厘米(圖二二︰9)。
2.石頂磚室單棺墓
7座(ⅡM5、ⅡM6、ⅡM33、ⅡM41、ⅠM21、ⅠM23、ⅠM26)?,F(xiàn)對保存較好的ⅡM41、ⅠM21簡要介紹。
ⅡM41 石頂磚室單棺墓,東側(cè)打破五代時期墓葬ⅡM38、西側(cè)打破東漢時期墓葬ⅡM2,墓壙平面呈長梯形,北窄南寬,長3.75、南寬1.41、北寬1.33、深1.66米,墓向183°(圖一八)。內(nèi)填紅褐色土,土質(zhì)疏松,較純凈。磚石混合墓室,平面呈長梯形,北窄南寬,長3.05、北寬1.03、南寬1.56,深1.06米。墓頂由4塊大石板組成,大小不等,內(nèi)外面都較平整,部分石板外側(cè)有小凹槽,石板之間縫隙用磚掩蓋。下為磚砌墓室,平面呈長梯形,北窄南寬。墓室壁用碎亂磚砌成,夾雜少量碎石塊。其砌法為先平地用長27.5、寬11、厚4厘米的大薄磚錯縫順砌3層,后用碎石1層,再用大薄磚錯縫順砌7層,后用長28、寬9、厚5厘米的小條磚丁砌1層,再順砌2層,最后石板蓋頂。棺木腐朽,可見朽痕靠北放置,人骨腐朽無存。
圖一八// ⅡM41頂面、平面、剖視圖
出土隨葬品10件。在墓室南側(cè)出土瓷罐、瓷碗、瓷碗,棺內(nèi)出土瓷盒、銅鏡、瓷碟及銅錢多枚。按材質(zhì)分述如下。
(1)瓷器
罐 1件。ⅡM41︰1,侈口,平沿,圓方唇,短束頸,溜肩,肩上有四系,均殘缺,下刻1圈波浪紋,鼓腹,最大腹徑在腹部偏上,平底微內(nèi)凹。黃白胎,施黃釉,部分脫釉??趶?1、腹徑20、底徑8、高24.3厘米(圖一九︰1)。
碗 4件。ⅡM41︰2,敞口,微折沿,圓唇,深弧腹,高圈足底。白胎,滿施青白釉??趶?3.2、底徑4.2、高6.1厘米(圖一九︰2)。ⅡM41︰3,侈口,折沿,圓唇,深弧腹,高圈足底。灰白胎,滿施青釉,微泛黃??趶?2.7、底徑5.2、高5.7厘米(圖一九︰3)。ⅡM41︰4,敞口,折沿,圓唇,深弧腹,高圈足底。白胎,滿施青白釉??趶?.5、底徑3.6、高4.2厘米(圖一九︰4)。ⅡM41︰5,侈口,卷沿,圓唇,深弧腹,高圈足底。白胎,滿施青白釉??趶?、底徑3.2、高4厘米(圖一九︰5)。
碟 1件。ⅡM41︰8,花口,六瓣,折沿,尖唇,淺弧腹,假圈足,平底微內(nèi)凹。白胎,胎體薄,滿施白釉??趶?.2、底徑3.1、高2.2厘米(圖一九︰6)。
盒 1件。ⅡM41︰9,呈蘋果形,覆缽形蓋,蓋頂有瓜蒂鈕,子母口,尖圓唇,球腹,平底內(nèi)凹。蓋上刻有六瓣果葉紋?;姨ィ瑵M施綠釉??趶?.2、腹徑7、底徑3.7、高7.3厘米(圖一九︰7)。
(2)銅鐵器
銅錢 45枚。均為圓形方孔,部分銹蝕粘結(jié),其中21件能識別錢文。有開元通寶1枚、咸平元寶2枚、景德元寶1枚、祥符元寶4枚、天禧通寶1枚、天圣元寶1枚、皇宋通寶2枚、熙寧重寶4枚、元豐通寶3枚、元祐通寶2枚。ⅡM41︰6-1,天禧通寶,楷書。直徑2.3、穿寬0.6厘米(圖二二︰1)。ⅡM41︰6-2,熙寧重寶,楷書。直徑2.6、穿寬0.8厘米(圖二二︰2)。ⅡM41︰6-3,景德元寶,楷書。直徑2.3、穿寬0.6厘米(圖二二︰3)。ⅡM41︰6-4,天圣元寶,楷書。直徑2.3、穿寬0.6厘米(圖二二︰4)。ⅡM41︰6-5,元豐通寶,篆書。直徑2.5、穿寬0.7厘米(圖二二︰5)。
銅鏡 1件。ⅡM41︰7,正方形,橋鈕,外1圈花瓣紋,再1圈連珠紋,外遍飾四葉草紋,素窄緣。部分表面銹蝕。邊長10、厚0.2厘米(圖一九︰9)。
棺釘 多枚。ⅡM41︰10,鐵質(zhì),呈蘑菇狀,釘頭呈圓帽形,下部尖錐形,銹蝕嚴重。殘長8、寬3.5、厚0.8厘米(圖一九︰8)。
圖一九// ⅡM41出土器物
ⅠM21 石頂磚室單棺墓,墓壙平面呈長梯形,北窄南寬,墓壙長3.02、北寬1.1、南寬1.3、深1.1米,墓向351°(圖二〇;彩插四︰1、2)。內(nèi)填黃灰色土,土質(zhì)疏松,純凈無包含物。磚石混合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墓頂由6塊石板組成,大小不等,外側(cè)凹凸不平,內(nèi)面較平整,中間斷裂下陷。下為磚砌墓室,平面呈半弧長方形,西北窄且平整,東南寬且圓弧,墓室長2.6、北寬0.78、南寬0.94,高0.58米。墓室砌法為先自地面用長28、寬13、厚4厘米的青灰磚錯縫順砌磚2層,后側(cè)立斜砌磚1層,上順砌磚1層,再側(cè)立斜砌磚1層,上順砌磚2層,最后石板蓋頂。石板之間縫隙用磚覆蓋,磚砌墓室向東傾斜變形,墓底未鋪磚。棺木及人骨腐朽嚴重,頭骨朝南,從棺痕判斷,棺木靠北放置,隨葬有銀簪、銀釵、修容刀等女性用品,推斷墓主為女性。
1.ⅠM21墓頂航拍圖
2.ⅠM21清理后
圖二〇// ⅠM21頂面、平面、剖視圖
出土隨葬品19件。在墓室棺外南側(cè)頭廂出土有瓷壺、瓷碗、瓷奩、瓷缽等隨葬品,棺內(nèi)南側(cè)出土銅鏡,頭骨周圍有銀簪、銀釵、修容刀、磨刀石等物。棺內(nèi)北側(cè)出土陶盆、棺內(nèi)中部發(fā)現(xiàn)銅錢,另有棺釘散落多處。按材質(zhì)分述如下。
(1)陶瓷器
陶盆 1件。ⅠM21︰2,泥質(zhì)黑陶,圓唇,卷沿,弧腹,平底微內(nèi)凹??趶?5.7、底徑14.1、高8.2厘米(圖二一︰1)。
瓷壺 1件。ⅠM21︰1,口沿微殘,罐形,侈口,平沿,圓唇,短束頸,溜肩,肩上有雙系,一系殘,短流,扳手殘,鼓腹,最大腹徑偏上部,平底微內(nèi)凹。青灰胎,外施醬釉至腹部??趶?0、腹徑25.8、底徑9.1、高35厘米(圖二一︰2)。
瓷碗 5件。ⅠM21︰12,敞口,圓唇,口沿外有1道凸棱,弧腹,矮圈足,碗內(nèi)底有1圈支釘痕。青灰胎,綠釉泛黃,釉不及底??趶?4.2、底徑4.7、高4.2厘米(圖二一︰3)。ⅠM21︰13,似斗笠形,直口,圓唇,折頸,斜直腹,環(huán)底內(nèi)凹,碗外底有1圈支釘痕?;姨ィ┚G釉。口徑10.2、底徑3.4、高4.6厘米(圖二一︰4)。ⅠM21︰14,敞口,圓唇,口沿外有1道凸棱,弧腹,假圈足,足跟外沿斜削一圈,平底內(nèi)凹。灰黃胎,白釉泛黃,釉不及底??趶?0.5、底徑4.7、高3.4厘米(圖二一︰5;彩插四︰3)。ⅠM21︰15,敞口,圓唇,弧腹,矮圈足,足跟外沿斜削一圈?;尹S胎,白釉泛黃,釉不及底??趶?0.7、底徑4.7、高3.2厘米(圖二一︰6)。ⅠM21︰17,侈口,圓唇,口沿外有1道凸棱,弧腹,假圈足,足跟外沿斜削一圈,平底內(nèi)凹,底部墨書“馬”字?;尹S胎,白釉泛黃,釉不及底。口徑9.7、底徑4.3、高3.3厘米(圖二一︰17)。
3.瓷碗(ⅠM21︰14)
瓷奩 1件。ⅠM21︰16,覆缽形蓋,蓋上外有1圈弦紋,內(nèi)有旋渦紋,似阿拉伯數(shù)字“6”,子母口內(nèi)斂,尖圓唇,折肩,鼓弧腹,腹部有4圈弦紋,假圈足底,足跟外沿斜削一圈,平底微內(nèi)凹,外底部有4塊支釘痕?;姨?,青釉,脫釉嚴重,釉不及底,釉下施1層灰色化妝土??趶?.4、腹徑9.7、底徑5.2、高6.9厘米(圖二一︰7;彩插四︰4)。
4.瓷奩(ⅠM21︰16)
(2)銀器
銀釵 4件。ⅠM21︰3、5、6,3件造型相近。系用1根粗銀絲對折兩股而成,呈“U”形并列雙股,通體素面,表面部分氧化發(fā)黑。ⅠM21︰3,近尾處彎曲變形。長19.4、最寬2.6厘米(圖二一︰8)。ⅠM21︰5,近尾處殘損。殘長9.7、最寬0.8厘米(圖二一︰11)。ⅠM21︰6,僅殘存一股。殘長12.1、殘寬0.4厘米(圖二一︰12)。M21︰7,斷為多節(jié),殘存部分,表面銹蝕發(fā)黑,花形釵首,長扁條形釵股。長12.6、最寬1.8厘米(圖二一︰13)。
銀簪 1件。ⅠM21︰4,呈柳葉形,云頭,雙股,全身兩側(cè)都鏨刻繁復(fù)紋飾。兩側(cè)紋飾基本相同,使用珍珠紋做地,簪股遍布彎曲線紋、流蘇、細密毛絨組合紋飾。一側(cè)簪首有3朵蓮花,一朵盛開,兩朵含苞待放,而另一側(cè)簪首則為1朵盛開的牡丹花。由簪首的扁形到簪股尾部變?yōu)閳A棍形。長11.5、寬3.2、厚0.2厘米(圖二一︰18;彩插四︰6)。
5.銅鏡(ⅠM21︰18)
6.銀簪(ⅠM21︰4)
鎏金銀梳 1件。ⅠM21︰8,殘缺嚴重,表面部分銹蝕發(fā)黑,近半橢圓形,長條扁平形梳齒,梳背上主紋大菊花紋,外1圈連珠紋,再外1圈小菊花紋,最外1圈連珠紋,窄緣。殘長4.4、殘寬3.5厘米(圖二一︰15)。
(3)銅鐵器
銅錢 2枚。均為圓形方孔開元通寶。ⅠM21︰9-1,開元通寶,楷書,背面有一“梓”字。直徑2.4、穿寬0.7厘米(圖二二︰10)。
銅鏡 1件。ⅠM21︰18,圓形,部分有水銹痕,小橋鈕,鈕上方有一“官”字銘文,鈕右側(cè)有“都省銅坊”四字,鈕左側(cè)有“匠人謝昭”四字。銘文有力,字體清秀。素寬緣。直徑16.4、厚0.4厘米(圖二一︰9;彩插四︰5)。
修容刀 1件。ⅠM21︰10,銅質(zhì),表面微銹蝕,柳葉形,頭大身窄,頭部中穿一圓孔,單邊弧刃,通體較薄。長9.8、最寬1.8厘米(圖二一︰14)。
棺釘 多枚。ⅠM21︰19,鐵質(zhì),釘頭呈握拳形,釘身柱狀,銹蝕殘損嚴重。殘長8.1、寬2.3厘米(圖二一︰16)。
(4)石器
磨刀石 1件。ⅠM21︰11,石質(zhì),鈣化酥碎,長方體,四面光滑,有磨痕,與ⅠM21︰10修容刀放置在一起出土。長9.4、寬1.3、厚1.3厘米(圖二一︰10)。
圖二一// ⅠM21出土器物
此次張莊墓地發(fā)掘的31座五代至宋墓葬中均未發(fā)現(xiàn)確切的紀年遺物,只能根據(jù)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特征來初步推斷其年代。
ⅡM17是一座墓室平面呈長梯形,墓室頂呈覆船形的磚室墓,墓室保存完整。一棺一頭廂的墓葬形制與海州劉頂五代墓[1]相同。出土的黃釉陶碗ⅡM17︰2與江蘇灌云羅祖廟五代墓M15︰2[2]相同。出土陶硯ⅡM17︰4與江蘇揚州秋實路M5五代墓出土陶箕形硯(M5︰11)相同[3]。因此推測ⅡM17應(yīng)為五代時期墓葬。
ⅡM29是一座夫妻合葬磚室雙室墓,其中東室保存較差,西室墓室保存完好,平面呈船形,單室,結(jié)構(gòu)簡單,不見排水溝壁龕等附屬設(shè)施,符合五代船形磚室墓的特征。出土銅錢為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可以確定墓葬時代的上限為晚唐時期。西室墓室形制與灌云羅祖廟五代墓M15[4]相同。出土瓷盒ⅡM29︰4和江蘇揚州南唐田氏紀年墓[5]出土的瓷盒M1︰4相同。出土瓷執(zhí)壺ⅡM29︰2與江蘇連云港1982年海州大成磚廠出土瓷執(zhí)壺M1︰1[6]及海州劉頂五代墓[7]出土瓷執(zhí)壺釉色、器型相同。另外ⅡM29西室的棺木結(jié)構(gòu)與武漢閱馬場楊吳乾貞二年五代墓[8]相同。因此將ⅡM29的墓葬年代定為五代時期。
ⅡM30墓室平面呈倒扣的船形,是典型的船形磚室墓。據(jù)傅亦民的研究,長江下游地區(qū)船形磚室墓始見于吳末晉初,一直延續(xù)到北宋晚期消失,可分為四期。其中鼎盛期為晚唐五代時期,最遲在五代時期還分前后兩室,有類似棺床的附屬設(shè)施[9]。而ⅡM30墓室,高度不一,可分為前后兩室,前室狹小較低,后室寬敞高出,后室放置棺木,符合五代時期船形磚室墓的特征。另外由于被盜嚴重,墓室內(nèi)出土器物較少,但墓室內(nèi)出土隨葬的瓷盞托與浙江臨安五代康陵出土瓷盞托[10]相似。出土瓷壺ⅡM30︰1與同期發(fā)現(xiàn)的五代墓ⅡM32出土瓷壺ⅡM32︰7釉色及形制相同。在填土中出土的瓷碗,有晚唐五代風格,器壁較厚,多施半釉,較為粗糙,以餅狀足、玉璧底為主,多數(shù)碗內(nèi)底部殘留一圈仰燒支釘或托珠痕。因此推測ⅡM30墓葬時代為五代時期。
ⅡM31是一座石頂磚室夫妻合葬墓,上石板蓋頂,下磚砌墓室。出土的銅錢為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可以確定墓葬時代上限為晚唐時期。而出土的“千秋萬歲”銘文銅鏡是典型的五代時期銅鏡,與海州楊吳大和五年五代墓[11]出土銅鏡及揚州楊吳李娀墓[12]出土銅鏡M18︰11相同。出土的瓷缽ⅡM31︰4與江蘇儀征都市楓林墓群五代墓M22[13]出土瓷缽M22︰4相同。因此將ⅡM31墓葬時代定為五代時期。
圖二二//出土銅錢拓片
ⅡM32是一座船形磚室墓,東側(cè)被北宋時期墓葬ⅡM33打破,說明其墓葬年代不晚于北宋時期。ⅡM32保存完整,墓室規(guī)模較大,單室,棺外有頭廂,東西壁各有一個壁龕,放置木俑,木俑制作粗糙,人物偏胖腴,發(fā)飾及冠飾造型有晚唐五代風格。該墓墓葬形制及結(jié)構(gòu)與海州楊吳大和五年五代墓[14]相同。棺木的結(jié)構(gòu)特征與揚州地區(qū)秋實路M5五代墓[15]、謝俯軍五代墓[16]、南唐田氏紀年墓[17]發(fā)現(xiàn)的五代時期棺木相似。同時ⅡM32出土的釵、簪等首飾,有晚唐五代流行的首部鏤空剪紙式工藝特征[18],與南唐田氏紀年墓[19]出土的鎏金銅步搖、銀釵等首飾造型和工藝相同。出土銅釧ⅡM32︰19與1982年海州大成磚廠出土銀釧M1︰11[20]相同。出土瓷奩ⅡM32︰9與海州楊吳大和五年五代墓[21]出土瓷奩相同。另外,根據(jù)出土銅錢為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可以確定墓葬時代的上限為唐代晚期。因此推測ⅡM32墓葬年代為五代時期。
ⅡM36是一座豎穴土坑單棺墓,棺外有一頭廂放置瓷罐、瓷碗等隨葬品,這種墓葬形制在揚州地區(qū)五代墓[22]中較為常見。出土的花瓣形釵首銀釵ⅡM36︰8與浙江臨安晚唐水丘氏墓[23]出土金釵臨M24︰77、浙江長興縣下莘橋晚唐銀器窖藏[24]出土銀釵形制相同,出土的瓷碗ⅡM36︰1、5,采用仰燒工藝,餅狀足底,足跟斜削一圈,施半釉,有明顯的五代特征,出土的瓷缽ⅡM36︰10與1982年海州原大成磚廠出土瓷缽M1︰2[25]相同。因此推測ⅡM36墓葬年代為五代時期。
ⅠM21是一座石頂磚室單棺墓,上有石板蓋頂,下有磚砌墓室。墓室南寬北窄,南寬處有一頭廂放置瓷壺、瓷碗等隨葬品。墓葬形制與1982年海州大成磚廠五代墓M1[26]相同。出土的開元通寶銅錢ⅠM21︰9-1背面有一“梓”字,是典型的唐會昌年間劍南東川梓州鑄造的開元通寶,從而可以確定墓葬時代的上限為晚唐。最主要的是ⅠM21出土的“官都省銅坊匠人謝昭”銘文鏡ⅠM21︰18是一枚典型的五代時期南唐尚書省下轄的官營制鏡作坊鑄造的銅鏡。因此將ⅠM21墓葬時代定為五代時期。
雖然以上墓葬根據(jù)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特征,初步斷定年代為五代時期。但由于缺乏明確的紀年出土物,加之墓葬形制及出土物有一定滯后的延續(xù)性,時代特征不明顯,部分墓葬年代可能存在屬于唐末至五代初和五代末至北宋初過渡時期的現(xiàn)象。此次發(fā)掘的五代墓突出的特點是在墓室內(nèi)的棺外留有一空間作頭廂,放置瓷罐、瓷壺、瓷碗等隨葬品,碗多疊摞覆蓋在罐或壺之上,多數(shù)墓葬墓底鋪磚或頭廂內(nèi)鋪磚。
所發(fā)現(xiàn)的宋代墓葬較五代墓葬有明顯的不同特征。宋代墓葬墓室變狹窄,墓室內(nèi)頭廂趨于簡化消失,墓底不鋪磚。墓室砌法較粗糙,普遍采用兩種以上規(guī)格的磚塊砌造,尤其較多使用青灰色小條磚,小型墓葬則多使用碎亂磚。宋墓內(nèi)多出土典型的宋代器物,且多數(shù)墓葬出土有北宋時期銅錢,更便于確定墓葬時代。
ⅡM4打破東漢墓ⅡM11并被清代墓ⅡM7所疊壓,是一座雙室合葬磚室墓。墓室使用3種規(guī)格磚砌成,以小條磚為主。墓室平面呈長梯形,在雙室間的隔墻上留有相通的孔洞,這種雙室合葬墓留有孔洞的做法,始于北宋[27]。ⅡM4墓葬形制與繁昌象形山宋墓[28]相同。墓葬破壞嚴重,殘存墓底,出土物僅有銅錢和棺釘,出土的銅錢最晚的為宋哲宗時期鑄造的“元祐通寶”。因此將ⅡM4墓葬年代定為北宋晚期。
ⅡM18是一座長梯形磚室墓,墓室使用方磚砌成,比較狹小,其建造方法可能是木棺放入后,再貼棺外用磚疊砌墓室,磚壁近平直,疊澀內(nèi)收不明顯。墓葬形制與山東梁山薛亥墓地北宋墓葬M51[29]相似。出土的方形銅鏡ⅡM18︰6,器小壁薄,小鈕,是一種常見的宋代銅鏡。出土的陶盆ⅡM18︰10,與江蘇東臺辭郎村遺址宋代地層出土陶盆(DG5︰13)[30]相似。出土的銅錢時代最晚的是宋神宗時期鑄造的“元豐通寶”。因此推測ⅡM18墓葬時代為北宋晚期。
ⅡM41是一座石頂磚室墓,上有石板蓋頂,下為磚石混合砌造墓室。墓室內(nèi)用磚多碎亂磚,不規(guī)整,主要墓磚為典型的宋代小條磚。墓葬形制與1973年海州大成磚廠宋墓M5相似[31]。出土的瓷碟ⅡM41︰6與江蘇連云港韓李宋墓出土瓷碟M1︰9[32]相同。出土的蘋果形瓷盒ⅡM41︰9是北宋時期常見的仿花果形瓷盒。ⅡM41打破五代墓ⅡM38和東漢墓ⅡM2,可以確定墓葬年代不早于五代。所隨葬的銅錢最晚的為宋哲宗時期鑄造的“元祐通寶”。因此將ⅡM41墓葬年代定為北宋晚期。
1.朐山縣古城與張莊墓地
今連云港海州地區(qū),在唐宋時期稱朐山縣,為海州治所。五代時期朐山縣先屬楊吳政權(quán),后隨南唐代吳,朐山縣歸南唐,后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南唐割讓江北諸州縣于后周,朐山縣歸后周管轄。北宋建立后,海州屬淮南東路管轄。據(jù)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等記載,明清海州古城在唐宋時期朐山縣古城舊址基礎(chǔ)上擴建而成。海州張莊墓地位于朐山縣古城外東南方向。1953年,在鄰近的東門玉帶河發(fā)現(xiàn)五代楊吳大和五年墓[33];1973、1982年,在鄰近的大成磚廠曾發(fā)掘過十幾座五代至宋代墓葬[34],部分墓葬形制及出土物與張莊墓地相似,推測這些墓葬原本為張莊墓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張莊墓地發(fā)現(xiàn)的五代、北宋時期墓葬,數(shù)量較多、分布密集,排列無規(guī)律,部分同時期墓葬墓向相差較大,部分墓葬存在打破關(guān)系。從墓葬的形制和出土文物綜合來看,既有規(guī)模較小的小型平民墓葬,也有少量規(guī)模較大的社會中層人物的墓葬,可見這里是當時古城東南城外一處通用雜糅的百姓墓地。
2.出土器物特征
此次發(fā)掘的31座五代、北宋時期墓葬,共出土器物200余件(套),主要器物類別有漆木器、陶器、瓷器、銅器、銀器等,以瓷器及銅器為主。不見其他地區(qū)同時期墓葬常見的墓志或買地券。五代墓出土的瓷器器形有罐、壺、碗、缽、執(zhí)壺、盒、盂、奩,以罐或壺+碗+缽為常見瓷器組合。釉色有青釉、黃白釉、青白釉、黃釉、黑釉、綠釉、醬釉,以青白釉、青釉、綠釉為主,多施半釉,釉不及底,部分脫釉嚴重,瓷胎較粗糙,以灰胎或黃白胎為主。碗底部多殘留仰燒支釘痕,多矮圈足底或假圈足餅狀足底、玉璧底。特別是五代墓中出土的一種罐形壺最為特殊,形體及大小似罐,但有短流壺口及鋬手。宋代墓出土瓷器較五代墓出土瓷器精致,釉色有青釉、白釉、青白釉、黃釉、黑釉,以白釉、青白釉為主,全身施釉,釉色瑩潤。胎較薄,以白胎為主,碗底少見仰燒支釘痕,圈足較高,不見餅狀足底。宋代墓出土的瓷器器形新增盞、碟、盤,已不見瓷奩,以罐+碗或盞+缽為常見瓷器組合??傮w而言,這31座墓葬出土的瓷器窯口眾多,有越窯、壽州窯、定窯、邢窯、博山窯、湖田窯等五代到宋代的幾大窯系、窯口的主要產(chǎn)品,證明五代至北宋時期海州是一處較繁榮的商業(yè)貿(mào)易中心,匯集了當時全國眾多窯口產(chǎn)品。此外,所發(fā)現(xiàn)的五代至宋代墓葬隨葬的罐、壺的系在下葬前均被敲掉,這種現(xiàn)象在連云港[35]及淮安地區(qū)同時期的墓葬中十分常見[36],可能是連淮地區(qū)該時期葬俗的一個表現(xiàn)。
3.棺具及墓葬形制特點
ⅡM32、ⅡM29西室棺木保存較好,能清楚地看到棺木的結(jié)構(gòu)。棺木整體呈船形,頭高尾低,兩邊側(cè)板短,蓋板、底板長,特別是底板突出一大截,上面放置瓷執(zhí)壺、瓷碗等隨葬品,相當于一獨立空間,有研究認為“其使用功能、形制風格與唐代長方形磚室墓內(nèi)的甬道相似,應(yīng)是承襲其葬俗變化而來的”[37]。且兩具棺木棺底板較厚,類似須彌座,下有兩根豎向的枕木墊底,使棺木整體抬高,一定程度上起到棺床的作用。
此次發(fā)現(xiàn)的五代至北宋時期墓葬,墓葬形制特殊多樣,有土坑墓、磚室墓及磚石混合結(jié)構(gòu)墓三大類,以磚室墓為主。既有南方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流行的船形磚室墓,也有北方地區(qū)常見的磚石混合結(jié)構(gòu)墓,墓葬形制融合了南北方的特點。而出土的器物,種類豐富,特別是瓷器,涵蓋南北多個窯口。這種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多樣化和南北交互現(xiàn)象,從側(cè)面反映出連云港地處南北要沖,五代至宋時期南北方文化在此交融的特點。
海州張莊墓地發(fā)現(xiàn)的這批五代、宋代墓葬是連云港地區(qū)迄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墓群。所發(fā)現(xiàn)的墓葬形制特殊多樣、出土器物種類豐富、建筑工藝脈絡(luò)清晰,為研究連云港海州地區(qū)五代至宋時期的歷史文化面貌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及喪葬習俗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負責人惠強;發(fā)掘惠強、朱良賽、杜平、趙旭;繪圖朱良賽、惠強;整理朱良賽、杜超、薛麗麗;修復(fù)朱偉、王磊、呂增福;攝影杜平、張璞;拓片徐丹、薛麗麗、涂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