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彬
15年與測量儀為伴,參與了一項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行業(yè)紀錄……中鐵十八局五公司總工程師張志恒在測量經緯的世界里,書寫著別樣的人生。
2分到5秒的絕活
2006年7月,學習工程測量專業(yè)的張志恒信心滿滿地走進中鐵十八局五公司。然而,在第一次實際測量操作中,標高放樣,他2分多鐘才讀出塔尺上的一個數(shù)值。
“自己還差太多了,光有理論遠遠不夠,要想干好必須拼命學、拼命練”,張志恒暗下決心。只要有空閑,他就把棱鏡和塔尺倚在墻上,用全站儀、水準儀不停變換位置和角度去觀測,反復練習,加快讀數(shù)速度。當時的儀器都是3個調平輪和2個制動輪,張志恒不斷操作5個轉輪,以提升架設、校對好儀器的速度。
苦練半年后,張志恒調整一臺水準儀最慢用時30秒,最快15秒即可完成。“我還有一個‘絕活,右手側2個調平輪可以同時轉動調節(jié),節(jié)省出更多時間”,張志恒讀取塔尺上的數(shù)值平均僅需5秒鐘,比剛工作時速度快了25倍,還練就了同時讀取上中下3個數(shù)值的本領。使用普通水準儀,一般測量員可觀測50米,但張志恒可以看到200米之外。
0到150萬的堅持
從事測量工作近13年,張志恒測過的點位超過150萬個,忙時每天要測600多個點位。
2008年11月,張志恒調至天津中央大道海河隧道項目任測量班長。這項工程是國內高震區(qū)和華北地區(qū)首條沉管隧道,需要實現(xiàn)3節(jié)沉管的水下對接,每節(jié)沉管長85米,寬36.6米,高9.65米,重約3萬噸,又是曲線管段,加之對接誤差要求控制在10厘米以內,工作難度極大。
困難重重,無可借鑒經驗,并沒有讓張志恒卻步。他帶領團隊白天放點,并堅持每個點位都進行復測,用鋼尺進行驗算,確保準確;晚上校核圖紙到后半夜,制定測量方案。
2014年冬是沉管對接的關鍵期,張志恒站在寒風刺骨的海河邊2天2夜盯控,邊測邊算,隨時指導沉管姿態(tài)控制。
在海河隧道項目工作近8年的時間里,張志恒帶領測量團隊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沉管整體誤差控制在1.3厘米,遠低于規(guī)范要求。他還撰寫了《沉管浮運沉放對接測量控制》《大型沉管端鋼殼安裝測量控制》等論文,并參與了多項專利的發(fā)明。
1點到多面的智慧
2020年,張志恒負責張家口冬奧會技術官酒店及山地轉播中心項目。他與測量團隊共同反復校核圖紙,無數(shù)遍測量對比,保證了項目在年底圓滿完成管線、機電安裝和裝修工程。
2021年初,張志恒遇到了測量工作更高的挑戰(zhàn)。他來到雄安新區(qū)容西片區(qū)配套市政道路工程項目,任總工程師。這項工程點多面廣,涉及市政管廊3.9千米、各種管線總計67千米、市政道路12千米、橋梁5座。
如何發(fā)揮出測量團隊最大效能?張志恒想出一個辦法:制定以管廊及橋梁控制為重點的測量組織體系,實行責任測量制,按照工區(qū)范圍配備測量人員,每個工區(qū)設測量責任人1名。這樣測量團隊既能統(tǒng)一行動,又各有重點,實現(xiàn)了有施工面就有測量人員盯控。
“責任測量制不僅可以助力工程有序推進,更是能給新人鍛煉的舞臺,讓他們快速成長?!惫ぷ饕詠恚瑥堉竞阆群髱?5人,其中有5人已成為測量負責人。
編輯/王盈 統(tǒng)籌/國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