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晉南“扎馬角”習俗與粵西“穿令”習俗比較研究

2021-05-17 03:55范靜
旅游縱覽 2021年4期

范靜

摘 要:“穿令”“扎馬角”是廣東湛江、晉南等地區(qū)民間流行的一種古老祭祀活動,即俗民用銀、鐵、銅、鋼等金屬原料制成的釬子穿入臉頰,然后由眾人抬著“穿令”神童游神、簇擁著“馬角”神游街串巷、揮舞馬鞭于眾人身上,達到驅邪納福、愉悅神靈與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目的。本文運用文化表演理論分析晉南“扎馬角”、湛江“穿令”活動的展演儀式并比較其差異,同時分析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關鍵詞:穿令;扎馬角;活動起源;儀式展演;民俗功能

中圖分類號:K892.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扎馬角”又稱“上馬角”“鬧馬角”,是一種古老的血祭活動,一般是每年元宵節(jié)前后、遇旱逢災之年舉行,以本村為活動場地,古時由村中年輕的小伙表演,現(xiàn)如今由少數(shù)技藝嫻熟的藝人表演,用鋼、銅、銀等材質制作的金屬釬子從兩腮穿過且傷口極易恢復又沒有疤痕,目的在于娛神,以達到祈雨與驅災避邪的功用。這種民俗活動流行于晉南臨猗、萬榮黃河沿岸一帶,此外在廣西北海廉州和湛江也有此活動,廉州天妃誕上令箭為天妃出巡護法;廣東湛江于元宵節(jié)或年例游神活動中“穿令箭”,希望通過穿戳巫術媚神,得到神靈的庇佑。本文選取湛江、晉南兩地,探討“穿令”與“扎馬角”民俗活動的差異,以期探尋該民俗的傳播軌跡。

一、“扎馬角”“穿令”民俗溯源

(一)“扎馬角”的起源

相關資料顯示,關于“扎馬角”活動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是祈雨,二是源于古代的儺祭,三是天兵扮馬傳說。還有一種說法是祈雨和辟邪之意都有,呂全義《從晉南民俗“扎馬角”看<戰(zhàn)國策>“貫頤”鮑解》提到“解放前后,在干旱無雨的年份,扎馬角儀式一年舉辦兩次,一次是農(nóng)歷五六月,稱為夏社火,一次是在正月十五左右。夏季的‘扎馬角是為了祈雨,而正月里的‘扎馬角則主要是辟邪”[1]。

1.儺祭

黃河沿岸臨猗、萬榮一帶的村子經(jīng)常遭水患,人們以為是河神和水鬼作怪,企圖借助“扎馬角”表演(類似于古代的儺戲)娛神,以達成祈福的愿望。如呂全義《從晉南民俗“扎馬角”看<戰(zhàn)國策>“貫頤”鮑解》提到“扎馬角的儀式和裝扮亦應該保留了周儺的痕跡,或者說,晉南臨猗的扎馬角可以追溯到先秦這一帶的民間的儺儀和儺祭”[1]。

2.古代的祈雨儀式

臨猗地處中條山脈,中條山狹長而多旱,當?shù)厝私ㄆ鹆她埻鯊R、娘娘廟、河神廟、土地廟等,但都不靈驗,于是就出現(xiàn)了“監(jiān)督神靈的神”“馬角”,保護屬龍人扮演的龍王去黃河取水,路途中水不能灑出來,順利完成祈雨儀式,為村民帶來福瑞。

3.天兵扮馬傳說

傳說上古時期黃河沿岸一帶村子遭難,玉皇大帝派天兵騎神馬救難,途中一批神馬不幸累死,天兵裝扮為神馬完成驅邪救難使命,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天兵而模仿天兵穿刺扮馬的行為,通過“扎馬角”與神靈溝通,以達到驅疫納吉的目的。

(二)“穿令”習俗的起源

“穿令”活動是巫俗與崇龍習俗相結合的產(chǎn)物,距今有500年的歷史。據(jù)說原是道教中冥間七殿閻王泰山王懲罰惡人的酷刑[2]。

二、“馬角”神、“穿令”神童的形象

(一)“馬角”神形象的說法

有關“馬角”的形象,說法不一,有說是好;有說是壞或兇神,但扎后就成了好神,可以為人們帶來福利。其實“馬角”神是人們出于對自然、生活的畏懼,不能正確闡釋自然災害和生活中的不如意而臆想出來的,由人扮演并用鋼釬穿腮,成為人與神溝通的神靈,類似于“巫”,有些地方將其稱為“巫馬角”,可以壓制邪惡,滿足人們期盼風調(diào)雨順、家宅平安的愿望。

(二)“穿令”神童的形象

有關“穿令”神童是好是壞,沒有相關記錄,筆者分析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湛江地區(qū)的“穿令者”,一般由“神童”表演,傳言是由神選擇的成年男子。穿令者既要齋戒三天、沐浴凈身,又要禁淫欲,以示虔誠;山西晉南地區(qū)也是成年男子扮演;廣西合浦廉州的“上令者”稱為“膺令人”,沒有男女之分,只有感應到召喚的人在穿令箭時才不會流血且感覺不到疼痛,因此此活動具有神秘色彩。據(jù)悉,雷州調(diào)羅村、赤坎文章灣村至今分別有5頂、10多頂神轎和相應數(shù)量的穿令箭神童,其他地區(qū)人數(shù)不等[3]。

總之,不論是馬角神,還是“穿令”神童,都是由人扮演,是神與人溝通的通靈者。

三、“穿令”“扎馬角”展演儀式比較

當代美國著名的民俗學家、人類學家理查德·鮑曼在其著作《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提出表演是一種特殊的、顯著的事件,具有確定的事件跨度、活動的組織程序、表演者、觀眾、地點和特殊場合[4]?!霸R角”民俗展演一般于每年元宵節(jié)前后舉行,干旱之年或家有重大事項會依情況而定,以村子為表演場地,由“馬角”表演者、本村及周圍村民共同參與的一項驅邪納福的民俗展演活動,其活動展演儀式主要包括上馬、逗馬(表演)、下馬(回馬)等。“穿令”民俗一般是元宵節(jié)或年例神誕,在靠山丘的神廟前(又稱“穿令坡”)由“神童”穿令,隨后由眾人抬著神轎巡游表演,其活動內(nèi)容主要包括令箭準備、穿令、游神、拔令等過程。

(一)令箭、鋼釬的準備

“令箭”又稱“令箸”,據(jù)說代表龍須,是用銀、鐵、銅不銹鋼等材質制成,長約1米,上粗下細,尾部呈針狀。出游前,將令箭打磨清洗干凈,放于廟宇中封令,待到表演時焚香祭拜,恭恭敬敬的取出令箭,以備“穿令”用。民間傳說最長的令箭,是新中國成立前在調(diào)羅村表演的一支令箭,表演者面部入箭,外露部分長達3米多,需三個人用叉頂著令箭游行[5]。扎馬角的鋼釬準備過程比較簡單,據(jù)傳之前用銀項圈,現(xiàn)在用大號螺絲改制,釬子長20~30厘米,直徑2毫米左右,一端是鋒利的三棱尖,一端是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式樣。

(二)上馬、穿令

1.“扎馬角”之“上馬”儀式

“上馬”,即為漢子們身穿紅色套裝,頭纏黃色頭巾,戴紅、黃、綠三色制成的類似于馬耳朵形狀的馬角帽,身上交叉披著紅色綢緞的被面,據(jù)說是待出嫁姑娘的嫁妝,也有說是尋常百姓家的紅被面,在“馬角”身上披過后,有辟邪之意或可以討個好彩頭。此外還斜掛一串馬鈴,用紅色涂紅額頭、鼻尖及兩腮。然后拿著特殊道具跳一段原始的舞蹈,嘴里念著別人聽不懂的語言,傳說表演者被稱為“巫”,模仿鬼神的動作,以與神靈溝通成為神與常人的通靈者,伴隨著鑼鼓聲和眾人的吶喊聲,口含涼水,從馬角司儀手中接過用銀、鐵、鋼、銅等金屬制成的釬子迅速穿過兩腮,一個勇士接一個勇士,成為法力無邊的神,可以制服各種神靈的神上之神,還民眾祈福之愿。

2.“穿令箭”之“穿令”儀式

令箭取出后,震耳欲聾的鑼鼓聲、吶喊聲響起,人們舉著令旗,舞龍舞獅,向神轎子、神童祭拜,隨后神童登上神轎,用令箭從右邊臉頰傳進去,通過口腔,從左邊臉頰穿出來,含在嘴里,也有穿舌、穿耳的,由眾人抬著游村。

“上馬”“穿令”儀式共同之處都是在眾人的吶喊聲中,鑼鼓聲中,將不同材質的釬子穿臉頰而過,只是細節(jié)方面有所差異。

(三)逗馬(表演)、游神

1.“扎馬角”之“逗馬”表演

“逗馬”又稱“跑馬”,也可說是馬角表演?!霸R角”后,馬角勇士如同神靈附身一樣,做出尥蹶子、昂首、狂奔等動作,左手持鐵質的古戟,右手持如同蒜辮一樣粗的馬角鞭,被眾人簇擁著轉村,邊走邊甩動手中的鞭子,同時民眾也不斷地挑逗馬角,使“馬角”手中的鞭子打在自己身上,以達到驅晦氣的目的。此外,途中有新建宅院或家庭在一年中遇有不順之事的,一般都會邀請馬角去自家宅院踩院、驅除鬼神,以求家宅平安與來年事事順達。傳言在踩院子途中,馬角要在該家庭的女主人身上打幾鞭,打得越狠寓意以后的日子會更加如意幸福,踩完院子后,主人還要給“馬角”披紅以示答謝。近年來,隨著“扎馬角”娛樂功能的增加及社火組織捐資活動的出現(xiàn),“馬角”還會去為社火捐資的人家轉院,以求吉利。

在過去,“扎馬角”是為了祈雨,“扎馬角”之前,當?shù)厝藭x一個屬龍的年輕人扮演龍王,穿龍袍,戴龍須,“上馬角”后,龍王被馬角簇擁著到黃河取水,途中還會受到“馬角神”語言和鞭子的恫嚇,這一做法可能是源于民間傳說臨猗地處中條山,中條山狹長多旱,人們建廟宇祈求神靈不靈驗,轉而創(chuàng)造出神秘的“馬角神”,造型不明晰,但可以制服各種神靈,實現(xiàn)人們祈求甘霖的愿望。同時取水途中忌諱打傘或戴草帽的人,一旦遇到馬角會用鞭子抽打,因與祈雨意愿相違背。待龍王將水裝入插有柳條的瓶中,立馬成為“上賓”,由馬角神團團圍住,保護龍王及水瓶中的水不灑出或被途經(jīng)村子的人搶去,以便安全護送回本村廟中,供奉在觀音像前或把水倒進田里,祈求風調(diào)雨順。

2.“穿令”之游神展演

“穿令”后,眾人抬著游村,村民頂禮膜拜,希望通過“穿令”這一虔誠的活動媚神,得到神靈的庇佑,以保國泰民安。也有的游神途中再穿令箭。

“扎馬角”之“逗馬”“穿令”之“游神”兩者都有游村的儀式及祈求神靈保佑的功能,不同之處在于“扎馬角”有祈雨、踩院子及鞭打眾人的儀式。

(四)下馬(回馬)、拔令

1.“扎馬角”之“下馬”

“下馬”又稱“回馬”,即馬角勇士在司儀的協(xié)助下,將鋼釬拔出,“扎馬角”民俗展演活動落下帷幕,留給人們的是關于神的無盡遐想,帶給人們的是風調(diào)雨順,大吉大利。

2.“穿令箭”之“拔令”

歷經(jīng)三四個小時的游神活動后,游神隊伍返回廟宇前,神童將令箭拔下,無血無痕,令人驚嘆。但也有表演失敗之事,弄得表演者滿口是血,被問及原因,得到的答案是在神誕巡游時,神明沒有降臨,得不到神明的保佑所致。

“下馬”與“拔令”是兩地民俗活動共同的儀式,充滿神秘色彩且容易恢復,都講求技藝,否則會流血。

四、“扎馬角”“穿令”的民俗功能

“扎馬角”活動在干旱之年或元宵節(jié)前后舉行,其主要目的在于祈雨與驅疫辟邪?!按┝睢笔窃?jié)游神活動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目的在于教導人做好事,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筆者從搜集的資料來看,湛江“穿令”習俗的祈雨功能沒有體現(xiàn),但二者都有崇龍的習俗,據(jù)傳“穿令”所用“令箸”是龍須的代表,而“扎馬角”祈雨儀式中取水回村途中視“龍王”為“上賓”。

(一)神靈庇佑,驅疫納吉

古時候,由于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不足,人們將希望寄托于自然神靈或自己創(chuàng)造的神并虔誠祭拜,以求神靈庇佑而降福瑞?!霸R角”驅疫納吉的功能在當今有所減弱,但在人們的生活中仍發(fā)揮著作用,據(jù)了解一些家庭遇有家宅不安時,還會向“馬角”求助,希望通過“上馬角”驅除邪晦,保家人平安。古時候,晉南臨猗、萬榮黃河沿岸村民無法解釋自然現(xiàn)象,創(chuàng)造出“馬角”神祈雨辟邪,活動中通過鞭打民眾,保護龍王取水并視龍王為上賓,以達到驅邪、天降甘霖的目的。在“穿令”民俗活動中,神靈庇佑功能也有所體現(xiàn),如傳說在“穿令”儀式中,人們沐浴齋戒、禁淫欲,以便得到神靈的庇佑,在“穿令”儀式中不流血,帶來好運。

(二)道德教化,規(guī)范行為

“扎馬角”民俗活動源于人們的信仰,充滿神秘色彩和道德教化功能。一是民俗展演中,大家看到馬角臉頰處的傷口不流血又不見傷口,其實是有技巧和位置的講究才不流血。但當時的人們不了解其中的奧秘,認為是神的庇佑,同時傳言若干了壞事,就會像“馬角”那樣被扎,意在警示人們要做好事,不要干壞事,無形中成為人們行事的規(guī)范,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即為道德的約束力;二是禁忌面前人人平等,無論是本村民還是外來的觀眾,都要遵循祈雨途中不能打傘和戴草帽的規(guī)則,一旦觸犯,則會受到馬角鞭子的抽打,這樣馬角既可以求得心理平衡,又可以使民眾形成不違背習俗,顧及別人感受及民眾利益的做事規(guī)程,隨著時間的演變,成為人們潛意識中的道德規(guī)范,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三是祈雨途中對龍王的恫嚇及馬角神的創(chuàng)造。神是人們信奉和敬仰的對象,但此處人們反傳統(tǒng)的破禁忌行為,從另一側面警示人們遇到困難,要打破常規(guī),迎難而上解決問題,這種精神至今對人們都有深遠的影響意義。

與“扎馬角”民俗活動一樣,“穿令”也有其功能。據(jù)說原是道教冥間七殿閻王泰山王懲罰惡人的酷刑,“穿令”民俗活動也是旨在教導人們做好事,否則就會遭受“穿令”的懲罰。

(三)人神共娛,節(jié)慶狂歡

近幾年,“扎馬角”活動主要在元宵節(jié)前后舉行,其表演、娛樂功能較為突出。一方面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認識增加,逐漸明晰自然規(guī)律及人神關系,能較好地處理生活瑣事;另一方面“馬角”表演的藝人較少,由以前每個村子的數(shù)十個年輕小伙轉為十里八鄉(xiāng)的個別藝人才可以“上馬角”,所以娛樂表演功能凸顯。此外“扎馬角”表演分為上馬、逗馬、下馬等儀式,其中的“逗馬”儀式又稱為“鬧馬角”,“上馬角”之后,“馬角”成為通靈者,不再受日常慣制、人們身份的限制,伴隨著民眾語言和各種動作的挑逗,可以隨意鞭打各類人,娛人娛己,同時觀眾、村民和領導之間也無身份的限制,最終所有活動參與者在元宵節(jié)實現(xiàn)人神共娛,共同狂歡。“穿令”習俗是湛江“年例”節(jié)中的游神活動內(nèi)容之一,是由神選擇神童,并通過穿戳巫術媚神,同時進行游神,以此達到人神共娛,最終得到神靈的庇佑。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思想的變化,“扎馬角”“穿令”民俗活動的展演功能與娛樂功能逐漸增強,逐漸成為一種民間技藝。

晉南“扎馬角”與湛江“穿令”習俗,都充滿了神秘色彩,“扎馬角”與巫俗、崇龍習俗有關,且有相似的儀式與民俗功能,娛神、節(jié)日狂歡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只不過目前未發(fā)現(xiàn)“穿令”的祈雨功能。此外,這兩個相似民俗的淵源關系,有待進一步探討,也是筆者探討扎馬角習俗和穿令習俗的發(fā)展演變及技藝傳承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 呂全義.從晉南民俗“扎馬角”看《戰(zhàn)國策》“貫頤”鮑解[J].中國典籍與文化,[J],2014(4):120-125.

[2] 陳云君.湛江地區(qū)穿令藝術之文化溯源[J].文化視野,2018(12):138-139.

[3] 司徒尚紀.雷州文化概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3,339.

[4] 理查德·鮑曼,楊利慧,安德明.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J].民間文化論壇,2014(5):2.

[5] 鄧碧泉.湛江民間藝術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12:167.

印江| 门源| 清流县| 汕头市| 潍坊市| 河间市| 马公市| 阳新县| 巧家县| 白山市| 永胜县| 新竹市| 福州市| 信阳市| 东城区| 博乐市| 峨边| 香河县| 靖江市| 黑山县| 保定市| 宜兰县| 沙洋县| 朝阳市| 介休市| 江安县| 都昌县| 共和县| 江孜县| 灵石县| 四川省| 汽车| 寻乌县| 澳门| 抚松县| 万源市| 麟游县| 望奎县| 恭城| 清原| 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