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國
民國三年年初,濟南府商賈云集的金街悄悄冒出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掛出的招牌是張記雜貨鋪。
靠賣尋常雜貨那點微薄利潤,就敢在這寸土寸金的金街上開店,膽子也太大了。有人斷定,用不了半年,鐵定關(guān)門走人。
開雜貨鋪的是一對青年夫婦,老板姓張,不識字,說話甕聲甕氣,膀大腰圓,身上的腱子肉鼓起老高,一看就是下過力氣的老實人。老板娘識文斷字,說話輕聲細語,大多數(shù)時間待在里屋,很少到前堂,但見過的人都說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看模樣應(yīng)該是大家閨秀。有好事者傳言,說是大戶人家的小姐看上了伙計,倆人偷偷跑出來的。
客人選完東西,張老板就朝里屋問價錢,細聲慢語的老板娘經(jīng)常說好幾次他還是聽不清,最后還是客人聽清了告訴他價格,客人買的東西只要超過兩件,他就得掰著指頭算半天,還經(jīng)常算錯。山東人受孔孟之道的教育,講究給人留面子,客人們往往在雜貨鋪里使勁憋住,走出店門不遠就再也憋不住了,笑得前仰后合。一時間,經(jīng)常有人在店門口扶著墻笑出眼淚,也算是一道風(fēng)景。
久而久之,大家明白了,這開店的張老板耳朵不好使,腦子還笨。好事者為他起了個綽號——耳沉張。
聰明人都不一定能在這金街立住腳,別說耳沉張了。就在周邊的商鋪老板等著看笑話時,耳沉張有趣的故事卻越傳越廣,來買東西的人也越來越多。
轉(zhuǎn)眼半年多過去了,張記雜貨鋪不僅沒有關(guān)門,反而越來越熱鬧,算是在這繁華的西門內(nèi)大街上立住了腳。
雖是立了秋,但濟南府的“秋老虎”威名不虛,讓人有些受不住。這天,悶熱的天氣也沒能擋住人們來張記雜貨鋪的熱情,小小的雜貨鋪人聲鼎沸。
“不要說話!”耳沉張喊了一嗓子,眾人奇怪地望向他,“你們聽,是不是有人在喊救命!”
所有人大氣不敢出,聽來聽去,除了幾聲秋蟬的嘶鳴,再也沒有其他聲音。
“別一驚一乍的,我們正常人都聽不見,別說你這個耳沉的人了?!庇腥舜蚬?。
耳沉張對著說話的人擺了一下手,姿勢和神態(tài)同平時判若兩人,眾人不敢再多嘴。只見他面色凝重,眉心皺成了個疙瘩,來回走了幾步后,仿佛下了很大的決心,把手里的毛巾一扔,撒丫子就往護城河的方向跑。
眾人不明白究竟,紛紛追在后面。能看到護城河時,就見河中間兩個小腦袋忽隱忽現(xiàn),岸上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嗓子都快喊啞了。
耳沉張一個猛子扎進護城河,頂著一個孩子就游到岸邊,在眾人的幫助下把孩子送上岸后,又返回去撈第二個孩子。
第一個孩子已經(jīng)沒了呼吸,有人按照土法把孩子頭朝下背在身上顛。剛撈完第二個孩子的耳沉張爬上岸,一把搶過第一個孩子,平放在地上,按幾下孩子的胸部后,扒開嘴吹口氣,再按。不一會兒,孩子臉色由慘白變得紅潤,最后“哇”的一聲哭了出來。一幫人面面相覷,從未見過這樣救人的。
眾人紛紛稱贊耳沉張有勇有謀。
被救的兩個孩子父母帶著重禮來到張記雜貨鋪致謝,耳沉張象征性地收了一份糕點。耳沉張救人不圖回報的義舉傳遍了整座濟南府,一時間,大半座濟南府的人都來張記雜貨鋪買東西。
后來有人嘀咕,那倆孩子落水的地方離雜貨鋪少說也有六七百米,當(dāng)時那么多人都沒聽見,這耳沉張原來耳朵不沉。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中醫(yī)說耳沉張救人的那套動作,在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里面有過記載,力道、時機都必須拿捏得恰到好處??磥矶翉堃膊簧?。
耳沉張耳朵不沉,人也不傻,把大家都給騙了。眾人氣憤不已,仔細一想,耳沉張似乎也沒騙自己什么,你賣我買,你情我愿。不過,還是覺得耳沉張不實在,便不再去雜貨鋪了,張記雜貨鋪的生意一落千丈。
和當(dāng)初悄悄地來一樣,一天夜里,耳沉張夫婦關(guān)了雜貨鋪。第二天,天蒙蒙亮,在小清河渡口坐上了最早的一趟渡船,誰也不知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