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計亮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seek after the lost emotions in image narrativ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for New Year pictures of the northern China and the southern China, and present the unique visual content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by giving inspirations and reflections over todays lifestyle.
年畫看中國,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體現(xiàn)著“生活的藝術”審美趨向,也是傳遞情感的綜合體。從今天看,按照中國人的生活習性,“年味”已是淡漠,諸多生活的故事也沒有了。在過去,長輩所饋贈的禮物是我們最為看重的。今天一代,饋贈的方式省略了尊重和敬畏之心,這不僅是社會習俗的變革問題,還是文化的遷移問題。希冀通過南北的年畫比較,在圖像敘事中尋覓失去的情感,呈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視覺內容與精神內涵,以給今天的生活方式帶來啟示與反思。
年畫史略
年畫是民間文化的經典,宋代被稱為“紙畫”,明代稱為“畫貼”,清代稱為“畫片”“畫張”“衛(wèi)畫”等,據(jù)《中國年畫發(fā)展史略》的釋義,其誕生與雕版印刷相關聯(lián):“年畫是中國人民最喜愛的造型藝術。年畫的大量印制,是與雕版印刷技術分不開的。唐代已經開始雕版印書的方法,根據(jù)史料,從明代起,隨著木刻版畫的發(fā)展,年畫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北彼我詠恚T多地區(qū)都有雕版印畫可考。“紙畫”在民間多以兒童喜樂為主,為年畫發(fā)展之借鑒。明代的木刻年畫是一個“序曲”時代,其直至清代雍正、乾隆、道光年間才繁盛起來。工藝印制分為“繪、刻、印”三個程序,裝飾方法各有不同,主題類型也十分豐富,可看出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方式。正如美術史論家王樹村先生的評述:“總計畫樣,約兩千多種,無異于一部民間生活百科全書?!?/p>
年畫與繪畫的關系緊密,繪畫有展子虔《游春圖》、楊子華《鄴中百戲圖》、李昇《姑蘇市集圖》、周仿《游春仕女圖》《九子母圖》等名錄。同樣,年畫也離不開宗教壁畫的影響。南方年畫的中心是蘇州桃花塢,也是“姑蘇版”開始流行的時代?!肚寮武洝酚涊d:“《吳志》謂。門神才畫五色,遠方多販客去,今其市在北寺桃花塢一帶?!薄皨霊驁D”赤身紅肚兜兒的大粉娃娃畫法,桃花塢與楊柳青相近。創(chuàng)作技法上,其一,接近了繪畫,甚至難以區(qū)別;其二,銅版畫“線法畫”的運用。不論桃花塢還是楊柳青,其內容意趣表明了年畫的主要對象是城市家庭和知識分子。清末轉向農村,但制作成本也降低了不少。此時,桃花塢年畫均用套色版印刷。北方以天津楊柳青為中心,始于明末,盛于清初。一是繼續(xù)使用人物為主的技法,二是加強了背景的氛圍。刻工精細,套版印色之外,面部敷粉開臉,衣飾勾描講究。同治、光緒年間,上海畫家錢吉生、錢慧安等對彼時年畫創(chuàng)作的構圖和著色頗有貢獻,也出現(xiàn)了《天津圖》《北海圖》等風景畫作。清末民初,其風格愈接近民間畫,以適應大眾需求。戲曲畫于此時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多具裝飾特征的年畫開始興起。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促使年畫式的“廣告”出現(xiàn),在城市與鄉(xiāng)村形成較為廣泛的影響。
遺憾的是,太平天國運動、鴉片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等接踵而來,手工開始走向衰落。其畫、刻、套色、敷色等影響著年畫的品質,加之石印和膠印彩色年畫的興起,年畫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環(huán)境,其風格走向裝飾化。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館長吳光榮講述:“上世紀50年代后,出現(xiàn)了新政權領導下的一批新年畫,有些雖說是年畫,但與‘年已沒有太多的關系?!敝档谜f明的是,明代與清代的年畫迭代,可以看出年畫從未離開時尚;民國與新中國的“新年畫”轉變,則反映時代背景下的意識與風向變遷。張映雪在1957年編寫的《楊柳青木刻年畫選集》中有言:“這幾年來,從群眾對年畫作品反映的意見中,發(fā)現(xiàn)新年畫有脫離群眾的傾向,這是畫家們忽視傳統(tǒng)和人民的實際愛好的結果,是目前年畫創(chuàng)作中需要及時警惕引起重視的問題?!毙履戤嬇c傳統(tǒng)年畫相比,已不再以滿足人的生活與審美為主要使命,因此,也給人們客觀地認識傳統(tǒng)年畫造成了不少誤讀。通過對桃花塢與楊柳青年畫比較,尋覓它的多重文化價值。
“姑蘇萬象”桃花塢
蘇州為“百工”之地,文人文化滋養(yǎng)桃花塢年畫。以“民藝中國——桃花塢與楊柳青年畫展”桃花塢年畫《百子圖》《一團和氣》《開市大吉》為例,可見端倪。
“百子圖”以象征文王治世之瑞兆,辛棄疾詞有“來看紅衫百子圖”。解縉、張居正均有題《百子圖》詩,可見此題材由來已久。百子嬉戲,有彈琴奏樂、學書畫畫,有放風箏、坐飛梯,還有舞龍燈、斗蟋蟀等,其構圖飽滿,寓意豐富。年畫《百子圖》取暖色基調為主,又見生活與園林意境,營造了千姿百態(tài)的福壽氛圍。透過回形紋裝飾框景呈現(xiàn)的《百子圖》中,拱形門洞和朱漆木柱、木梁、木窗的種種圖像反復出現(xiàn),其有意分布構成了一幅幅局部呈現(xiàn)的框景圖像,增強了景深的視覺效果。
《一團和氣》創(chuàng)始于明代,朱見深(憲宗)畫慧遠送陸修靜、陶淵明“虎溪三笑”的故事,將晉代的三位高士畫成一團,用一頭臉作正、側三面觀看,如三人團抱一體,題詩道:“偉哉達人,遐觀高視;談笑有儀,俯仰不愧。合三人為一,達一心而無二;忘彼此之是非,靄一團之和氣?!惫手^僧、道、儒《一團和氣》。后人加以改畫,繪制成一童子蜷作一團,手捧《一團和氣》彩字卷軸,又加“致祥”花邊匾額,其繪制手法使人物塑造具有夸張的設計感和飽滿的氣韻,并富有裝飾趣味,為桃花塢年畫之代表。《考工記》記載有:“圓者中規(guī),方者中矩,立者中縣,衡者中水?!奔丛O計圓形圖案時要“中規(guī)”,設計方形圖案時要“中矩”,設計圖案的垂直線或垂直面繪制要“中懸”,橫列線或橫列面繪制要“中水”?!兑粓F和氣》直接反映出自古以來“中”的設計理念。
《開市大吉》是文財神身穿大紅繡花官服,手托如意。武財神披甲皂袍手持鐵鞭,分左右端坐,腳踩金元寶。上方懸掛“開市大吉”,左右仙侍手持障扇。文武財神下方,左邊“利市仙官”右手懷抱笏板,左手高托一顆寶珠。右邊“回回進寶”身披鎧甲,左手托一只金元寶,右手高舉一枚金錢。圖像與文字的結合具有強烈的中國文化符號,加之民間傳說與吉祥寓意敘事情境更為飽滿。中間聚寶盆上站立“聚財童子”,右手托一銀錠,左手高舉令旗;盆內則裝有紅珊瑚、銅錢等“寶物”。此為商家春節(jié)后開市必供奉的圖像,以祈盼新年大吉大利?!堕_市大吉》與《百子圖》的色彩用法相近,制版同為清代,但套印為不同時期,前者是民國,后者是上世紀50年代,略有差別。
“福祥喜瑞”楊柳青
天津毗鄰北京,宮廷文化影響楊柳青年畫。以“民藝中國——桃花塢與楊柳青年畫展”楊柳青年畫《福自天來》《加官進祿》《慶賞元宵》為例,可見一斑。
《福自天來》又有“福壽”之意。圖中描繪室內幾上,兒童持折枝桃枝,紅蝠從空而降,圖像信息為諧音,意謂福自天來。兩婦人鬢簪鮮花,身著錦裳羅裙,十分華麗。室內陳設,金壺朱瓶,玉杯磁盂等,具有“明式”特點;尤其是枯根椅案,取天然曲折木材制成,自有日常生活的真實場景,反映富貴人家閑適而安逸的生活。左端童子身上,有“巳朱”二字,是畫工感到色淡,應改為朱紅標記。整體設色、構圖典麗勻滿,而竹木桌幾樣式,瓶壺杯碗陳設,仍存古時布置特色。色彩講求韻律,紅、藍相對稱,黃、灰做平衡。人物關系與造物之間表現(xiàn)了文房雅趣與文人內心的生活希望,反映生活中女性與兒童內在的角色。器物與服飾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方式,應為明末清初的典型。此為《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21·民間年畫》的封面。
《加官進祿》是兩個兒童一手舉太子冠,一蹲坐于梅花鹿旁,兩人喜逐顏開,畫面氛圍活潑可愛,十分有趣。畫中取義借鹿與“祿”,冠與“官”諧音,組成“加官進祿”之畫題。此圖為畫行中的“細活”,專銷北京及東北王府大戶。其色先有古法,后有化學染料,或進口染料。以手工繪制者,木版套色印制者,或相結合者,以墨線版印輪廓再進行手工繪制完成。其特點不僅兒童頭臉、開眉、開眼須十余道工序,還有敷粉施金的暈染,設色十分講究雅氣。楊柳青年畫以套印出黃、灰、綠等色外,多用筆彩加工,所用顏料要加蛤粉,畫上人物衣裝才顯得柔麗雅潔。以圖像敘事的方式來看,結構新穎、色調素雅是楊柳青早期年畫的獨特風格。
《慶賞元宵》圖中描繪內宅,元宵佳節(jié)眾人吹號打鼓、敲鑼擊镲鬧元宵的節(jié)日活動。府內可見具典型北方官式建筑特征,施以紅綠重彩的花窗曲廊等背景建筑,更加烘托出大戶人家奢華喜慶的節(jié)日氛圍。宋代程大昌著《演繁露》:“湖州土俗,歲十二月人家多設鼓亂撾之,至來年正月半止,相傳云:此名打耗;打耗者,言驚去鬼蹤也。”此舉在宋代已約定俗成,只是擊鼓除蹤,沒有娛樂性。隨著除蹤思想的淡薄,迎祥祈福的希望增強,鬧元宵到了清代演變成喜慶的活動?;艏脑ⅲ瑹艋\與神有關,賦予許多象征意義。娃娃手中的“金魚”以及屋檐下的燈籠,便是一種寓意。對于圖像敘事印證了“楊柳青年畫接受了宋、元、明的繪畫傳統(tǒng),并受清代畫院木刻年畫及透視畫法的影響,這是明末清初楊柳青之最大特點,也有靠近北京之地緣或畫院的影響?!?/p>
結語
年畫蘊含著人的精神以及對生活的回歸和理想的追尋?;谕鯓浯?、王進先生的年畫收藏與研究,結合筆者執(zhí)行的“民藝中國——桃花塢與楊柳青年畫展”和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當代手工藝典例研究”(項目編號20YJC760040)為契機,共同討論年畫的圖像敘事,有益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當代詮釋。以蘇州桃花塢為代表,是文人、市井與鄉(xiāng)村文化的延續(xù),以天津楊柳青為典型,是宮廷、鄉(xiāng)村與市井文化的交織。兩者一是主題文化的多元,二是色彩美學的衍變。三是裝飾寓意的趨向。特別是清代由刻工刻成墨線雕版,當代手工技藝能否與其媲美,仍是一個很大的疑問。今日而言,年畫不僅是“年味”的情感尋覓,更是中國當代文化史的造血方式。
參考文獻:
〔1〕阿英,中國年畫發(fā)展史略[M].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54
〔2〕王樹村,劉建超,藝林拓荒廣記——王樹村文集[M].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2008
〔3〕張映雪,楊柳青木刻年畫選集[M].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