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寧,閔 澤
(貴州省安順市人民醫(yī)院胃腸外科,貴州 安順 561000)
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和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大,結腸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是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也是較為成熟的結腸癌手術方式[1]。2009年國外學者提出完整腸系膜切除(CME)原則。臨床實踐研究發(fā)現(xiàn)CME可以促進結腸癌根治術后標本質(zhì)量改善和提高臨床預后,與開放性手術相比,療效更加顯著,但是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需要處理的血管繁多,解剖的層面相對復雜,操作過程中極易損傷鄰近的器官組織,是目前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的難點[2]。有研究認為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操作與手術入路密切相關,但目前臨床上尚無明確的定論[3]?;诖?,本研究觀察分析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尾側聯(lián)合中央入路治療結腸癌患者的效果,報告如下。
1.1對象 選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86例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術前檢查確認為右半結腸結腸癌,腫瘤限于腸壁,未對后腹膜形成侵襲,沒有擴散至周圍臟器,符合腹腔鏡手術的指征,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多原發(fā)結腸癌,廣泛浸潤,遠處臟器轉(zhuǎn)移,既往存在惡性腫瘤,合并腸梗阻等腹部手術史,腹腔鏡手術禁忌癥,妊娠和哺乳期患者。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A、B組各43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P>0.05)。見表1、表2、表3。
表1 兩組人口學特征比較
表2 兩組腫瘤特征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腫瘤特征指標比較 [n(%)]
1.2手術方法 患者入室后給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平臥于手術床上,并將雙腿分開,在臍部下切開小口,作為觀察孔置入腹腔鏡,建立二氧化碳氣腹(13~15 mmHg),主操作孔位于左側鎖骨中線肋緣下3 cm,副操作孔位于左側的反麥氏點,鏡下探查腫瘤轉(zhuǎn)移情況、侵犯漿膜層情況,以CME原則為基礎,對中央?yún)^(qū)血管行高位結扎,區(qū)域淋巴結盡量清除,保持結腸系膜完整。B組:中間入路。回結腸投影位置的系膜提起,并將回結腸下方結腸系膜切開,找到進入右側Toldts間隙,拓展至十二指腸、外側腹膜,暴露腸系膜上靜脈,對結腸血管進行結扎,拓展右結腸間隙,Henle干暴露,清掃淋巴結,離斷結腸韌帶,向左上腹部推移橫結腸、小腸等,右側腹膜切開后將右半結腸游離并切除,吻合殘端。A組:尾側聯(lián)合中央入路。暴露“黃白交界線”,切開腹橋,進入右側Toldts間隙,顯露生殖血管,彎血管弓下從左切開回結腸血管遠心端結腸系膜,貫通游離的右結腸后間隙,沿腸系膜上靜脈從尾側向頭側將回結腸、右結腸、中結腸血管和Henle干,清掃區(qū)域內(nèi)淋巴結,在游離右結腸外側區(qū)、橫結腸上區(qū)和體外吻合時的中間入路與B組一致[5]。
1.3觀察指標 (1)手術指標:比較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及中轉(zhuǎn)開腹發(fā)生率。(2)術后恢復指標:比較兩組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流質(zhì)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2.1手術指標比較 A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顯著低于B組(P<0.05),兩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中轉(zhuǎn)開腹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2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兩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流質(zhì)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據(jù)臨床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我國每年新發(fā)結腸癌患者約為37萬,且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6]。21世紀以來,腹腔鏡技術在臨床結腸癌的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出現(xiàn)了許多新術式和新技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治療結腸癌創(chuàng)傷小、療效確切、恢復快,是目前臨床上治療結腸癌首選的方式。近年來臨床上逐漸推薦開展完全結腸系膜切除(CME),可減少結腸惡性腫瘤復發(fā),提高術后生存率,促進手術方式的進一步規(guī)范。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的微創(chuàng)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7],但是如何更加規(guī)范的開展結腸癌根治術,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是臨床上廣泛關注的課題。
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存在風險是公認的,腹腔鏡下順利完成CME需要術者本身熟練掌握手術操作。目前結腸癌外科醫(yī)生廣泛關注的是:淋巴結清掃的徹底性、解剖層次辨認的正確性、血管及腸管的安全性以及最佳的手術入路[8]。傳統(tǒng)的中間入路是臨床上常用的手術入路,但也由于學者認為尾側入路優(yōu)勢更加明顯,從遠到近,與腫瘤治療原則相符,尾側入路進入間隙簡單易行,可保護腸系膜的完整性,從層面開始處理血管變異、胰頭前方及淋巴結融合,辨認血管準確性提高[9]。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尾側聯(lián)合中央入路治療結腸癌患者效果,為其在臨床上的推廣提供理論依據(jù)。
回盲部、盲腸、升結腸、結腸肝曲及Toldt間隙,橫結腸后間隙,融合筋膜間隙是右半結腸手術的外科平面,手術過程中要維持外科平面的正確,保持完整的筋膜間隙,減少出血及腹膜后的損傷,因此,快速找到并進入手術平面,關鍵是要充分暴露腸系膜上的動脈。腹腔鏡下中間入路CME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手術入路,可先進行血管的處理,再進行腸管的處理,對腫瘤無擠壓,降低腫播散的風險,該手術入路符合腫瘤學的治療原則[9],但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1)血管變異導致采取中間入路進入Toldt間隙時極易進錯,損傷輸尿管生殖血管、腎前筋膜等,破壞結腸系膜的完整性;(2)中間入路容易誤傷Henle干,造成胰腺出血,視野模糊,增加手術的風險;(3)肥胖的患者,采取中間入路進入正確的層面較為困難,增加出血風險和操作的難度。尾側入路的入口是“黃白交界線”,直接進入到右Toldt間隙,避免誤入錯誤的哦迎面,順勢進入Toldt間隙,操作簡單,進入到融合筋膜間隙后選擇腸系膜上血管,從尾至頭側,解剖后方,再中間入路進入解剖前方,進而游離和根治,其優(yōu)勢是[10]:(1)尾側聯(lián)合中央入路,融合筋膜間隙進入后處理腸系膜上血管更加簡便,降低處理血管的難度和手術風險;(2)可清楚的暴露出血及血管損傷,腸系膜上靜脈主干損傷減少。本研究顯示,尾側聯(lián)合中央入路的患者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尾側入路進入到融合筋膜間隙時間短,準確處理血管,腫瘤體積較大時可以了解腫瘤血供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手術評估更加完整,聯(lián)合中央入路貫通橫橫結腸后間隙與Toldt間隙,減少對重要血管的損傷,并且尾側聯(lián)合中央入路可適當保留腹膜,而是利用天然牽引固定的作用輔助術中暴露[11],符合膜解剖的標準。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采用尾側聯(lián)合中央入路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療效明確,值得推廣,但是需要術者對于操作技能的熟練掌握,降低手術風險,提高手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