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彪
(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龍巖管理分公司,福建 龍巖 364000)
微表處技術是現(xiàn)階段路面養(yǎng)護領域的重要技術形式,以集料、乳化瀝青、水及添加劑為主要材料,按特定比例拌和后形成具有均勻性的稀漿混合料,將該部分材料用于攤鋪碾壓,從而高效處理路面表層病害,使路面恢復正常使用狀態(tài)。
某高速公路試驗段長11 km,起訖樁號上行K3134+050~K3138+288,起訖樁號下行K3131+540~K3138+288,采取雙向四車道建設標準,設計時速100 km/h。隨著道路使用時間的延長,期間受行車荷載等因素的持續(xù)性影響,路面出現(xiàn)輕微磨光、松散、細微裂縫等病害。對此,擬通過微表處技術加以處理。
微表處技術是基于傳統(tǒng)稀漿混合技術而衍生出的新型路面養(yǎng)護形式,其充分保留了稀漿混合技術在黏稠穩(wěn)固性等方面的優(yōu)勢,經(jīng)連續(xù)性鋪筑作業(yè)后,形成具有高密度特征的保護封層。此外,通過微表處技術的應用,可合理增加路面的厚度并形成適量表層紋路,路面的摩擦力有所提升,具有防水、防滑的效果,可緩解雨水侵蝕路基的現(xiàn)象。
微表處技術得以有效應用的關鍵在于得到高質量材料的支持,要求集料必須具有足夠的潔凈度,其磨耗損失應≤30%。對此,需選擇具有堅硬、耐磨耗特性的集料,以形成略微粗糙的表面,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使其在設計年限內始終維持正常使用狀態(tài)。
微表處技術所用材料為稀漿混合液,取負荷車輪碾壓1 000次后的試樣,經(jīng)檢測后明確其側向位移量,要求該值不超過5%,在此條件下方可作為車轍路面的填充修復材料,經(jīng)填充處理后使路面恢復平整狀態(tài)。
(1)水侵蝕路面的維修
水侵蝕是高速公路中較為典型的病害形式,根據(jù)調查可知,高速公路投入運營時長超過1年后,極容易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積水侵蝕病害。高速公路是車輛通行的重要道路,其車流量相對較大,車輛通行速度較快,在此條件下易對路面平整度造成不良影響,且會形成各類縫隙,若缺乏行之有效的處理措施,縫隙逐步擴寬從而形成水坑,在陰雨天氣則出現(xiàn)積水侵蝕現(xiàn)象。通過微表處技術的應用,可快速修復受水侵蝕的病害處,保證路面的耐久性。
(2)提高路面平整度的施工
微表處技術在提高路面平整度方面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其充分發(fā)揮出材料堅固、耐磨的性能優(yōu)勢,可快速修復受損路面,提高路面的路用性能。對于路面平整度方面的問題,微表處技術可在較少成本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顯著的處理效果,且對施工環(huán)境的要求較低,可作為提高路面平整度的首選技術形式。
對于老路加鋪路面,需提前修補路面的裂縫、坑槽等各類病害,并對其采取灌縫處理措施。工程實踐表明,對于裂縫寬度>5 mm的情況或是存在坑槽等病害,雖然老路加鋪路面的方式在短期內可行,但隨著通車時間的延長,當達到2個月左右時病害便會蔓延至新建加鋪層表面,難以從根本上處理病害。對此,宜通過微表處技術加以處理,最大限度減小路面受損程度。
材料性質對微表處技術的應用效果具有明顯影響,所用集料應具有潔凈、無雜質的特點,以便提高混合料的強度和耐磨性。通常,集料可優(yōu)先選擇玄武巖石料,具體配比要求為骨料∶水∶水泥∶改性乳化瀝青=82.6∶5∶1.6∶11。
(1)準備工作。通過全方位的準備工作,給微表處施工創(chuàng)設良好條件。確定施工路段,對該處采取半封閉半開放交通管制措施,單次封閉約1 km的半幅路段。施工人員全面清理現(xiàn)場的雜物,若遇到難以清理的部分,可利用高壓水沖洗干凈。為確保原路面的平整性,在施工前需通過合理的方式處治病害,例如對坑槽采取灌縫處理措施等。
(2)攤鋪。①以稀漿封層車為主要設備,視路面寬度情況合理調整攤鋪工藝參數(shù),包含攤鋪槽寬度、攤鋪槽拱度等。攤鋪期間需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開啟控制開關,以保證乳化瀝青等各類原材料可進入拌和器內并得到充分的拌和處理,調整螺旋分料器和稀漿混合料出口的方向,實現(xiàn)均勻攤鋪作業(yè)。②攤鋪期間需加強對混合料成漿狀態(tài)的檢測與控制,及時調整出料方向,確保待攤鋪路段的稀漿混合料厚度都具有一致性。完成機械攤鋪后,由施工人員根據(jù)實際情況做進一步優(yōu)化,保證路面各處的平整性,若存在大粒徑凸起的集料,該部分可使用鐵鍬處理干凈。
(3)縱、橫縫處理。①縱向接縫的處理:考慮到路面平整度和完整性的要求,施工期間應通過搭接的方式做好縱向接縫處理工作,但不可出現(xiàn)搭接寬度過大的情況,接縫處的高出量應≤6 mm。②橫向接縫的處理:隨著攤鋪機械的逐步前行,其形成的攤鋪厚度將隨之加大,且具有粗集料變多、細集料變少的變化規(guī)律。對此,在下一次攤鋪前,需選用一塊軟鐵皮,將其覆蓋在尾部的正常厚度攤鋪面上,目的在于確保前端與表面變化處相對齊,從而實現(xiàn)對攤鋪厚度的有效控制。若依然存在攤鋪不均勻的情況,則安排施工人員找平。
(1)施工期間應加強對材料比例的控制,每完成一車稀漿混合料的攤鋪作業(yè)后,均要根據(jù)實際施工情況調整材料用量,經(jīng)計算后求得合適的混合料油石比,保證該指標的變化幅度可穩(wěn)定在合理范圍內,在此條件下持續(xù)攤鋪。
(2)根據(jù)設計配比合理配料,每車攤鋪期間均要做好混合料的質量檢測工作,即利用容器在骨料輸出口收集適量的集料,對其組織篩分試驗,分析所得的級配結果是否能夠滿足要求,若級配變化較大,則要及時調整。
(3)微表處技術可有效處理路面輕微程度的病害并提高抗滑性,但在結構補強方面的效果相對有限,對于原道路路基路面強度偏低的情況,在完成鋪筑后依然易形成不同程度的微表處破損現(xiàn)象。鑒于此,在施工前需組織全面的檢查,明確不滿足強度要求的區(qū)域,適當采取銑刨措施,以便給微表處澆筑施工創(chuàng)設良好的條件,保證施工質量。
工程經(jīng)驗表明,微表處技術在高速公路路面養(yǎng)護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為作出準確的評價,需從抗滑性能、抗?jié)B性能兩項指標切入,對比分析各自在微表處鋪筑前后的具體表現(xiàn)。
(1)抗滑性能
以擺式摩擦系數(shù)測定儀為檢測裝置,采集路面的相關信息,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瀝青路面抗滑性能檢測結果
根據(jù)表1數(shù)據(jù)可知,經(jīng)過微表處施工后,實測擺值的平均值為62.9BPN,相較于施工前的40BPN而言有明顯的提升。由此表明,通過微表處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
(2)車轍深度
以3 m直尺和鋼尺為主要工具,檢測車轍深度,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
表2 瀝青路面車轍深度測試結果
根據(jù)表2數(shù)據(jù)可知,經(jīng)過微表處施工后,車轍深度大幅減小,由10.8 mm變?yōu)?.7 mm,足以說明微表處技術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有助于提高路面的通行服務能力。
微表處技術是隨著公路建設事業(yè)逐步發(fā)展而衍生出的新型預防性養(yǎng)護技術,依據(jù)規(guī)范合理應用該技術后,有助于改善路面的工程性能。文章則結合工程實例,圍繞微表處技術的應用要點及其效果展開分析,希望所提內容可作為類似工程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