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即墨
“血氣方剛”原指中年人,但看到這個詞語,同學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它用來指青年人,形容他們精力正旺盛。這也難怪,詞典里都是這么解釋的,有些還指出此詞源自《論語·季氏》。
在《論語·季氏》中,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笨鬃拥脑捴?,列舉出了少年、壯年和老年三種狀態(tài),其中“少之時”和我們說的青年人比較接近,對應的是“血氣未定”,并非“血氣方剛”。這中間有什么誤會嗎?確實有誤會,是后人把“方”字理解錯了。在孔子的原意中,“血”和“氣”是兩種并列的物質(zhì),“血氣方剛”中的“方”不是“正、開始”之意,而是“并、一起”之意。所謂“血氣方剛”,是說人到壯年(中年)時血和氣都達到了強盛狀態(tài),而不是才開始強盛。清人吳昌瑩的《經(jīng)詞衍釋》中說:“《論語》血氣方剛,言血與氣并剛也?!贝藶檎?。
就像“坐”在“停車坐愛楓林晚”中解釋為“因為”一樣,“方”表示“并列”的義項因為用得少,逐漸被人們忽略了。在《說文解字》中,有“方”的原始義:“方,并船也?!薄顿Y治通鑒》在寫赤壁之戰(zhàn)時,黃蓋說的“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中的“方”,即用了此意。而《史記·蘇秦列傳》“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中,“方”與“比”同義,意為“并列”。
這可真是錯一字釀成千古誤會??!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血氣方剛”被用來指年輕人已成為共識,我們沒必要去修改它,但作為愛學習的你,知道它的原始義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