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少東
2021年的春節(jié)檔已落下帷幕,賈玲的導演處女作《你好,李煥英》以笑中帶淚的溫情路線突破了50億票房,領跑2021年春節(jié)檔,成為年度春節(jié)檔最大的贏家。在創(chuàng)造了超高票房和超熱話題度的同時,該片也收獲了較好的口碑,豆瓣評分高達8.1。但同時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這部影片無論從電影畫面的美感,鏡頭敘事的專業(yè)度,對于場面調(diào)度等方面都略顯生澀,更有甚者認為此片呈現(xiàn)出一種“小品化”影片敘事的另類質(zhì)感,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nèi)シ治龊吞骄康?。本文將從以下幾個側(cè)面論述此片評價兩級的深層原因。
賈玲沒有接受過電影及導演專業(yè)的系統(tǒng)訓練,但是,相聲表演的學習及常年在娛樂圈工作經(jīng)歷也讓她積累了些許電影及劇組工作經(jīng)驗。賈玲近幾年的工作大多都是綜藝小品為主,從《王牌對王牌》、《喜劇總動員》到《開心劇樂部》等,賈玲在此中積累了大量的小品導演及表演的經(jīng)驗,同時這也成為導致賈玲電影《你好,李煥英》頻頻出現(xiàn)小品常見的段子及電影感缺失的一大重要原因。
該影片最大的賣點來自片子的原型人物,也就是賈玲的媽媽李煥英女士,在賈玲藝考的關鍵時刻,媽媽的離世對賈玲打擊非常大,也成了一生的遺憾。但也正是這種愧疚和遺憾讓賈玲下定決心拍攝這樣一部電影,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而真實事件取材于賈玲本身,正是由于賈玲對這段故事的親身體驗和共鳴,讓她有更多的真情實感和表達,這也就使這部電影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催淚彈。也正是這種真情實感在一定程度上觸發(fā)了觀眾的神經(jīng),雖有些煽情過度,但迎合了大眾口味。
賈玲雖然并沒有專業(yè)電影以及導演專業(yè)學習背景,但是作為相聲和小品演員出身同樣身上也自帶喜感,這也使她成了一個獨立的電影風格,那就是“包袱喜劇電影”,她與卓別林的夸張動作與劇情喜劇的不同在于,她是以中國老百姓習以為常的一種小品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到銀幕上。從影片中可以看到,賈玲更多的是用語言上的“包袱”與幽默完成了整部電影的拍攝。這種“包袱”上的設計更符合觀眾以及老百姓的審美趣味,但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高級的,但是什么是高級的喜劇這個問題也值得討論。賈玲與卓別林在某些程度上的電影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含淚的喜劇”,畢竟笑中帶淚,是優(yōu)秀喜劇的標志,也是大眾喜聞樂見的。
如果說賈玲是通過語言上的“包袱”及個人喜劇風格來完成這部《你好,李煥英》的拍攝,那么他與周星馳的電影創(chuàng)作在某些地方不謀而合:第一,他們都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換句話說,如果這部電影換一個演員,那么他們一定不會有現(xiàn)在這個喜劇效果;第二,賈玲與周星馳在表演上都受到觀眾的認可,都是出場即可贏得觀眾掌聲的演員;第三,他們都是由演員轉(zhuǎn)型的導演,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收獲了一批觀眾,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群眾基礎,也正是由于這種群眾基礎讓他們的電影更容易收獲商業(yè)上的成功,但是現(xiàn)階段的賈玲在電影的藝術性上還無法與周星馳站在同一個高度。一方面,無論是在故事表達,還是鏡頭運用上,周星馳在電影技術方面比賈玲成熟;另一方面,相比較賈玲,周星馳在電影方面有更多的拍攝經(jīng)驗和理論基礎,周星馳的后現(xiàn)代喜劇和無厘頭喜劇也自成一派,所以就電影的經(jīng)驗來說,賈玲還有進步空間。但是,就單部電影的票房和商業(yè)價值來說,賈玲已經(jīng)領先了周星馳。
電影的喜劇應該更多地落腳在通過將故事的戲劇動作放進合適的戲劇情境里,造成意外的故事性情節(jié),也就是不應單純地通過“抖包袱”來制造喜劇點。電影是綜合性的藝術,不應僅僅是一部加長版的、場景變化更多的錄制小品。放眼世界電影史,有非常多的電影喜劇大師,無論是從擅長銀幕戲劇的梅里愛,還是好萊塢黑色電影時期的卓別林、哈羅德勞埃德、巴斯特基頓和哈萊·朗東,還有后來的憨豆先生,他們都是不斷在豐富和更新電影的喜劇形式。喜劇無疑是觀眾更喜聞樂見的一種電影形式,賈玲的這種“包袱喜劇電影”,能否在電影史上站穩(wěn)腳跟還有待商榷,但是從現(xiàn)階段的商業(yè)性上來說是成功的。應該更多的將小品的“抖包袱”與電影的藝術性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更加穩(wěn)定、成熟的電影敘事方式,得到觀眾更多的喜愛,畢竟在得到觀眾認可的前提下,也要更加有電影感,而這種電影感的來源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單純的制造兩個觀眾可以笑出來的橋段就完成任務的,而是更加尊重電影作為藝術的美感和地位。
就《你好,李煥英》而言,賈玲導演的選角上用了大量觀眾喜愛的,有喜劇基因的“流量演員”。但是有喜劇基因不等于有喜劇電影基因。賈玲與主演張小斐有多次小品合作經(jīng)驗;沈騰雖現(xiàn)在是百億票房先生,但是出道于開心麻花的喜劇和春晚的小品,換句話說也有豐富的舞臺小品表演經(jīng)驗;更別說恩師馮鞏、許君聰、韓云云以及喬杉、潘斌龍等一系列觀眾熟悉的小品演員,雖然有一大部分演員也在轉(zhuǎn)型大銀幕,紛紛拍攝電影,但是由于觀眾的刻板印象和小品的表演習慣,這也使得觀眾有種在大銀幕上看小品的感覺。
演員用擅長的表演方式來演不同的人物是沒什么問題的,但是一群小品演員用春晚舞臺小品的方式去演繹大銀幕的電影,在我看來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與觀眾的刻板印象有關系,畢竟這些演員一出場大家就有一種大年三十大家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的感覺,尤其是馮鞏那張極具標志性的“春晚面龐”。另一方面,賈玲作為導演還不太了解電影的表演,無法正確地向演員傳達具有電影感的表演指導,作為導演,賈玲自己的表演方式也還停留在小品演員的階段。所以這也就是整部電影的演員表演方式具有強烈小品感的原因。
無論是賈玲、張小斐、沈騰、陳赫、韓云云還是馮鞏,他們都是近幾年活躍在觀眾面前的喜劇演員,頻繁地出現(xiàn)在綜藝及小品里,觀眾對他們有很強的熟悉度,但也正是這種熟悉的程度,讓他們跳脫不出來原有的表演方式,習慣用觀眾熟悉和喜歡的方式去表演,無法徹底跳脫出自己的安全區(qū),也正是這種無法跳出安全區(qū)的表演使得整部電影看起來充斥著小品感。
《你好,李煥英》的電影主創(chuàng)班底都是業(yè)內(nèi)頂尖的主創(chuàng)班底,但6位編?。嘿Z玲、孫集斌、王宇、劉宏祿、卜鈺、郭宇鵬都不是專業(yè)的電影編劇,大都是賈玲公司大碗娛樂的小品編劇,這也是會讓這部電影有濃濃小品感的重要原因。整個電影的故事框架是來源于賈玲的真實故事改編,作為整個電影的核心,賈玲既是編劇也是導演,在電影經(jīng)驗上并沒有十分成熟,加上小品編劇的加持,這也就導致了整部電影充斥著段子和小品“包袱”。沒有成熟的電影編劇而選用小品編劇作為《你好,李煥英》的編劇團隊是不好的嗎?也不完全是。整部電影的喜劇節(jié)奏和煽情段落十分符合觀眾的審美趣味,而這種受眾喜愛一方面是來源于多年編劇團隊在喜劇一線的工作經(jīng)驗,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也大多都參加過《你好,李煥英》的小品的編劇工作,正由于前期小品被觀眾喜愛、推崇,讓幾位編劇也深知之前的作品有哪些好和不好,更能取長補短。并不是說編劇寫的故事不好,只是缺少電影經(jīng)驗導致了《你好,李煥英》的電影感的缺失。
《你好,李煥英》在視覺表達上也有些粗糙。首先,攝影師應是對畫面的把控者,但是《你好,李煥英》的攝影團隊發(fā)生過變更,作為攝影指導的劉寅并沒有全程拍完這部電影就離組,這也是這部電影在畫面上不盡如人意的原因;對美術設計方面而言,整體的審美表達略顯滯后,整部電影的背景設定是在工廠,這類題材電影,除了風格化的畫面構思外,很難做到出彩。因此這部戲的造型并沒有十分吸睛,也是跟整個電影的設計有關系。
電影《你好,李煥英》在藝術上雖有這樣那樣的瑕疵,但是商業(yè)上的成功和觀眾的喜愛才是商業(yè)類型電影成功的標志。第一次試水導演的賈玲雖有不足,但潛力十足。導演始終是一個電影藝術質(zhì)量好壞的決策者和絕對權威,也希望賈玲導演可以在更多的電影拍攝中得到長足的進步,日后為觀眾呈現(xiàn)更多優(yōu)秀且成熟的電影作品,這樣也不辜負觀眾對賈玲導演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