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xué)斌
1917年與1918年間,尚在求學(xué)階段的毛澤東同志,在閱讀泡爾生的《倫理學(xué)原理》一書時,當看到“蓋義務(wù)感情,雖可為去惡之作用,而大人君子,決非能以義務(wù)感情實現(xiàn)之者,大抵由活潑之地感情之沖動而陶鑄之焉”,不禁寫了這樣一段按語:
諺所謂一人舍死,百人難當者,皆由其一無顧忌,其動力為直線之進行,無阻回無消失,所以至剛而至強也。豪杰之精神與圣賢之精神亦然。泡爾生所謂大人君子非能以義務(wù)感情實現(xiàn),由活潑之地感情之沖動而陶鑄之,豈不然哉!豈不然哉!吾之意與孟子所論浩然之氣及大丈夫兩章之意,大略相同。
本是讀一部西方社會科學(xué)著作,卻引發(fā)了毛澤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比照和聯(lián)想,可見孟子“浩然之氣”的說法對其有著極大的激勵與影響。
《孟子》又豈止熏染了毛澤東一人,其中的很多思想資源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理論的形成與建構(gòu),都起到了不可小覷的支援作用。
在漫長的儒學(xué)發(fā)展史上,亞圣孟軻擔當著“第二小提琴手”的關(guān)鍵角色,《孟子》也以其特立獨行、深邃博大的思想內(nèi)涵躋身于“四書”行列。
《孟子·萬章下》中曾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按照南宋大儒朱熹的理解,“論其世,論其當世行事之跡也。言既觀其言,則不可以不知其為人之實,是以又考其行也?!鼻耙痪湔f,所謂“論其世”,就是要研究和論述詩書作者在其所處的時世中的行為和經(jīng)歷。后一句說,讀作品,就不能不了解作者的實際經(jīng)歷,因而必須考察他的行為和經(jīng)歷。
朱氏之論,頗中肯綮。孟軻一生,甚是坎坷。 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孟孫氏衰微后,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就是孟子的祖先。孟子自道“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須稍待解釋的是,這里的“同道”,只是處理問題的道理相同,或所走的道路相同,并非特指師承。換言之,孟軻應(yīng)是受業(yè)于子思的門人。
然而,身處“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戰(zhàn)國時代,孟軻輾轉(zhuǎn)游歷,半生出走,雖矢志不渝,卻郁郁不得志。其40歲方進入政壇,入仕之初便因一番“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觸怒鄒穆公,只得離鄉(xiāng)背井。首赴齊國,孟子卻由于“庶人不傳質(zhì)為臣,不敢見于諸侯”之禮而與齊威王緣慳一面;后到滕國,雖深得文公器重,并立下“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之宏愿,但畢竟鑒于國力弱小,孟軻再度出走;西至魏國,孟軻與梁惠王多有問答,然“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的主張始終無法說服秉鈞者,其黯然二次奔赴齊國;此時的當政者換作齊宣王,孟氏一度憑“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的命題深獲宣王之心,但于一個諸侯們紛紛貪求武力與利益的時代,空呼“仁義”是沒有施展市場的。
最終,公元前312年,孟子回到鄒國。近30年的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令孟子明白:行王道只是浮云,有生之年無法實現(xiàn)了。
但汲汲于淑世的孟軻,又不甘心畢生思想失傳,于是他仿效《論語》,組織弟子一起編寫了《孟子》一書?!妒酚洝酚休d,“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具體說來,孟軻與萬章、公孫丑等弟子講學(xué)過程中,口授自己的經(jīng)歷與觀點,并讓弟子記錄下來、自己加以整理刪定的作品,不排除孟子寫了部分、弟子記了一部分、弟子發(fā)揮了一部分的可能性。
在一次師生切磋中,公都子問道:“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答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乙嘤诵?,息邪說,距跛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故而因不得不辯。孟子給后世留下了“王霸之辨”“經(jīng)權(quán)之辨”“義利之辨”“舜跖之辨”“人性之辨”等著名命題。
綜合而言,對于后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民本說”與“君子說”。
孟子曾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贝思幢娝苤摹懊褓F君輕說”或“民本說”。倘具體言之,可涵蓋五方面要求。
其一得民心之策,當解決基本生活問題?!读夯萃跎稀酚性疲?/p>
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所謂英明君王,其方法不過是善于制定務(wù)實穩(wěn)妥的產(chǎn)業(yè)政策,保證他們上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足以撫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后督促他們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
其二得民心之策,須聽從民意。孟子曾語重心長、不厭其煩地對齊宣王說過這么一個甄別人之善惡對錯的道理: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可見民意不可違,要善于聽從、順應(yīng)民意。
其三得民心之策,在于與之同憂同樂。這個道理很質(zhì)樸,況且孟子畢生反復(fù)強調(diào)該問題。如孟子與齊宣王在探討何謂真正的快樂時,他提出一個假設(shè),假如君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鳴鐘擊鼓、吹簫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奔偃缇踉趪C,百姓們聽到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儀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边@顯然不是真正的快樂。唯有做到“與民同樂”,方是王道,如此“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其四得民心之策,危難之際必救民于水火。孟子第二次在齊期間,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情。彼時齊、燕兩國交戰(zhàn),齊大獲全勝。齊宣王起初沒搞明白獲勝原因,便問孟子:“有人勸我不要占領(lǐng)燕國,有人又勸我占領(lǐng)它。我覺得,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來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們不占領(lǐng)它,一定會遭到老天的懲罰。占領(lǐng)它,怎么樣?”孟子的回答可謂理直氣壯:
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兩相比較,既然燕國的治理者殘暴不仁,導(dǎo)致民怨沸騰。齊國兵鋒所指,百姓夾道歡迎,此等拯救民眾于水火的善事,何樂不為?孟子的價值立場再清晰不過。
其五得民心之策,必要時最高權(quán)力可易手。弟子萬章在討論三代帝王禪讓往事時,請教是不是堯?qū)⑻煜麓髾?quán)交給了舜。孟子的回答是否定的,他指出:“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币簿褪钦f,如果當政者的執(zhí)政合法性與政治作為不能符合天意與民心,可以隨時被替換。這恰恰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所在,此在孟子的政治理念中居于至關(guān)重要的地位。
能夠秉持“民本說”始終的,必定是君子,故而“君子”形象遂成為孟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孟子曾講:“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以義為最高價值選擇,就成為人、君子;以利為最高價值選擇,就淪為禽獸、小人。
那么具體而言,孟子所認為的“理想人格”,大致符合如下標準: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展開來看,其中大概包括六個層次:“善”是可欲的東西,近乎于人的本能;“信”是有諸己的意思,行為的根源是來自良心本心、不附加外在目的;“美”指的是“力行其善,至于充滿而積實,則美在其中而無待于外矣”,也就是說當善與信達到“充滿積實”,便是“美”;“大”意味著“充實而有光輝”,內(nèi)心之德不僅充實,而且德照于人,光澤于業(yè),需要顯露于外;“圣”即“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為圣人”,故此層貴在化育,行于人道,使一方百姓受堯舜之道的恩澤。那至高境界的“神”呢?孟子說“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神是圣到達一定程度后,可以根據(jù)情況變化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方案,從而達到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也是理想人格的極致。
作為“理想人格”的典型,孟子列舉了堯、舜、禹、湯、周文王、孔子等作為代表。與之銜接,這種人格需要在現(xiàn)實政治中加以實踐,才可得以展現(xiàn),得以完成。孟子有意將實踐的類型分為極其細致的“十端”:
1.志于仁義;2.存心向善;
3.常懷憂患;4.重恥知辱;
5.戒除鄉(xiāng)愿;6.志向遠大;
7.出仕以道;8.養(yǎng)浩然氣;
9.忘人之勢;10.困達不變。
此“十端”便成為歷代國人為之效仿的榜樣。
作為實現(xiàn)拯中國于水火之中,實現(xiàn)民族獨立復(fù)興的中國共產(chǎn)黨,它勢必要求每位成員都須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可貴的意志品質(zhì),成為革命年代和建設(shè)年代的先鋒隊一員。那么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便對于共產(chǎn)黨員黨性修養(yǎng)的錘煉與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與參考。倡揚“浩然之氣”、信奉“民本論”的《孟子》自然不會缺席。
毫無疑問,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員,需要確立明確不移的理想,換言之,須“立志”。孟子認為,“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他極其重視“養(yǎng)浩然之氣”,認為“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塞于天地之間”,其養(yǎng)法是“配義與道”。就是要追求偉大正確、經(jīng)世濟民的宏圖。早年毛澤東在《講堂錄》中記錄了孟子之志氣:
孟子嘗言志矣,曰:志至也,氣次也。持其志,毋暴其氣。曰:夫天未欲治平天下也,如欲治平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曰: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曰:我亦欲正人心,定邪說,距跛行,以承三圣者。
此“志”對他影響很大,1939 年 5 月 30 日,毛澤東談什么是模范青年時說:“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這個方向是不可動搖的,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氣來堅持這個方向。”這正是引自《孟子·滕文公下》。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樸被國民黨特務(wù)殺害。7月13日,毛澤東、朱德致李公樸家屬唁電,用孟子“大丈夫”的志氣贊揚和吊唁李公樸的美德,文中寫道:“驚悉李公樸先生為反動派狙擊逝世,無任悲憤!先生盡瘁救國事業(yè)與進步文化事業(yè),威武不屈,富貴不淫,今為和平民主而遭反動派毒手,是為全國人民之損失,抑亦為先生不朽之光榮。”當然,“志氣”的養(yǎng)成,是要經(jīng)歷反復(fù)磨礪,毛澤東同志在1962年分析國內(nèi)外嚴峻形勢時,就特意多次告誡人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毕M麖V大黨員同志將苦難看作磨練心志與能力的必由之路,要具備憂患意識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推而廣之,作為面向廣大黨員干部的讀本,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中,多次以孟子的觀點作為案例,闡釋中國共產(chǎn)黨人應(yīng)具備的素養(yǎng)。比如對于革命年代承擔重任的黨員,劉少奇以孟子言論帶出話題,在歷史上將要擔當“大任”的人物,都“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眾所周知的“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共產(chǎn)黨員是要擔負歷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更必須注意在革命斗爭中加強鍛煉和修養(yǎng)。
共產(chǎn)黨員加強修養(yǎng),就是要樹立崇高的理想,樹立堅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氣節(jié)。在《修養(yǎng)》中,劉少奇同志將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闡釋為共產(chǎn)黨員應(yīng)具有的革命堅定性和革命氣節(jié)。這是意味深長的。這15個字頗具文彩,歷經(jīng)錘煉,充滿哲理。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可以充分地表達中國共產(chǎn)黨人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堅定的革命氣節(jié)。
對于“民本說”,更是早已融化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革命與執(zhí)政理念中的核心要素。毛澤東所提倡為人民服務(wù)的宗旨觀,以及《愚公移山》里講我們堅持不斷地工作也會感動上帝,“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其思想淵源之一就是來自《孟子》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思想。1944年7月18日,毛澤東在延安會見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成員武道,談到民主政治問題時說:我們批判地接收中國長期的傳統(tǒng),繼承那些好的傳統(tǒng),而拋棄那些壞的傳統(tǒng)。在政治科學(xué)方面,我們從國外學(xué)到民主政治,但是中國歷史上也有它自己的民主傳統(tǒng)。共和一詞,就來源于三千年前的周朝。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敝袊r(nóng)民富有民主傳統(tǒng),千百次大大小小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有著民主的含義??梢娖浔种r明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立場。
在孟子看來,仁政之本在民,民之本在衣食,尤其在食。革命時期,毛澤東重視分配土地給農(nóng)民、減租減息,重視關(guān)心群眾生活、發(fā)展生產(chǎn),將減租和生產(chǎn)作為兩件大事來抓,以解決奪取革命勝利的群眾基礎(chǔ)和物質(zhì)基礎(chǔ)問題。毛澤東認為革命勝利后,中心任務(wù)是“動員一切力量恢復(fù)和發(fā)展生產(chǎn)事業(yè),這是一切工作的重點所在”。其中不無像孔孟這樣傳統(tǒng)“民本論”的影響。
在今年2月20日的黨史學(xué)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guān)系黨的生死存亡。”這既是對一百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使命踐行歷程的高度總結(jié),也體現(xiàn)了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可貴精神的繼承與升華。
千載悠悠如大浪淘沙,留下了《孟子》這部思想經(jīng)典;精義深深似不竭寶礦,有待于當代“君子”來悉心開掘。
(作者系中央黨?!磭倚姓W(xué)院〉文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