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
不知從何時,亦不知緣何故。對佛學文化突然間心生歡喜。自此,便一心想著,尋求佛緣高深的老師,能給求知的我指點迷津,卻總感覺求而不得。難曾想,“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亦或者是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一日,與好友閑聊中,無意間竟說到了玨山青蓮寺遭受的破壞性“修復”,看到畫面中光鮮亮麗的菩薩、金光閃閃的羅漢、不倫不類的白塔。即便是我這個沒有絲毫文物保護經驗的外行人,都感到痛心疾首,憤慨萬分,悔不當初沒能多瞻仰幾次佛像的“美貌”。
期間,好友給我講了很多文物修復的知識和佛學文化,讓我對之頓生欽佩,更對佛學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誰曾想,好友卻故弄玄虛地謙虛道:“這才哪跟哪啊,我這些還只是一位大師的皮毛功夫?!痹谖叶啻握埱笙?,終于得知大師便是長子縣法興寺的文管所長張宇飛老師。
是日,天格外蔚藍碧透,陽光在樹間穿行,好生迷眼。法興寺之行終于如愿,拜訪到了心向往之的張老師。站在法興寺門外,拾級而上,仰望寺門,在藍天暖陽的映襯下,法興寺顯得莊嚴而又謙和。張老師就站在寺門旁等候我們,頓時,我的心情有點激動,受到張老師這樣的禮遇真是有點受寵若驚。
張老師雖不像想象中仙風道骨,但看上去還是很溫潤儒雅、親和可人的,尤其是他講授佛學文化時散發(fā)出的魅力更是讓人沉迷。
來行之前,好友已經大概描繪了法興寺的輪廓,使我的心中略有印象。最經典最出名的當然要數法興三絕:舍利塔、長明燈、圓覺殿。舍利塔方方正正、造型怪異仿佛述說著六道輪回;長明燈四面開窗,但是無論外面的風有多大,塔內的油燈卻長明不滅;圓覺殿大氣典雅,為當地同類形制木構建筑中體量最大實屬彌足珍貴。
佛教的起源、由來、發(fā)展、宗派等內容,在張老師口中娓娓道來,他將一個龐大繁雜的系統(tǒng)干凈利落、生動明了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尤其將娑婆世界比喻成一所學校,釋迦摩尼佛祖身為校長,各位菩薩則是從這個學校畢業(yè)后被返聘回來教授平凡眾生的老師,羅漢就是這所學校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天哪,如此形象的比喻真是淡香沁耳,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明朗,將我散落一地、雜亂無章的印象好像用一根神秘的金線串聯(lián)起來。這是需要參透多少佛法要義、領悟多少人生感嘆后才能達到的境界。
讓我沉迷的,還不只是張老師博大精深的修養(yǎng)和大道至簡的修為,更還有他平緩而充滿力量的講述,給人涓涓細流終入海的篤定感。記得在那尊最美菩薩面前,張老師講述了菩薩的前世今生,帶領我零距離地體味著、瞻仰著、凝視著她的美。菩薩的威嚴、慈悲和柔美在張老師的講述中,一點一點向我緩緩展開猶如畫卷般,芙蓉出水的展示出她鮮為人知的那一面。我從未有過此時此刻這般了解菩薩,我仿佛感受到了千百年來菩薩對眾生的憐憫。包括此時此地的我,我虔誠地凝望著菩薩的眼睛,她亦注視著眼前渺小的我,仿佛在對我昭示些什么,我不知道、也不清楚,但我還是感到了心靈的平和,眼角微微有些濕潤,可能心中的苦惱、昨夜的悲傷在菩薩的教化下,變成了淚珠兒,從體內逃離吧,這是張宇飛老師幫我架起的一座橋,一座菩薩和我心靈的橋。
一念定,映澈山水。一念起,萬水千山。
人之旅途,亦山亦水;深山古寺,暮鼓晨鐘;無懼風雨,無喜陰晴;信緣則圓,正方有方。后會有期,來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