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
我是研究兒童文學的,出版過多部兒童教育著作。除了研究者的身份,我還是一名父親,有兩個可愛的女兒。我一直認為,如何看待兒童,如何對待孩子,這是做父母的最基本的常識,也是兒童教育最基本的立場。
每次講座中,我都盡量向父母們傳達這樣一個育兒觀:樹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原野里沒有兩朵相同的花,每一個孩子都是世界上卓越的個體,都自帶天賦和靈氣,只要我們給他們合適的成長土壤,他們都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一次講座結束后,一位父親帶著兒子來見我。男孩低著頭,沉默寡言,不笑,也不愿意說話。父親說:“我這兒子天生就有些呆?!蔽伊⒖陶f:“不能這樣說自己的孩子?!?/p>
沒有人是完美的,兒童也是。尤其當成人完全按照自己的社會規(guī)范去衡量兒童時,會發(fā)現(xiàn)兒童身上有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其實并不是真的缺點,只是一個生命成長時所具有的基本常態(tài)。父母應當覺察到孩子和大人的差異,了解成長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并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關心和支持,做孩子最長情的朋友。
陶行知主張教育者要有兒童的思想、情感、愛好,要善于“變成小孩子”。他說:“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xiàn):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為真正的先生……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p>
誠哉斯言。
如果父母和老師能夠及時給予關注的目光、信任的話語與有效的幫助,那么兒童心靈里的愛和智慧的種子就會發(fā)芽、開花、結果,最后變成他們日后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與做人的美德。因此,最好的教育,是去開闊兒童的視野,張揚兒童的想象,激發(fā)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
當你變成“內外如一的小孩子”,你和孩子的心才會靠得很近。
每一次考試,“第一名”一般只屬于一個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得第一名,父母要告訴孩子,第一名只有一個,而你永遠是我的唯一;第一名不是優(yōu)秀的代名詞,優(yōu)秀是不斷成長,讓自己的內心逐漸豐富,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拓展,讓自己培養(yǎng)起基本的美德。
魯迅的《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一文值得所有人一讀。魯迅認為第一要理解孩子,要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薄疤炔幌刃欣斫?,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fā)達。”“長者須是指導者協(xié)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边m當放手,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魯迅還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兒童之所以值得成人敬服,是因為兒童本就有智慧和美德,童心是人類的初心,也是世界的良心。我們都要理解孩子,敬畏童心。
(摘自《莫愁·家教與成才》)(責編 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