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隨園食單》,千萬別說自己是資深“吃貨”!《隨園食單》里面詳細(xì)記述了我國18世紀(jì)中葉流行的三百多種南北菜肴、糕點和名茶美酒,充分展示了食物的本質(zhì)和民眾的美好生活方式。而這部被海內(nèi)外美食家譽為“食經(jīng)”的作品的作者就是清代文學(xué)大師袁枚。博學(xué)多才的袁枚將吃喝之俗事寫出了別樣的氣息,讓一蔬一飯的哲學(xué)打破時間限制,觸動我們的味覺和記憶。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位逍遙文人的精彩故事吧。
在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吃貨”屬性之前,袁枚是個百分之百的學(xué)霸,七歲上私塾,十二歲時就與私塾先生同時考上了秀才。天資聰穎的袁枚得到了許多老師和官員的賞識,他被舉薦到“公費學(xué)校”學(xué)習(xí),并在二十四歲時高中進士,進入翰林院替皇帝起草詔書。
雖然翰林院的工作收入不菲,但是“定期考試”這件事可愁壞了袁枚。既然是學(xué)霸,為何會害怕考試呢?原來,朝廷要求翰林院官員必須學(xué)習(xí)滿文,而掌握一門文字像蝌蚪一樣的語言并非易事??荚伊说脑吨缓秒x開翰林院,調(diào)職到江蘇南京一帶當(dāng)縣令。不過,被貶的袁枚很想得開,覺得應(yīng)該瀟灑地度過后半生。在做了幾年縣令后,袁枚就以回家侍奉年邁的母親為由,辭官而去。
辭了工作,袁枚面臨的最嚴(yán)峻的問題就是沒有收入。他才不想過顏回那種“一簞食一瓢飲”的苦日子,他開始實施自己絕妙的攢錢計劃……
袁枚憑借自己的才情,與眾多“文藝界”名流來往,靠著這份好人緣兒,他給人題字,撰寫序、跋,甚至是墓志銘,掙了不少“賣字錢”。袁枚用攢的錢買下了一處荒廢的園林,它早先的主人屬曹雪芹家族。沒錯,這座園林正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袁枚給它重新起了個名字———隨園。
買下隨園只是袁枚計劃的第一步,他聽取了意大利傳教士的意見,對隨園進行改造,西式建筑與江南園林的景觀設(shè)計相映成趣。他還命人拆掉了園子的外墻,寫了副對聯(lián)表明心意:“放鶴去尋山里客,任人來看四時花。”百姓口口相傳,隨園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文人墨客、達(dá)官貴人紛紛前來“打卡”,據(jù)說乾隆皇帝也曾計劃到此一游,可惜最終未能成行。
袁枚的這一番精彩“操作”,進一步擴大了他的朋友圈,光是寫書、賣書,就足夠解決隨園的日常開銷了。有閑有錢的袁枚更不缺雅興,他以隨園所在的“小倉山”為題,寫下了《小倉山房詩集》《小倉山房尺牘》《隨園詩話》等眾多詩文集。
《隨園食單》輯錄了江浙一帶富有特色的食材,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應(yīng)有盡有,素菜、茶酒、點心無所不包,同時記載了眾多名廚的烹飪技法。這本書的看點不僅是三百多道美食,還有詳盡的“須知單”和“戒單”。不但從技巧層面介紹了采買、烹飪的諸多注意事項,還提到了健康的飲食理念。比如“戒耳餐”“戒目食”,意思是不必覺得價錢貴的食材就是最好的,也不要貪圖食物的“極大豐盛”,無論貴賤,每種食材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值得被珍視。
袁枚從不缺朋友,但他唯獨對其中一位重視有加,還花大價錢將其請到隨園長住,這位朋友就是名廚王小余。作為南京第一“吃貨”的袁枚,怎么能不把達(dá)官貴人紛紛爭搶的人氣廚師“據(jù)為己有”呢?王小余廚藝超群,調(diào)味從不用試,手一捏,勺一顛,分毫不差。他閑暇時最大的樂趣就是洗磨自己那三十多件專用廚具,稱得上是一種職業(yè)怪癖了。最讓袁枚欣賞的是王小余對食材要求苛刻以及不求名貴只求鮮的美食理念。他把王小余視為自己重要的朋友,因此在王小余去世后,袁枚專門為其作傳。此前,還從沒有哪位廚師擁有自己的傳記。
“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袁枚把隱居生活過出了真性情,其詩清新脫俗,其人特立獨行,瀟灑得令人欽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