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麗
在成人聊天過程中,孩子到底能不能插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思考。
理解“聽”和“說”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意義
兒童最初對語言的學習來自于聽,在聽的基礎上嬰兒開始模仿成人的聲音,并嘗試在不同情境中運用這些語言符號來表達自己的需要,“聽”與“說”是信息傳遞不可分割的兩部分,二者相互作用才能共同促進兒童語言的發(fā)展。在“聽”和“說”的過程中兒童的自我意識和思維能力也將獲得發(fā)展和提高,因此兒童既需要有能夠傾聽、模仿的良好語言環(huán)境,也需要充足的自我表達的機會。
理解兒童插話時的心理需求
首先,思維發(fā)展和語言表達的需要。在幼兒打斷成人的交流時,我們可以嘗試分析一下那一刻孩子的內心發(fā)生了什么?一定是兒童的某個思維或意識被觸動和激活,有了表達的需要。幼兒直覺行動思維的年齡特點和內在的表達需要驅使他在第一時間發(fā)出聲音,插入到成人的談話中。如果此刻成人僅僅用禮貌等規(guī)則來要求幼兒,直接嚴厲地制止幼兒,不僅打斷了幼兒的思維活動,也會給他帶來被否定的沮喪感和挫敗感,表面看培養(yǎng)了幼兒的禮貌行為,實則壓抑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和表達欲望。
其次,內在情感發(fā)展的需要。有的幼兒在大人交流時插話進來,并非真正想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表達自己希望“被關注”的情感需要,期待用這樣的方式被看見和關注,和他人建立起關系和連接,獲得內心的安全感和滿足感。
在滿足兒童需求與建立規(guī)則之間尋求平衡
我們的目標是以促進兒童發(fā)展為中心,找到聽與說之間的平衡點,讓孩子在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注的同時,又可以清楚地知道當下什么行為是適合的。
在了解幼兒不同的發(fā)展需求和心理需求之后,面對孩子的插話就可以根據不同情況給予適宜的回應了。
1.在積極回應中看見需要,關注情感。
當幼兒在成人交流比較重要的內容或不適合被打斷時插話進來,成人首先要停下來看著兒童,溫和堅定地告訴他此刻成人的事情很重要,不能被打擾,并告訴他大約還需要多久才能結束。同時,家長也可以通過語言,幫助孩子表達此刻的感受和需要:“我知道你現在很著急想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但現在時間不允許,請你等待十分鐘或自己先做點什么,等我們結束了我會認真聽你說話。”在這一刻,孩子表達的需要雖然沒有滿足,但來自于成人的尊重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和重視的。孩子知道自己被真正看見,情感需求得到了滿足,就會比較樂意遵守成人要求,或者在一旁耐心傾聽和等待,或者選擇獨自玩耍,對成人之間的交流不再產生干擾。
2.積極接納,制訂規(guī)則。
如果是可以允許孩子加入談話的情況下,成人可以真誠地對孩子發(fā)出邀請,并提出相應的規(guī)則。先詢問孩子此刻是否想加入談話,如果想要加入則告知孩子需要遵守哪些規(guī)則,讓他理解交流過程中需要彼此耐心傾聽,輪流表達。如不想加入,則明確告訴幼兒可以安靜地等待或自主游戲,不能打擾大人的談話。
不論是否選擇加入,幼兒在這個過程中既受到成人的關注,滿足了被傾聽的需要,同時也了解到自己需要遵守的規(guī)則。我們會發(fā)現,當成人用溫和堅定的方式告訴幼兒如何做是正確的時,幼兒內心中就有了清晰的邊界感和規(guī)則意識,知道哪些行為是適合的,哪些是不適合的,通常孩子都會配合并自覺遵守。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最大的收獲來自于成人對其行為背后心靈之聲的關注,這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進而理解傾聽的意義在于互相之間彼此的接納和尊重。這樣,耐心傾聽的交流方式會內化成孩子的成長經驗,并遷移到和他人的溝通模式中,發(fā)展出良好的傾聽能力。今后遇到任何想要加入交談的情況時,孩子們都會主動確認自己是否可以加入,并知道如何參與到交談之中。
3.提升幼兒自我認知能力,促進積極情感發(fā)展。
幼兒在成人的眼中看見自己,在培養(yǎng)習慣、形成規(guī)則的過程中,成人需要不斷將幼兒的行為用語言描述出來,并對正確的部分加以肯定,讓幼兒在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幼兒插話過程中,成人需要及時看見幼兒行為中積極的一面,并給予反饋和肯定。如,我看到你很喜歡動腦思考,能想到不一樣的想法并愿意和我們分享;你能夠堅持等待十分鐘,很有耐心;你能夠聽完阿姨的話再說自己的想法,讓阿姨感覺到被尊重;你努力遵守了規(guī)則讓我們的交流順利結束,我感覺很開心……
如果兒童的行為經常被賦予正面積極的意義,在這樣的語言中孩子們能夠清晰感受自己此刻的行為和狀態(tài),將有助于幼兒內在覺知力的發(fā)展,增加幼兒自信心,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和情緒情感健康發(fā)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一個孩子被世界對待的方式就是他未來對待世界的方式。蹲下來仔細傾聽孩子行為背后的聲音,幫助孩子上好人生傾聽第一課,可以讓孩子在被尊重和接納的過程中,學會傾聽來自世界的聲音,這也是成人能夠送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