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威 但昌武
封建列侯之制源出西周,西漢時期發(fā)展為盛行的侯國制度。這一制度不僅貫穿了西漢王朝始終,也深嵌于西漢政治的發(fā)展歷程中。西漢碘功臣集團的強大與其壟斷列侯分封的形勢(“無功不得封侯”)密切相關;西漢中期“推恩令”的推行催生大批王子侯國,徹底地瓦解了諸侯王的力量,也重塑了關東郡圍格局;而西漢晚期外戚勢姍崛起同樣借力于侯封之制。
正是因為如此重要,過去對西漢列侯制度的研究可稱豐碩。其中對侯國地理分布的研究,自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開始,便有諸多考據(jù)功力深厚的輿地學者予以關注,其中全祖望、錢大昕、錢穆等學者都取得了較為矚直的成就。延至當代,又有王恢、周振鶴先生的系統(tǒng)性梳理,周先生更是在方法上實現(xiàn)突破,成為了最近數(shù)十年這一領域研究的參照標尺S復旦大學歷史系馬孟龍先生的《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一書,急.充分整理、吸收、辨別前賢之成果的基礎上,系統(tǒng)而全面地就西汶侯國應理同題展開探討,將這一研究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西漢侯國地理》2013年已作為專著出版,此次又重新修訂和增補了相當篇幅的內容。盡管核心觀點無太多變動,但其面貌與之前相比有較多不同。除序章外,本書的主體內容可分為五部分?!稘h書》侯表與地理志是研究西漢侯國地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史料,第一部分(上編)對此進行了全面檢討,辨析了侯表下注“郡縣名”的體例,為研究的展開奠定了基礎;接著又仔細梳理了《水經(jīng)注》和《史記索隱》的史料來源,破除了過去學界對這兩份文酹己載可靠性的迷信。第二部分(中編)選取了西漢的七個年代斷面,在復原各年代斷面僕國地理分布的基礎上,分析和闡釋其空間分布特征和形成的原因,最后將這七個時間削面串聯(lián)起來,動態(tài)地勾勒出西漢侯國空間地理格局的演變歷程和發(fā)展趨勢。第三部分(下編)為專題研究,討論了特定時段和特定類型1的侯國群體及空間分布特征,又將侯國的各種變遷置于具體的政治事件和歷史過程中深入剖析,進而得出了_系列翔實可信、富有創(chuàng)見性的觀點。第四部分(附篇)是對秦漢時期若干縣邑地望與沿單的考證,是作者在完成博士論文之后的后續(xù)新成果,也是本次修訂本增加的新內容。第五部分是最后的“附錄”,包含《西漢侯國建制沿革綜表》《侯國附考》和《侯國索引》三部分,既集中體現(xiàn)了本書基礎性研究的成果,也為讀者的查閱和檢索提供了方便。
全書內容充實,布局均勾合理。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翻看全書,要么發(fā)前人所未言,要么在前人的基礎上大幅推進,要么辨析諸說而取其ft,構成一個彼此關聯(lián)的有機整體,為我們呈現(xiàn)出西漢一朝侯國地理格局與演變之全貌??梢哉f,本書是目前西漢侯國地理研究的扛鼎之作,是秦漢歷史地理研究的必讀書目。
本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重視基礎研究。作者對西漢一朝八百多個侯國的地望和沿革進行的細致考證和胰無疑是結論得以I?立的基礎。由于相當一部分侯國由鄉(xiāng)邑改置而來,在史書中常常只有名稱,缺芝相應的關聯(lián)記載,使得這一工作十分細碎、繁瑣,不僅需要足夠的耐心和值心,更需要堅實的史料功底與考據(jù)能力。從全書內容來看,作者不僅窮盡了相關的答類史料,10且対它們的史學價值進行了深入挖掘,很好地完成了這項工作。當然,作者的努力絕不止于此。他并不滿足于地望傳統(tǒng)考據(jù)之風,也并未圖方便而輕易采納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務求地望的精確定位和“刨根I、可顧'式的追索。例如作者十分重視考古遺址在地望考征工作中的角色,又強調拋開已有成果直溯原始史料,甚至為了輔助侯國地望的定位,還將西漢一朝的長時段政區(qū)變遷過程仔細地梳理了一遍,沖取得了不少新成果。“附篇”的地名考證內容和“附錄”中的《西漢侯國建制沿革綜表》和《侯國附考》都是本書基礎性研究的結晶和體現(xiàn)。
其次,本書強調對西漢侯國地理分布特征的歸納。如果止步于地名考證,則至多為乾嘉以降考據(jù)工作的延續(xù)和深入。復原西漢各時間剖面上的侯國分布格局艘3納其特征,揭示西漢侯國地理的演變過程,將原本看似分布散亂、變化無序的侯國地理整理成布局宥特點、演變有規(guī)律的歷史現(xiàn)象,這是本書超越前賢成果的重要原因。同時,對侯國分布特征的總結也為侯國地望和變遷的考訂提供了許多新思路、新證據(jù),不僅有:利于突破史料匱乏的研究困境,而且時有意料之外的礎現(xiàn)。
最后,本書的研究并未局限于對侯.國地理分吊與變遷特征的揭示上,將侯國問題置于宏大的政治史背景下進行理解。彳矣國的受封是政治現(xiàn)象體現(xiàn),其整體和某些個體的地理分布與演變與西漢政治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因此,侯國地理的研究不能只是簡單地復原其分布和變化過程即止,變成一門自是而'瓠立”的學問。本書顯然不是這樣的研究風格。在中編“侯國地理分布格局的變遷”中,作者即十分強調在“京畿(三輔)”“邊部"瑜域油郡”和“關西”等等的政治地理櫓局下理解侯國的分布面貌,而“某某地域不置侯國”等結論也是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來解釋侯國地理的分布特征。在下編“侯國地理分布專題研究”中,侯國的分布與酉漢政治方略、制度、局勢和事件的美聯(lián)性討沱則更為明顯口顯然,本書關于侯國的研究突破了沿革地理和政區(qū)地理的范式,深入到了政治地理的層面。
當然,寅于西漢史料的有限性,本書同樣存在一些難以坐實的結論。比如“汁防”侯國的地望,作者認為與居延漢簡中的“東郎”“西郊”有關,但很難確證,只能備作一說。又如,下編第三章《異族歸義侯國地理分布》認為,異族歸義侯的受封伴隨著該民族的內徙,并且有相應的內徙族群管理方式。然而目前的史書記載還不足以支撐其觀點。因此推測成分稍重。當然,秦漢史研究中常常遇到史料不足征的困境,很.多重要問題不得不擱置起來,期待將來有更多的新材料發(fā)布,能夠予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