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想起十幾年前在河南鄭州念大學(xué)的時候,學(xué)校北門有一小吃店,連鎖加盟,專營“武大郎燒餅”。說是燒餅,其實(shí)比街面上常見的燒餅要小得多,上面也沒有芝麻,就是比較厚,也比較酥,趁熱吃,香得很。
最近好多年沒有去鄭州了,不知道那家店面還在不在。如果在的話,我一定還會去那里買一枚武大郎燒餅大快朵頤,吃完以后再跟店老板聊聊天,勸他摘下“武大郎燒餅”那面招牌。
有人說了:“你吃飽了撐的,憑什么要勸人家摘招牌?”原因很簡單:武大郎燒餅這塊招牌有問題,人家武大郎根本就不賣燒餅,他老人家在《水滸傳》里賣的是炊餅。
炊餅跟燒餅有區(qū)別嗎?當(dāng)然有。炊餅是蒸熟的,燒餅是烤熟的。炊餅是單層的,燒餅是多層的。最明顯的區(qū)別是它們的長相,打個不太好聽的比方,炊餅上面圓圓鼓鼓,下面平平展展,長相豐滿,像個小墳頭;而燒餅就是扁乎乎的一張大圓盤。
如果說到這兒您還不理解,那我就直截了當(dāng)說一句:燒餅是燒餅,而炊餅卻是饅頭。
炊餅怎么會是饅頭呢?它名字叫“餅”,難道不應(yīng)該是扁乎乎的大圓盤?事實(shí)上它還真不是大圓盤。在宋朝市面上,叫“餅”的食品至少有幾十種,除了“胡餅”,長相扁乎乎的并不多見。比如“索餅”指的是面條,“環(huán)餅”指的是麻花,“糖餅”指的是方糕,“乳餅”指的是奶豆腐,這些餅跟咱們現(xiàn)代人心目中那些扁乎乎的食品統(tǒng)統(tǒng)沒有關(guān)系。
宋朝人心目中的餅,既可以扁,也可以圓,既可以是圓柱體,也可以是正方體,總之沒有固定形狀,反正只要是用面粉或者類似面粉做成的主食,都可以叫餅。像武大郎賣的炊餅,無論在北宋,還是在南宋,無論在元朝,還是在明朝,一直指的是饅頭,跟燒餅沒有任何關(guān)系。
饅頭在北宋前期本來叫“蒸餅”,意思是蒸熟的饅頭,后來宋仁宗即位,他名叫趙禎,“禎”跟“蒸”發(fā)音很像,為了避他的諱,“蒸餅”就改成“炊餅”了。
就算我們不憑考證,單靠常理推想,也能判斷出武大郎賣的不可能是燒餅??催^《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武大郎每天起個大早,把做好的炊餅挑出去賣,總是賣到傍晚才回家(后來聽了武松的話,半天賣完,未晚便歸,結(jié)果被潘金蓮大罵)。您知道,燒餅最講究趁熱吃,一涼就“?!绷?,所以賣燒餅的都是站在路口邊烤邊賣,要是像武大郎那樣提前做好,再放進(jìn)擔(dān)子里捂半天,估計沒有人會去買。
(尹妍薦自《作文點(diǎn)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