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我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最初的感覺并不完全正確。
起初,我認為工具智能化可以讓生活越來越便利。但現(xiàn)在,我感覺智能化的工具反而把我的時間切成一塊塊碎片,我的生活也隨之碎片化了。
在過去,上班打卡只需要用手指在打卡機上一按就行,而如今,打卡需要打開一個專門的手機軟件。毋庸置疑,使用手機打卡更加安全衛(wèi)生,但奇怪的是,最近這個專門打卡的軟件功能越來越多,且其中大部分功能都很雞肋,而承擔打卡功能的按鍵卻越藏越深。更令人煩惱的是,它還頻繁在手機后臺進行更新,越來越臃腫的軟件占據了手機中的許多容量,讓我每回點開軟件打卡時都很慢。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越來越智能的工具看起來好像幫助我解決了不少問題,但它們也在試圖塞給我一些我并不需要的功能,擠占我的時間,修改我的生活節(jié)奏。比如,智能手機讓人們上廁所還能看新聞、刷朋友圈,似乎最大程度利用了時間,可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因為刷著手機,許多原本上廁所只需要十分鐘的人,如今竟要花費半小時。
即便如此,我身邊有不少好友對“碎片化”頗有好感。隨時隨地都能拿起手機接觸和學習新的知識、了解全世界此刻的最新動態(tài),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我也嘗試著去接納大數(shù)據時代的碎片化信息,并利用零碎的時間做一些事情。比如,我嘗試著在等公交或者坐車的時間閱讀,讀著讀著卻發(fā)現(xiàn):今天讀一小段,明天又讀一小段,這樣斷斷續(xù)續(xù)閱讀的內容根本形成不了一個整體,更成不了體系;在閱讀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和干擾也很多,可能剛看過的內容,轉眼就忘了??磥?,我不適合碎片化的學習方式。不可否認,碎片化閱讀的確讓閱讀的成本變低了,但也把知識和記憶碎片化了,這讓我覺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沒有思考的過程,也就不能理解閱讀的意義,我甚至開始變得迷茫起來。
碎片化信息營造了一種隨時隨地都可以吸收新知識的氛圍,讓很多人一天到晚地盯著手機。有一回,我和兩位朋友聚餐。走進飯館后,那兩位朋友便掏出手機安靜地坐著,聚精會神地盯著手機屏幕,我們仨猶如拼桌的餐客一般。上菜之后,大家邊吃飯邊刷手機,吃完飯簡單告別,然后各奔東西。這讓我感覺頗為失落,如此一來,聚會有什么意義呢?倒不如自己在家里隨便吃一餐得了。
20年前,手機還沒有普及,人們靠著書信、電話亭保持聯(lián)系,一年可能就見幾次面,但每回老友們相見總是有足夠的熱情。如今,智能手機讓人們即使面對面也沒有好情緒和好耐心了。智能化設備看似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人們的關系并沒有因此變得緊密。大家對手機里的信息越感興趣,對身邊活生生的人反而越疏遠。
更糟糕的是,許多軟件都喜歡利用大數(shù)據來推算個人的喜好或偏好,為使用者不間斷、持續(xù)性地量身推送新聞或話題。很多時候,我明明干著手頭的活,卻被彈窗推送的信息干擾,注意力不斷被這些碎片化而且沒有意義的內容所分散。長此以往,注意力越來越難以集中,一個不小心,時間就被吸走了。
智能設備把時間切割成了碎片,使人們不能靜下心來專心地做一件事情。我突然非常想念小時候的生活,那個時代,孩子們哪怕只有幾顆彈珠,也可以開心地玩上一整天。而現(xiàn)在,我就是拿著自己兒時夢寐以求的連環(huán)畫,也沒有耐心翻上兩頁。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能專注于一件事多么快樂啊。
我不能讓碎片化攪亂自己的生活,我只想專心致志地讀完一本書,用心地做一頓晚餐,或是不快進地看完一部電影。于是,我打開手機,把許多平時用不上的軟件卸載了。生活只需要保留幾個必備的軟件就夠了,不是嗎?
編輯 溫小波